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10多万突厥兵马需要多少人,100字史书告诉你:2000人
“长儒等结发从戎,俱有骁雄之略;总统师旅,各擅御侮之功。长儒以步卒二千抗十万之虏,师歼矢尽,勇气弥历,壮哉!”——《隋书》
从华夏民族诞生伊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兵作战的女将军,也是商朝皇后妇好,就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上建立了赫赫伟业,而秦国的诞生,正是因为助周平王抵御戎狄来犯,从而有了之后的大秦帝国。
就在秦末时期神州大陆打成一团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悄然统一,建立起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在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迫使大汉进行朝贡,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将其赶回漠北草原;后来匈奴经过内乱等诸多动荡,终于消失不见,但柔然部落又悄然兴起。
柔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原大陆造成了诸多困扰,在我们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花木兰替父从军正是前去攻打柔然。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匈奴、柔然、鲜卑、突厥、瓦剌这些民族到底有什么区别,感觉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中国古代也有王朝更迭一样,在北方同样有着政权交接,虽然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不仅有着政权的不同,还有着民族的区别,不像中原地区再怎么改朝换代,主要的政权大多还是汉族建立的。
比如说标题中的突厥,最开始其实就是柔然的一个臣属部落,后来随着柔然在与北魏的作战中节节失利,突厥就抓紧机会异军突起,开始取代柔然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突厥崛起的时候正值西魏与东魏相争,之后变成了北齐与北周相争。北齐与北周由于仇恨颇深,害怕突厥来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约而同对突厥采取拉拢政策,和亲的和亲,纳贡的纳贡。突厥稳坐钓鱼台,两家通吃,靠着北齐与北周进贡的物资,直接向西把吐谷浑给灭了,兴盛时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中亚地区。
就在突厥一路高歌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没了进贡。北齐被灭,北周被隋朝取代,杨坚抱着大一统的决心,拒绝再向突厥纳贡。
这个时候东突厥刚换了沙钵略可汗即位,就碰上隋朝拒绝进贡之时,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更别说新可汗即位;再者突厥方面也明白,隋朝的建立不仅仅是让自己失去了每年的福利,当中原开始统一后,势必会影响突厥的地位,甚至会反过来压制突厥。
为了将未来可能出现的衰落扼杀在摇篮里,沙钵略可汗决定趁隋朝刚建国尚未稳定,率十万大军出征隋朝。
在沙钵略可汗的设想中,十万突厥儿郎一定能将隋朝杀得丢盔弃甲,说不定还能攻占大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仅仅2000千人就将突厥阻拦,并且斩杀了上万突厥士兵,让突厥人“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对于这段历史,《隋书》有着明确的记载:“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不过数百字的史书,就描绘出了当时战斗的激烈,由于隋朝刚刚建国,的确兵力不足,作为上大将军的达奚长儒仅仅获得了杨坚安排的2000人马。寡不敌众是当然的,但达奚长儒以及他的部下都是宁死勿逃之人,被打散了又再度聚齐,哪怕武器全部打没了,他们也要用拳头与突厥厮杀。
达奚长儒的部下阵亡了十之八九,但也阻拦了突厥人想要抢掠秦州、陇右一带的想法,反而损兵折将牺牲了上万人。
突厥吃了这么个大亏肯定不服气,但沙钵略可汗却没有了重头再来的机会,公元583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开启了内战,之后杨坚又在河套地区扶持了从东突厥反叛出来的突利为启民可汗,突厥再也没有对中原政权造成特别严重的危机,反而还抵御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