中国古代青铜器知识点总结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合金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
.青铜时代: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将青铜器作为历史资料研究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考古图》,作者是 吕大临。
. 宋代王黼编撰了《宣和博古图》,其编纂方法是后代编辑青铜器图录的楷模。
. 清乾隆时期青铜器研究的状况和成果:清代乾隆年间,出版了《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建》二卷和《宁寿鉴古》十二卷,对推动清代宫廷和达官贵僚的青铜器收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青铜器铭文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对象,释读之风盛行。
. 古代青铜器研究主要以铭文和训诂为重点,首先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王国维。
. 青铜器作为一门综合研究的学科,是有郭沫若 和 容庚 奠定基础的。
.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考释》、《彜器形象学试探》,对两周青铜器作了系统的断代研究。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在当时条件下把青铜器的彜器部分作了尽可能的综合考察,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商周彝器通考》:由考古学家容康先生写作的青铜器通论性著作,在当时的条件下把青铜器的彝器部分作了尽可能的综合考察,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P6
. 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大致有七个方面:分别是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铭文;青铜艺术;青铜乐器的组合、用途及其声学研究;华夏族以外的青铜器和青铜铸造技术。这七个方面都可做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不仅研究青铜器外貌,还要研究通过外貌所反映的各种问题。
.青铜兵器:包括戈、戟、矛、铍、殳、刀、剑、匕首、弩机、矢镞、胄、甲。
. 青铜剑最盛行的时期是春秋晚期至战国。
.青铜食器:鼎、鬲、甗、簋、盨、簠、敦、豆、铺、盂、盆、、鍪、俎、匕。
.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 二里头遗址 。
.西周青铜列鼎制度:西周的列鼎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等级秩序,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鼎的数量愈多。据礼书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中山王鼎是 战国 时期的,一共有九件。
. 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青铜鬲于战国晚期从祭器和生活用器中消失。
. 甗:是蒸饭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
. 西周时期,在祭祀和宴飨时,簋以 偶数 组合,与以 奇数 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宜候失簋: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侈口束颈,腹较浅,四个兽首耳,无珥,圈足较高且加有边条。
.秦公簋是 春秋 时期的器物。
.青铜簋最早出现在 商代时期。
.青铜盨是 西周 时代出现的。
.青铜簠最早出现在 西周 时期。
.青铜敦最早出现在 春秋 时期。
. 青铜豆出现于 春秋 晚期。
.青铜酒器的器形:爵、角、觚、觯、饮壶、杯、斝、尊、壶、卣、方彛、觥、罍、瓮、甂、盉、尊缶、枓、勺、禁等。
. 青铜爵在商和西周早期的共同特点:前有流,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 商代早期青铜爵的特点:延续了夏代晚期的形式,也是扁体平底,流稍有加宽,有的有向下略为弯曲的弧度,尾部多数较短,流和杯口之际设有柱,柱有钉形、菌形二类。口沿至尾部大多有一条加厚的唇边。
. 兽尊:又称牺尊,通称走兽形的容酒器为兽尊。
.小臣艅犀尊是 商晚期 的器物。
. 青铜壶最早出现于商代。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
.虎食人卣是商代时期的。
. 尊缶、方彛、罍、觥属于盛酒器。
.偶方彝是商代 殷墟妇好 出土的。
.青铜觥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或殷墟晚期)。
. 青铜罍始见于商代晚期。
. 青铜盉出现于商代早期。
. 青铜盉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
. 商代中期青铜爵纹饰特征:这一时期的青铜爵基本都是圆体爵,器壁大多加厚。爵柱普遍发达,有的菌形发展成为平顶的柱帽,足部均为粗实而尖棱的锥足。
.水器:包括盘、匜、鉴、汲壶、浴缶等。
.青铜盘最早出现在 商代 时期。
.墙盘是 西周 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匜最早出现在 西周 时期。
.青铜鉴是 春秋 时代出现的。
.乐器:包括饶、钟、镈、钲、铎、錞于、鼓等。
.青铜铙是 商代 开始出现的。
. 铙的形制分为阔腔式、甚阔腔式和 微阔腔式 。
.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
.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为钲或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主要出图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铙的体似铃而稍大,口部凹弧形,两侧尖角锐,地步置一中空圆管状的短柄,柄中可置木段。
.青铜钟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发现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共出土64枚,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的钟簴上,是至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和最完整的青铜编钟组合。P276
.青铜錞于是 春秋 时期出现的。
.战国时期青铜日用器有镜、带钩、洗、耳杯、樽、燎炉、炭箕、薰炉、熨斗、鐎斗、灯。
