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先秦四大古国
(2019-06-11 15:12:02)
转载▼标签: 杂谈林广成一.索离国也称为橐离国、北夷索离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小国。系由濊貊人的北支索离族人建立,后归入夫余国。索离国位置大致在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嫩江上游松嫩平原上,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址。索离国最早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吉验篇》中。此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三国志·东夷传·夫余》和《梁书·诸夷传·高句丽》等都记载过。近年,考古界发现一些索离国的遗址,但遗物数量少。由于缺乏史料及考古学的证据,现在关于这个古国的地理位置、年代及这个国家其它情况的说法始终莫衷一是。最初有人说索离国在今辽宁省中部,也有人认为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还有人怀疑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由于肇源县“白金宝文化”的发现,一些考古学者认为“白金宝文化”可能是索离人创造的。近年来,通过史料推断,更多的历史学及考古界人士认为索离国位置大致在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上,但其中心在什么地方一直没有说法。2006年10月,在黑龙江省文化厅考古所的支持下,李延铁带领6名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进驻宾县满井镇一座小山脚下叫“索离沟”的地方,开始考古发掘。根据挖掘结果,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碧波等多位专家得出结论:以宾县索离沟、庆华古城和巴彦王八脖子等十几处文化遗址为代表,位于松花江中上游,宾县(包括相邻的阿城区沿江地带)及与之隔江相望的巴彦一带是索离国的中心区域。经过对比研究,索离文化遗存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元年前后,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战国至西汉时期,距今2400年至2000年左右。根据索离沟遗址的考古发现,张碧波进一步推断,这里是索离国的一座王城。对索离王城的认定,学界此前也曾有过一些推断。辽宁考古学者王绵厚先生认为,索离国王城应该在拉林河以北至松花江之间,并基本确定庆华古城为其王城。王禹浪则认为,巴彦王八脖子遗址可能就是索离国的王城之所在。绥化市青冈县有方圆十华里的通泉村古城遗址,为松花江沿岸最大故城址,出土有西周布币、春秋刀币、三脚铜鼎等文物。笔者认为先秦时期的貊国王城很可能就在这里,因为此时现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市西部的明水县、青冈县、安达市,西南部的肇东市一带属濊貊地,青冈县通泉村古城遗址又是濊貊属地最大的故城。二. 肃慎国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目前,考古专家普遍认同的是,东北海之外,即是指渤海湾之外;大荒,即是指东北广大地区;不咸山即是长白山。肃慎氏之国居地为白山黑水之间。白山即是长白山,黑水即是黑龙江。牡丹江流域的莺歌岭遗址为肃慎人遗留经考古专家挖掘发现,这里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居室下部呈圆角方形,,上部是圆形屋顶,屋顶由向内倾斜的木柱支撑,上部正中开口为门,方便人们进出。这与文献记载肃慎人“屋形似家,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准确无误。从而证明这一片居址就是古籍上记载的肃慎人居址无异。莺歌岭遗址分为上下两层,经测定,上层距今3000年左右,下层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而牡丹江流域有人类生活遗迹应该可以上搠到二万多年前。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区域的人类共有三大族系。西部是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部族,中部是秽貊、索离、夫余、豆莫娄,东部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牡丹江流域自古就是肃慎人或后来学者称之为通古斯诸族密集活动的区域。最早记载肃慎王国的文字是《竹书纪年·五帝纪》,文中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其意是说,在公元前2100年夏朝舜帝的时候,肃慎就是东北的一个很大的国家了。书中又说,“肃慎来朝,贡弓矢”。之后,关于肃慎来朝的记载时有出现。西周初年(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商,道通九夷、百蛮,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这是有关肃慎氏贡楛矢石砮的最早记载。为了不使尚未丰满的羽翼受到伤害,他们历经夏、商、周三朝更迭,一直臣服于中原政权,是东北先民与中原联系最早的部落之一。据说周成王9年,征服东夷,为肃慎朝贡之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王还十分高兴地将肃慎的贡品楛矢石砮,在箭末扣弦处铭以“肃慎氏之贡矢”,以“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并把它分给异姓诸侯,希望他们象肃慎一样永远忠于周王朝。周王曾借使者之口自豪地宣布:“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将肃慎王国同其封国燕国、毫国一样视为自己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语.鲁语》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来到陈国。一天,一群鹰从陈国宫廷的上空飞过,一只受了伤的鹰身上还扎着一尺八寸的箭从空中坠落到国王的庭院。没人认得这鹰和箭。陈湣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群隼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鸟身上的楛矢是肃慎人造的。