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也需要经常教研
家长学校的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家长学校教师素质的高低与课程内容能否有高效性和针对性,既是关系到能否激发家长参与热情,也是家长学校能否在育人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而开展经常性的家长课程教研活动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譬如以下几点:
加强家长课程的研讨。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日常的文化科目课程易于受到重视,而家长课程则常常被视为了“小儿科”,这种错误认识实际上是对家长学校在育人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便在这方面比较重视,为开好每学期的家长课程,总是提前召集授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并就教学难点和重点、及家长作业的布置等内容进行多次研讨,并对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提前安排教师进行了扎实的备课,如此一来开课能顺利进行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此外,每次开完课后还需要应着眼长远,及时跟上课后的研讨。这样的“事后诸葛亮会”往往能引导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家校共建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最终会进一步明确未来 “家长学校” 的工作思路。
打造吸引家长参与的高效课堂。在家长课程的课堂上,“学生”是差异性更大的家长,因而授课方式更要注重灵活性与多样化。如果家长学校教学形式单一化如常用的“我讲你听”等,也会使家长的参加热情降低。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不但能引起参加者的浓厚兴趣,更会易于提高教学效果,如采访对话、亲子互动、正反辩论、教材导读、家长互动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总之,立足授课方式不断创新,会为家长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家长教育素养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家长课程示范课的打造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授课教师的素养高低是家长学校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和保障,因此优化授课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校假如能锤炼并推出一两名家长学校中的骨干教师,便能起到引领其他教师成长的作用。这方面讲,不妨如参照“名师工作室”的做法,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名师工作室”,通过制度建设和团队的“传帮带”效应,会更快地促进家长学校教师的成长和研究的深入。
将教研的范畴延伸到家庭。教研的成效如何还有赖于经常性的家校沟通,除了在家长课程上进行互动外,采用一种便捷的联系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现今以微信(群)为代表的便捷通讯交流手段自然可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家长可以方便地对学校的校务管理、班级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既让家长方便地向教师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学校、教师同时也从家长那儿及时获取了不少的反馈信息与建议,无形中建立起了一所空中“家长学校”,为家长学校的建设发挥独特的效能。
如同文化科目的建设也一样,家长学校的有关课程也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教研活动,而教研恰恰是引导家长课程取得高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