.青铜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正面磨砺光洁,背面有纽可以穿系。最早产生于齐家文化时期,战国时期开始盛行。
.山字纹镜是 战国 时期的。
.汉代铜镜有纪年铭铜镜、日光镜(透光镜)、规矩镜、浮雕画像镜、神兽镜。
.“见日之光”镜是 汉代 时期的铜镜。
. 狻猊葡萄镜是 唐代 时期的。
.葡萄镜是 唐代 时期的。
.湖州镜是 宋代 时期的铜镜。
.青铜博山炉流行在 汉代至魏晋 时期。
. 王子婴次炉 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件自名痰炉。
. 博山炉 的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以便香烟缭绕。
.长信宫灯是 西汉 时期的器物。
.青铜车器包括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铃、踵饰、舆饰。
.青铜马器包括镳、衔、轭饰、当卢、马冠、铜泡和节约。
.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币是在 春秋 时期。
. 山西侯马晋国故城遗址出土的 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货币。
.战国时期青铜货币主要有布币、刀币、贝币、圜钱。
.战国布币主要在韩赵魏地区流行。
.战国刀币主要流行于 燕齐 地区。
.战国青铜度量衡器有尺、量、衡、权。
.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上出现的纹饰是 实心连珠纹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可以分为:兽面纹类、龙纹类、凤鸟纹类、各种动物纹类、火纹类、各种兽体变形纹类、几何纹类和人物画像类。
.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是各类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商代早期的兽面纹中,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商代中期的兽面纹比早期更加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是抽象的。
. 兽面纹的特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身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形象具体的兽面纹的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兽目相对缩小。肢体省略的兽面纹只有平雕或浮雕的兽面,没有其余部分。
.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商代早期和中期已出现变形的鸟纹,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大量出现。
. 凤鸟纹有着华丽的冠,大致有 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
. 凤纹的冠分为多齿冠、长冠凤纹、花冠凤纹。多齿冠: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华丽,盛行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在凤的头部有一条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花冠凤纹:花冠是凤头部长冠的修饰,表示凤冠华丽的绶带,盛行于西周时期。
.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为龙类。双体龙纹是指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是龙的正式展开图。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
. 龙虎尊:安徽阜阳出土,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
. 雁纹不属于动物纹。
. 兽体变形纹:主体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
. 战国早期纹饰,以交龙、卷龙或蟠龙等纹饰为主要题材,出现纯粹的几何纹装饰母题,描绘水路攻占、宴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不断发展。
. 波曲纹:兽体变形纹的一种,主体为宽阔的带状体躯上下大幅度的弯曲。
. 羽翅纹:兽体变形纹的一种。
. 青铜器上最早的火纹见于夏代晚期的斝的腹部,形式比较原始。
. 火纹的流行时间从夏代晚期持续到 战国。
. 几何纹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
. 连珠纹: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属于几何纹。它出现于夏代晚期爵和斝的腹部,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
.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
. 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是刻成或錾成的。
.商代青铜器铭文最多不超过 50 字。
. 西周时期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甚至书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丰富的铭文资料可以证信古史,弥补史书的缺佚,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上古语言文字和古代书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成或錾成的。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铭文逐渐兴起,但每器所铸字数不多,直到殷末,未有超过50字的铭文。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包含重要意义。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铭文内容丰富,在性质、形式、数量、书体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记载祭祀活动、追述祖先功烈、告祭自己荣誉等,巩固了宗法制度。春秋时期的铭文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一般多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等。战国时期,铭文的长篇大作不多,书史性质的少,各方面变化较大。战国以后,铭文转为“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的作用上去了。