过去周武王灭殷,国势强大,鞭及九夷百蛮,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的肃慎王国贡了楛矢石砮,石镞长约一尺八寸。周武王把肃慎献来的桔矢石砮,赐给分封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在周武王时,同族亲属分给珠宝,异姓诸侯分给远方来贡的珍品,以示周王室的恩惠。陈国一定受赐过'楛矢石砮’,你们可以到仓库里去找。”那只鹰儿叫隼,就是现在可能已经绝迹了的海东青。那只箭,就是肃慎人围猎常用的武器,叫楛矢石砮。而就是这种楛矢石砮,肃慎人曾作为效忠中原王朝的信物多次进贡过朝廷。陈湣公立刻派人去查找,果然在仓库的深处找到了一支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在牡丹江流域并不罕见。在莺歌岭等多处肃慎人活动遗址中,就有多个种类、不同样式、制作精致的楛矢石砮。其中,有长型带有血糟状的楛矢石砮,有柳叶型两面打磨成平面的楛矢石砮,也有三角型平底或凹底的楛矢石砮。考古专家们还在牡丹江东康遗址上,发现一件桦树皮制成的箭囊,里面装有数十支“楛矢石砮”,虽然,木质的箭杆已经炭化,部分已经损坏,但其大部分保存完好,楛矢石砮的形状清晰可辩,为后人研究肃慎王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物证。从诸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肃慎王国立国甚早,是在商周之前已经存在的古老的部落王国,其辖地大体是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到鞑靼海边的广大区域。三. 濊貊国濊貊,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又称貉、貉貊、秽貉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亳人”或“发人”。它以农业城栅为特点,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和曼洛理族散民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与肃慎和东胡被称为我国古代东北三大民族。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东北,周灭商后小部分逐渐迁至其它东部地区,一小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后来被汉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为女真民族的组成部分。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周代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秦朝之后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貊与曼音近,史学家认为貊代表同期吉林松原曼洛理人的一支。后来属于濊貊一枝的索离族人东明离族出走,南行称王。他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存在于公元前200年-公元494年,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前期王城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说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濊城,本属濊貊之地。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历时约694年。到公元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夫余是汉朝在东北封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汉朝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吉林市龙潭山下的古“濊城”和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是濊貊人的活动集中地域。曹魏灭公孙渊后,发现夫余库有玉璧、圭、瓒数代之物,夫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汉朝所赐。到魏晋南北朝时,獩貊人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夫余族、东胡、肃慎的其它后裔以及三韩人后裔融合了。四. 东胡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与胡人融合后的称谓。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动在匈奴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由此代代沿传,东胡便成为活动在那个地区的部族之名了。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据近人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东胡人仍是雄居北方草原东部的强盛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206年左右的西汉初年,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的一部分。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在东北地区,原始时期流传下来的氏族族名,记载的就有近千个。有不少人始终在追溯这四个古国部族的族源,有的说这一族是黄帝的后裔,那一族是炎帝的子孙,例如说东胡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与胡人融合后的一个部族等等。笔者认为,在秦朝以前的东北,无论是西部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部族,中部的秽貊、索离、夫余、豆莫娄,还是东部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部族,都是那上千个土著原始族群经过千万年地融合、分离出来了小部落、大部落、部落联盟。当然这期间与南方各个族群的来往融合也是从未间断的,这从一些文物相同或雷同上也是可以找到明证的。先秦时期它们虽然也被称为国,实际上只是一些部落或氏族联盟组成的松散组织,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