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学们,让我惊喜让我忧
来,咱们换个角度看事件
最近我和外教一起,以在线授课的方式为浙江的某小学五年级同学上STEAM课程。
所谓STEAM,就是一门跨科目的综合课程,包含了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A(arts人文)、M(mathematics数学)。
本学期的课程主题是“抗震房屋”。第一节课,外教请同学们先聊聊什么叫地震。
我想着,同学们可能会描述地震的一些现象吧,比如什么地动山摇啊、房倒屋塌啊。没想到上来的同学一张嘴,我就懵了:“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背诵的这叫一个流利啊!
书到用时方恨少,小朋友说出来的话这么专业,搞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机智如我,面不改色的问: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什么是地震?
又上来一个男生,一张嘴我就懵的二次方了:“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两个同学说的内容一字不差,连语气都一样。我一时不敢再提问其他学生了。
心里埋怨:同学们,咱们这是一堂兴趣课,需要搞得这么学术嘛?
课后向国内的老师询问:咱们学校的同学们一贯如此严谨治学的吗?老师说:同学们提前知道了上课主题和地震有关,于是自己做了些课前准备。
厉害厉害,这小后浪把我这前浪拍的,啪啪的。
第一节课结束,外教留了份作业:选择一个地震事件并做一下与之相关的调研。
有位同学举手:请问可以用PPT方式呈现吗?可以啊,当然可以啊!
于是在第二节课上课前,所有人都完成了一份PPT;这些PPT不仅图文并茂,有的还是全英文的。OMG!厉害了,五年级的孩子们!
不过多看了几篇作业后,也渐渐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对于同一个事件,比如汶川地震或者唐山地震,不同的PPT所呈现的文字说明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图片也多有雷同。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这些对于地震事件的描述,和百度百科里面的介绍几乎一样;而英文部分,则几乎就是百度百科的内容再经过百度翻译处理过后的原文。如果猜的不错的话,这些作业都应该标注一下:Powered by Baidu。
上课后,有位男生主动提出要上台讲解作业。PPT打开一看,好家伙,里面的词汇量妥妥的超出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而且有很多和地震相关的专有名词。小伙子在朗读的时候,时不时因为碰到比较艰涩的词汇而停顿——真是难为他了。
在男同学结束了分享后,外教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3级地震的时候,人们可以感受到地震的发生吗?结果全班同学(包括PPT作者本人)异口同声的说:可~~以!
而实际上,PPT里面有一段是对于地震震级的划分,上面清楚的写着:1-3级的地震,人们通常是感受不到的(原文是英语哈)——作业写的是不错,但是写的是啥意思,看来大家并不知道。
外教面对屏幕笑而不语。
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我觉得他们对这门课程是感兴趣的,我也愿意相信他们是主动去完成课后作业(外教并没有强制学生完成作业)。但是我不知道这些作业里,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成果;他们写在PPT上的文字,有多少是他们能理解的。
论学习时间、论做作业的态度、论背诵的努力程度,这些学生们都很棒。但是我总觉得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完成我们成年人给出的指令。
他们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工具,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这些工具,那对于教育而言恐怕也是一种失败。尽信书不如无书,只靠百度不如断网。
我宁愿他们用一些幼稚的词汇来描述地震,用Chinglish的方式来写英语文案,用粗糙的画笔在纸上勾画脑海中的情景,只要他们是用力的转动了自己的小脑袋瓜。我不需要他们用应付学校考试的方法来对待这门课程,只希望他们从中找到乐趣,或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细想一下,这也怪不得他们,他们只是被平时的学习惯性带着向前而已。
坦白说,我学生时代的状态,和眼前这些学生是一样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家长和老师的期待而努力,谈不上什么兴趣、说不上什么喜欢,反正大家都这样,那就这样好了。
和很多同龄的父母们聊起过曾经的学生生涯,大家对教育体制都有这样那样的批判。然而回到现实社会中,这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子女辈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思维方式和我们当年依旧雷同。想来不是不想改,是实在难改啊。
曾经和国内一个做培训的朋友,聊起STEAM课程在国内的情况。最后共同认可的结论就是:要让家长对这样有趣的课程重视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有朝一日教委的同志们把STEAM变成升学通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真到了那一天,这门课程还会有乐趣么?
有趣?
关注一下!
留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