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经典医案

导读:本文详解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并提供多个半夏泻心汤的经典临床医案供参考学习。

本文目录 [hide]

  • 2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 3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呕吐、呃逆、肠炎、痢痰、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胃痞满病证,都可以用本方加减运用。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2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3 剂量掌握要灵活

《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给予我们一个方法。临证应用,笔者常用半夏10克,黄莲3-6克,黄苓 10克,红枣6~10克,党参10克,干姜3—10克,炙甘草6~10克,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个掌握剂量变化问题。

我们的体会,此方中干姜的剂量最难把握,干姜是辛温散寒之品,而且比较辛辣,剂量小则3克大到10克,还要再加生姜。因为痞证病机寒热错杂,若寒偏重,可用于姜以温中寒,若水气偏重,则可用生姜以散水饮。

4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

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

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肤胀肠鸣大便溏稀。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

半夏泻心汤合交泰丸清上温下,症见上热不寒。

5 虚寒证慎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有较好疗效,笔者体会只要是痞满实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或是虚中挟实都可辨证应用。但若证见虚证、寒证,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虚寒者,见舌淡苔少或苔光剥,脘部隐痛,脉象细弱等,因半夏性燥,易伤阴,黄苓、黄连苦寒,易伤阳,当细审慎用,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大小建中汤等。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

1、呃逆

王某,男,45岁,某银行行长。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9日。其间服过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

望其体胖肌腴,面色红润,舌淡红,苔微腻,咽红而不肿,然有痛感,吞咽尤甚。呃声长而洪亮。询知胃纳可,不恶心。大便日一行,小便清白。口不干苦,不欲冷。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脉证分析:呃逆一症,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脾胃虚寒者,余以《病因脉治》之丁香柿蒂汤取效;脾虚肝旺、胃有振水音者,则用旋复代赭汤以治。今咽红、咽痛,为上热之候;服寒凉所诱,口不苦、不欲冷及小便清白为下寒之象。上热下寒者,必中焦痞结也,故以调寒热、通痞结为治。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5g 黄连4.5g 吴茱萸6g 党参10g 炙甘草10g 白芍30g 沉香3g(冲)生姜10g 红枣10枚 二剂

一剂尽,当晚呃逆减轻,翌晨醒后,呃逆不再。

2、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72岁,2009年10月初诊。进食困难,吃一点要停下来,询知患慢性胃炎l0多年,2008年加重,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了食道、胃肿瘤。现症知饥但吞咽不利,食人缓慢,食后1小时吐出,时呕痰沫,脘痞打嗝,大便少偏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腻,脉象沉迟细微。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当扶助元阳,降逆止呕。

方药:姜半夏12克,干姜5克,炙甘草10克,红枣10克、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党参 15克,吴茱萸5克,沉香6克,丁香3克,砂仁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前后根据症情加减治疗2月余,进食顺利,体重增加,一直随访,病情稳定。

3、反流性食管炎

张某,男,58岁,2011年11月初诊,患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20多年,平素胃区不适,心情抑郁不舒。现症见脘痞胀肠不适,但不痛,时有嘈杂,至午后嘈杂更甚,胃嘈杂时每服吗丁啉稍有缓解。纳食一般,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滑润,脉象沉细缓。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互结之痞。

方宜: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左金丸加砂仁、白芨枳实、海螵蛸、藿香,七剂并停服西药。七剂后,嘈杂减少,齿痕渐消,苔由厚转薄白,前后调理2月余,诸证消除随访病情痊愈。

4、上吐下泻

闫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漉漉,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盖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莫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

半夏10g 黄芩6g 黄连4.5g 党参10g 甘草10g 干姜6g 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