. 铭文的格式:徽记;祭辞;册命;训诰;记事;追孝;药剂;律令;符、节、诏令;腾讯;乐律;物勒工名。
. 到了 西周中晚期 ,铭文布局基本上程式化。
. 徽记主要流行于 西周和春秋早期 。
. 青铜器上出现“父甲”铭文,这种铭文属于 祭祀 格式。
. 青铜器铭文中,西周晚期时期的册命格式最为完备。
. 册命铭文的格式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
. 过伯簋铭“过伯从王伐反荆,莩金,用作宗室宝尊彜。”该铭文属于记事。
. 律令:属于约剂的一种,是政府的法律条文。
. 番匊生壶铭“惟廿又六年十月初吉乙卯,番匊生铸媵壶,用滕厥元子孟妃乖,子子孙孙永宝用。”该铭文属于腾辞。
. 战国青铜器铭文的主要特点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其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 过伯簋记载的“从王伐反荆”,记载的是昭王伐楚事件。
. 司母戊鼎上没有铸长篇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
.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籕书。
. 商代铭文书体的特点:字体略呈长方,笔道雄劲遒美,行气疏密有致,结体严谨,情势凝重。
. 西周早期青铜铭文书体的特点: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其结构严谨精列,行款章法自如。
. 我国最先收录商周古文字的字书是《说文解字》。
. 我国古代第一位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专家是张敞。
.我国第一部把青铜器交易引进著作当中的是李鉴宸编写的《青铜器鉴定评估与交易大全》
.金石学:宋代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重视青铜器研究,他们用青铜器铭文证经辨史,用金石文物来粉饰太平,研究金石文字之风兴盛,形成了金石学。李公麟、吕大临、欧阳修、赵明诚、薛尚功、王厚之、王楚、王俅等人成绩卓越,著作较多,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两宋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主要的著作有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彜器款识法帖》、王厚之的《钟鼎款识》、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两宋时期,人们对于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考证辨识了好几百个文字,并发现了一些金文构形规律。但是,他们未能将铜器铭文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资料来研究,仍至停留在初级识字阶段。
. 青铜器断代,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某器或某一器群所属的固有时代。一件青铜器包括造型、纹饰和铭辞等研究价值,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青铜器的准确断代是青铜器被作为实物史料运用的先决条件。断代不确,实物史料的运用就无从谈起,有次得出的结论,也不合乎历史事实。
. 青铜器断代的任务是把一件青铜器还原到它本来所属的时代,使之可以放到原来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
. 青铜礼器分期的基础是田野考古发掘的成果和青铜器铭辞学的成果。
.首先开始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分期研究的是郭沫若。
. 夏代晚期的青铜礼器集中出土于 偃师二里头遗址 。
. 商代早期,爵、觚、斝作为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
. 商代早期,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
. 商代中期青铜器特点的是出现圆体爵,出现丁字形足的斝,鼎的三足与两耳对称。P408-409
. 与早期相比,商代中期的鼎、鬲的突出变化是一耳不再与一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
. 商代中期纹饰特点:一是变形动物纹由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二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
. 关于妇好墓,出土了鸟兽形和圈足两类觥,出土了偶方彝,属于商代晚期。
.妇好甗是商代晚期的器物。
. 西周早期青铜器,几乎没有新出的器形,因袭商人遗风明显,出现方座簋,长篇青铜器铭文大量出现。
.西周中期青铜器,出现许多新的样式,与西周早期形成明显分界,穆王、恭王二世为过渡期,新老样式并存,器体宽大而浅的垂腹附耳鼎为新出样式。
.利簋是西周武王时期的青铜器。
. 现存的西周钟都没有商音,是当时音律的特点。
. 西周晚期青铜器,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是该时期的重要墓葬遗址,一部分青铜器出自周原地区的窖藏,目前对该时期青铜器的判断,主要依据传世铸铭标准器。
. 西周晚期青铜鼎,盂鼎盛行,具有时代特征,发展较快。
. 西周晚期鼎的流行特色:西周晚期流行两种鼎,一是沿用中期的垂腹鼎,二是盂鼎,即器腹似半球形的鼎。以上两种都是兽蹄鼎足。盂鼎鼎腹可分为深、中、浅三类,有的有立耳,有的有附耳,是西周晚期具有时代特征的器形。方鼎不再出现。
. 西周晚期铭文的发展特点:有不少长篇巨著,毛公鼎、散氏盘、禹鼎、頌鼎等都是国之重器。内容除一般册命官职之外,对犭严狁入侵的抵抗,对淮夷的控制和征伐等都有突出的反映。但大多是流于形式的追孝祖考而自作礼器的铭记。
. 西周中期青铜器纹饰变化,删繁就简,淘汰了一些早期纹饰,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史发生巨变,产生了一些新的纹饰。
. 蔡候申器群不属于战国中晚期标准器。
. 春秋中期青铜器的描述,盂鼎类器盛行,新出了浅腹平盖的盂鼎,青铜敦频繁出现。
. 春秋晚期,当以单独的龙纹为母题时,图像为带状交缠,龙的体躯上往往饰以细密而均匀的雷纹。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
.镶嵌红铜技术出现在 春秋 时期。
. 春秋晚期,当出现回旋状小羽翼密集的变形龙纹,其躯体多省略,主要指表现头部和突起的羽翼。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 战国中晚期青铜器,鼎类器南北风味迥异,水器的基本器形仍为盘、匜、鉴,新出现了细长颈多纽壶。
. 嵌松绿石的几何变形图案出现于战国中晚期。
