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寒 || 石滩社里史家:名宦乡贤世家
与其他村落相比,社里史家只是赣抚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但是石滩乡间有句俗话:“大塘毛家毛青天,社里史家死要钱”,很是令人寻味。“毛青天”是指石滩大塘毛家毛辉凤(1788-1841),毛辉凤是清代乾隆时期人,从彭县、江油、灌县到綦江、乐山、巴县,先后任过六地知县,在哪里都是勤政抚民,治理有方。“死要钱”说的是社里史家的史继泽,史继泽是咸丰时期人,1856年出生,父母由社里村迁到贵州,贵阳府学廪生,1886年进士,补授香山知县,后任陆丰、茂名等知县,在任香山知县时,适逢孙中山被捕入狱,经家人打点活动后才被放出,史继泽应该收了不少“好处”。“毛”“史”二人品性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史继泽兴办水利有功,钦加三品衔,最后迁任嘉定知府。
史家村当初建在社公庙旁,所以称社里史家。北面是一片宽广的水产养殖区域,南边是孙家,西边是裴家,东边是南湖。五十多户,二百多人口。走进村口最醒目的便是池塘边的史氏宗祠,因为年陈月久颇见沧桑。老人们最为自豪的便是:“看看大门匾额两旁圆的雕花柱子,知道那是什么来头吗?”原来是左右各一对四个圆形的“门簪”,匾额下方是三个方形的门簪,花雕颇具匠心。
说起门簪来话长,最初它就是安在大门顶部门框上的装饰,起点缀作用,渐渐地人们寄予美好愿望,变得讲究起来,花雕越来越精美,这种门簪又叫“户对”。那种大门前安了石墩或石鼓的就叫“门当”,旧式人家谈婚论嫁讲究“门当户对”,便是由此而来,甚至成了婚姻幸福的参考指数。现代人淡忘了许多东西,史氏宗祠大门中倒依然保留,而且老辈人如数家珍,可见古人建筑文化中的讲究。不过普通人家也可以有两个门簪的,后来它衍成身份、地位、家境的象征。官宦之家大多有,一到五品安六个,六到七品四个,文官圆形,武官方形,图案多是春兰、夏莲、秋菊、冬梅或者福禄寿禧字样,寓意吉祥平安等。
像史家这种装在家族祠堂的“户对”,村民另外称呼叫“来头”,就是人们日常所说“那人大有来头”之意,由此想见设计者寄予家族厚望:子孙后辈中能出“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人才,彪炳史册垂范后世。史氏祠堂不大,门口对联黑底金色,上书:“名宦乡贤世家”,彰显先祖荣耀;下书:“燕山溧水旧族”,点明来龙去脉。伫立在村头自然庄严,池塘碧水年年映照着这凝重的守望。
史姓远祖可追溯到周文王,周文王的孙子叫佚,西周初期担任过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成就大业。史佚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其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楷模,史佚子孙便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从此称史氏。社里史家先世则为河北真定人,谱传为元代宰相史天泽的后裔。史天泽是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一代名臣,年轻时声若洪钟,精于骑射,非常勇武,跟着父亲史秉直为保护家族弃金投蒙归降木华黎,后来接替哥哥(被设计陷害英年早逝)史天倪的职位都元帅。他与伯颜等人征战南宋,平定李璮、击败武仙、俘杀彭义斌等,出将入相五十年,上不疑下不怨,功勋显赫,堪比一代名将郭子仪,元史曾经高度评价,史姓以此为傲。
到元末时局动荡不安,史天泽八世后裔史文质本为元朝南京户部郎中,1365年春天到丰城,出补富州(丰城)吏目,成为迁丰之祖。这是个佐职,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需要一批诚实自守的人留下任职,史文质忠厚清廉,请辞不得,远来上任。触目所见到处都是废墟流民,残乱景象,于是竭尽勤恳安顿百姓。不过一月判官李侯来,又一月强侯又来,他都尽力同心协理。毕竟元朝任过官,强侯总是一再告诫,尴尬处境中,史文质同样初心本色,勤廉辅佐,将文庙修祀焕然一新,勉励学校,户弦之声洋洋;农耕麻麦茂茂,田税倍增。另外招集流民休养生息,修筑堤防等,一应诸事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大家都说强侯之政实际上是史君之政,但史君之功即强侯之功。强侯任满以功升迁,他却原职位卑直至病逝也萧然一身,无力归葬原籍江苏,其子遂安家丰城,丰城状元朱善曾专门撰文描述,字里行间隐约有不平之意。
好在史文质儿子史伯允重视教育(后赠礼部郎中),虽然早逝,儿子史志静仍然发奋读书,永乐辛卯年(1409)年登萧时中榜进士,授春官仪制主事,后任南京礼部郎中。宣德二年(1427),交趾(越南)发难,大明王朝派大军七万由柳升率领征战交趾,结果由于指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征战中,被宣宗皇帝委以参赞军务的史志静未能幸免,为国捐躯,可谓明代忠臣,后登名宦乡贤祀。其子史劭和德高望重乡里敬奉,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尊老,特别赐予冠带。
史志静之孙史环秉性正直,少年赋诗,尤其精通法律,治家有方严而有信。中年时转而谋求仕途,做了湖光衡山典史。当时典史为一县杂职首领官,知县佐职,虽然不入流,但管辖缉捕、稽查狱囚、公共治安等领域,几乎相当于幕僚,在政令上下沟通方面起其重要作用。他行事有法度,不假公济私,深得上司嘉许,凡遇命缺即委派县事,而他坚守底线为人称道。
纵观社里史家,不乏忠臣烈士进思以忠,退思以廉,亦有情怀隐者如史志粹,他与史志静同辈,年长点,生性习惯闲逸自然,慕稽康、阮籍“竹林七贤”之风,羡李白、陶沔徂徕山下“竹溪六逸”之啸傲,于是村后陂上建别墅,以竹命名为“竹屋”,竹林坐清风,对佳茗,弹古琴,樽满前,四面图书,洒然而特立独行,好不惬意。
走进史家,如今村后依然一片竹林小山青翠,篱落疏疏。大夫第前昔日荣光默默护佑,时光荏苒老屋老去,纯朴的人们继续在这片土地过着悠然恬淡的乡居日子,一代代后辈则不断创建美好未来,刷新高度:如父母便从这里走出去后培育出的京剧名家史依弘,还有北京国防大学任教的史述忠教授、美国留学高材生史安昌等等。钟灵毓秀地,城南有史家。
资料参考《丰城史氏族谱》
感谢史华育、史国洪先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