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传承离不开业余票友
(文章来自网络)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业余票友,他们有执着的向往和努力,对艺术的追求甚至比专业演员还痴心,他们很少登上大舞台,他们不像专业演员机遇多,他们经常活动于公园、乡村、街道、树林、河边、亭下等等各个角落义演,常常引来观众,为戏迷朋友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大餐,不求政府经济上有什么报酬,但与咱老百姓最接地气。他们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自掏腰包购买乐器,自投老师苦练演技,演出时心情一样愉悦和认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经常让观众围的水泄不通。
这些票友和戏迷朋友们的擂台赛给电视台戏曲频道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救活了大多数的戏曲频道,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戏曲传承者精髓,他们才是戏曲传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面,他们是宣传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娇娇着,但愿政府能给予他们更好的场地、更好的经济支持,以便更好的组建剧社或团队甚至剧团。同意的戏迷朋友们请转起,以引起政府和新闻媒体足够重视!!!!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会唱戏而不专业以演戏为生的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据说昔日中国戏坛有许多名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胜过台上正角,京华、沪宁都有名噪一时的票友。票友从来不为钱去演戏,倘若兴致浓处,水袖长衫、长靠短靴、粉墨登台,也只是为了一个“玩”字,却决不会收那份“包银”。票友大多数是为自唱自娱,如清朝的皇帝爱新觉罗·载湉、贝勒爱新觉罗·载涛、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银行老板冯耿光、张伯驹、生理学家刘曾复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人由业余转为专业演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海”,如老生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郭仲衡、奚啸伯,花脸黄润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琴师李佩卿都是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近年票房活动非常频繁,甚至远远超过了专业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