. 战国中晚期几何变形图案的特点: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或松绿石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这种几何变形图案极具规律,又富有变幻的绚丽效果。
. 华夏族以外地区分别划分为:冀、辽、吉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成、渝地区;滇、黔地区;湘、桂、粤地区和苏、皖、浙、赣地区。
. 西周到春秋时期,冀、辽、吉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 山戎 的活动范围。
. 秦汉以前,湘桂粤地区是 百越族 的聚居之地。
. 匈奴族文化系统的青铜器中,没有 农具、礼器。
. 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现的青铜器群属于 匈奴族 文化系统。
.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的意义:对于研究川西地区土著蜀文化,以及中原青铜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南少数民族铜鼓最早出现在 春秋战国 时期。
. 牛纹枕出土于 滇黔 地区。
.宜侯失簋出土于 江苏丹徒烟墩山 。
. 关于铜矿及找矿的最早记载见于《管子·地数篇》。
. 目前我国发现的大型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有 六 处。
.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冶金史填补了空白。
. 江西瑞昌铜岭古矿遗址是我国年代最早的一处大型采铜、冶铜遗址,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P492
. 《周礼·考工记》:我国最早记载青铜合金成分比例的著作,是先秦时代独一无二的、关于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知识的记录。
. 与纯铜相比,青铜的优点有硬度高,熔点较低,金属光泽和抗腐蚀性能好。
. 加锡青铜与加铅青铜的共同优点是硬度高,熔点较低,金属光泽和抗腐蚀性能好。不同点是加锡的合金有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泽;加铅于铜,能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
. 青铜觶陶范铸造工序图正确顺序排列,陶范铸造的制作过程。
.分铸法出现在商代时期。在东周晚期盛行。
.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除了用陶范铸造外,还可以用 石范 铸造。
. 最早叙述失蜡法的工艺过程的是《洞天清录集》。
.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不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
. 曾侯乙墓 出土的器物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批失蜡铸件。
. 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熔铸或嵌铸成器,最早出现于 春秋晚期。
. 双色剑:铸造青铜剑时,采用两次铸造工艺,用低锡青铜铸造剑脊,再用高锡青铜铸造锋刃部分并包住剑脊,使青铜剑刚柔相济,提高格斗性能。由于高锡部分色泽黄白,低锡部分色泽偏红,因此又称双色剑。
. 铜铁合铸:是指器物的主体或部件为铁质,而与青铜合铸。铜铁合铸的目的是节省铜料。以铸铁和青铜合铸的器件,主要出现在战国。
制作过程:(1)用特制的泥做成待铸觶的实心泥模,并将圈足部分分开,并雕塑纹饰的主干;(2)将泥模倒置在座上,然后敷泥分范;(3)休整外范,并加刻精细的花纹,将外范拼接成两块或三块;(4)在觶的底部制作铭文范,然后嵌入;(5)在泥模上均匀的刮去纹饰,在合范时形成空隙;(6)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7)将泥范阴干,用600℃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范后备用,预热陶范后灌铸铜液;(8)待溶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
. 伪作青铜器是从宋代时期开始的。
. 最早收录伪青铜器的著作是《黄釉三馆古器图》。
. 明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式样独特,成为 宣德炉。
. 明代,铜镜主要是仿汉代的 规矩镜 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
. 明代,铜镜主要是仿汉代的规矩镜和唐代的 海兽葡萄镜。
. 最早关于商周青铜器辨伪的著作是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 铸造辨伪方法有:(1)观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否由陶范法铸成;(2)观察器物是否采用贴蜡片的方法;(3)观察范线是否规整,非常平整、对称的范线为作伪;(4)伪器器壁较厚,器体普遍偏重;(5)伪器经叩击后声音清脆;(6)观察器物有无垫片痕迹;(7)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很少有气孔,而新铸伪器常在表面出现砂眼,甚至出现缩孔等铸造缺陷;(8)观察内范与外范拼合处是否有接触点;(9)观察器物是否遗留少量范土的痕迹。
. 范线:是指陶范在拼合时,因微小的错位所呈现出来的痕迹。
. 关于铸造辨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会留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失蜡(蜡模)法是后代主要作伪方法,作伪者采用贴蜡片的方式仿制范线。
. 关于青铜器辨伪,新铸伪器叩击声音清脆。
. 伪器可分为直接铸造和 拼凑改造 两类。
. 直接铸造伪器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为铸造的伪器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情形为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
. 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为 清代晚期。
. 真器伪铭:原器没有铭文,为了售得高价而在器物上伪刻铭文。
. 近代青铜器铭文作伪,为了避免露出刀痕,采用 腐蚀法方法来造伪。
. 满花器:整个器物都是满饰花纹的,有商器、西周早期器和战国器。
. 三层花器:是指有三个层次高浮雕的商和西周早期器。
. 擅长青铜器纹饰整器作伪的是苏州周梅谷。
. 一般情况下,陕西的青铜器表层保存较好,铜质分解不严重。
.西清古鉴:清乾隆时期,由梁诗正等仿效宋《宣和博古图》体例,编《西清古鉴》四十卷,对青铜器研究的推动有相当影响。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