5、头痛

李某,男,45岁,干部。1984年1月12日初诊,谓头痛15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重急时剧烈难忍,伏案少动。日发二三次,每次持续一时左右。书不能读,笔难以舞。作脑电图、脑CT检查,未见异常。服药针灸,总不得愈。询知素日脘腹痞闷,恶心嗳气,头痛剧时,脘胀呕恶尤为突出。纳谷不香,二便尚可。口干,口苦,食冷则脘胀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沉缓不足。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中虚而痰浊壅盛证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盖脾胃居中州,主运化,司升降,虚则运化无力,生痰成饮;升降失职,则清浊无序,故有头痛,及上热下寒诸症之发生。治宜补脾胃、化痰饮,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考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一为程钟龄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蔓荆子),一为李东垣创(半夏、天麻、白术、黄柏、干姜、苍术神曲、陈皮、麦芽、党参、泽泻黄芪、茯苓)。余于体虚脉弱、寒热夹杂者用东垣方;虚弱不甚,寒热不显者用钟龄方。本案心下痞满,上热下寒,此二方显然不若半夏泻心汤为妥。半夏泻心汤,可健脾胃、化痰饮、调寒热、启痞结,虽不言治头痛,然中气健运,升降有序,头痛一症岂能独存?拟:

半夏15g 黄芩6g 黄连4.5g 干姜6g 党参10g 炙草6g 藿香10g 生姜6片 红枣6枚 三剂,并嘱节晚餐, 少肥甘。

二诊:头脑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脘胀呕恶止,脉舌同前,守方续服三剂。

三诊:头痛止,诸症稀减,苔仍腻,嘱守方续服,苔净药停。

按:头痛兼见脘腹痞满、呕恶、嗳逆者,源于痰浊上逆也。痰浊源于中州虚弱,升降逆乱也。半夏泻心汤健脾胃,理升降,化痰饮,一方而寓三法,以其脾胃健则升降有序,升降有序则痰饮得化,痰饮化则头痛已。

(0)

相关推荐

  • 生姜泻心汤——六条脾胃病医案

    18呃逆--刘渡舟医案 郭某,男,46岁.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曾服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

  • (十二)小柴胡汤——肠胃疾病

    136吐血 天宁州贾凤来,血症五日一次.计患病五十五日,吐血十一次.其来也,先三日左胁作胀,至期则夹窠皆胀.发申酉戌三时.余诊其脉,左关弦数而结滞.问:五十余日,曾发寒热否?曰:第一次有寒热,一吐而解 ...

  • 半夏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 ...

  •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

    导读:本文总结了四逆汤的运用原则,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并列举出多个四逆汤的临床运用医案.之前本站也发布过多篇关于四逆汤的文章.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 ...

  •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四逆汤医案

    [方剂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29条 ...

  • 越婢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运用医案

    [越婢汤组成配方]麻黄18g(6两).石膏24g.甘草6g(2两).生姜9g(3两).大枣15枚(15枚) [越婢汤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物同煎2次,分服. [越婢汤使用标准]一身悉肿,汗 ...

  •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的功效与作用

    [回答] 甘草泻心汤由甘草.黄芩.黄连.党参.半夏.炮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痢,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的方剂,由于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 ...

  •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胃肠炎.肠胃炎,还有反复的便秘,胃虚导致的便秘.甘草泻心,并非是泻热是调理寒热的作用.甘草泻心汤药方中包含甘草.干姜.黄杞.半夏.大枣.少量的黄连等,益气和胃,对腹胀 ...

  •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制成,通常取适量水煎服即可.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肝脾.降逆止呕等功效. 1.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肠胃的功效,临床上 ...

  • 红枣的功效与作用

    红枣的功效主要是几个方面, 一是健脾益气,第二是养阴安神,第三能够调和药性.展开来讲它的作用,健脾益气方面,比如说脾气虚弱出现的纳呆.便溏.乏力这些表现的时候,它可以同党参.白术.茯苓等等一块入药,起 ...

  • 密蒙花的功效与作用有

    使密蒙花,先拣令净,用酒浸泡一宿,出候干,却拌蜜润,蒸,至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蒸为度.密蒙花配伍枸杞子:密蒙花清肝养血,明目;枸杞子补肝肾而明目 ...

  • 青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青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019-12-09 16:10:44 朱爱华主任医师脑病3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三级甲等 中医认为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定惊的功效,具有治疗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