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肃慎族,到底是不是满洲先祖?乾隆这么认为!
作为清朝的统治族群,满族起源一直有所争议。1777年乾隆一锤定音,在《满洲源流考序》中指出:
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音转。
显然,乾隆认为古之肃慎,即是后来的满族。然而从史料上看,肃慎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那么这意味着满族实际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满族、满洲是16世纪出现的新词)
传统古史观认为,中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huì mò)和东胡。其中,从史料上看,肃慎历史算是最为悠久。
《竹书记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大戴礼记·少闲》中,也记载了肃慎,这一篇文章称赞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显然,以这一些记载来看,肃慎不是有3000年的历史,而是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原因很简单,这是“虞夏以来东北大国”,所谓虞夏,就是指虞朝和夏朝,其中虞朝距今有5600—4000年。
当然,真正有文字记载的肃慎,是在商周时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尚书》中记载,“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周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因此肃慎历史应该还要往前推。
总而言之,从史料上看,肃慎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年历史。因此,如果满族就是历史上的肃慎,那么乾隆这一认定,自然就说明了满族历史悠久。
由于历史烟云变幻,到了汉朝时期,史料中已经没有肃慎的直接记载,东北只有其他民族,比如挹娄、勿吉等。那么,历史上的肃慎,到底是不是后来的满族呢?
其实,这里面充满了未解之谜,原因很简单,辨别后来民族是不是肃慎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朝贡品“楛(hu)矢石砮”。所谓楛矢,就是长白山楛制成的箭杆,石砮就是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
《国语·鲁语》: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
一句“肃慎氏之贡矢”,说的就是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这也是“楛矢石砮”的最早记载。
有趣的是,只要是东北部族,一旦献上“楛矢石砮”,那么几乎就被认为是肃慎部族。总而言之,“楛矢石砮”成了一个连绵3000余年的品牌,东北无论哪一个民族拿出来,几乎都被认定为肃慎。
自先秦之后,由于汉魏的挹娄, 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mò hé),以及后来的女真等,都有类似“贡楛矢石砮”的记载,所以就被认为肃慎后人。
仅凭这一点,能说明肃慎到满族的传承关系?客观的说,从严谨的历史研究来看,显然不足已证明!
而且,北方草原上就有多次民族变迁,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虽说这些民族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却不能说匈奴和蒙古有直接的传承。既然如此,又如何断定肃慎就是满族祖先呢?这里面充满了疑问。
毕竟,这其中的历史实在过于久远,部落衰败、仇怨、天灾人祸等,都可能导致一个部落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凭什么说肃慎一直传承了下来?
当然,考古学者认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有一定的文化共同性。然而这一种文化共同性,却存在适应共同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可能(因为文化相对比较初级,没有脱离生存环境的独特之处),所以不能证明后来的女真、满族等就是肃慎,更不能证明人种没有发生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自汉朝之后,每一次族称的变化,从肃慎到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其背后隐藏了什么,现代人并不知道,但相信一定极为血腥,包含部落人群的重组和文化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肃慎和满族可能早已没有了血脉关系,可能只是居住过同一片星空下。
因此,认为女真、满族等就是《山海经》等文献中的肃慎,显然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了。由于无法确认肃慎和满族还有多少关系,所以满族到底是不是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无从判断。
既然疑问重重,为何乾隆认定肃慎即是满族呢?其实很简单,原因主要有二:一者说明满族历史悠久,不比汉族差,有一个辉煌的老祖先,就像李唐尊老子为祖一样;二者说明满族和汉族都是广义上的炎黄子孙,谁做皇帝都一样,削弱汉人抵抗意识。
值得深思的是,有网友对女真是肃慎遗存的观点,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既然肃慎及其后裔有至少3000余年的历史,为何没有进化出辉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