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丨稀莶至阳(阴)汤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

任老认为,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两大关键。在识别阴虚和阳虚的两大证中,尤当分辨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阴虚证中有阳盛,有阳不盛的。阴盛者,症见寒冷,应治以重热,阴不盛者,症见寒燥,应治以温润;阳盛者,症见燥热,应治以凉润,阳不盛者,症见虚燥,亦应治以温润。

一般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须重佐以活血。因为阳虚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经气,这是中风病的最吃紧处。

任老常用豨莶至阳汤,以治中风之阳虚证,方药为:制豨莶草50g,黄芪15g,天南星10g,白附子10g,川附片10g,川芎5g,红花5g,细辛2.5g,防风10g,牛膝10g,僵蚕5g,苏木10g。

  • 例1

患者,男,56岁,农民。就诊日期为1975年11月9日。

先患头晕,继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暗,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曾在县医院救治,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邀任老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阳虚诸证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遂诊断为元阳虚损,盛阴闭塞清窍。

先处以辛温开窍法,用细辛5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5g,灌服,3小时内灌服2次,下午3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继用豨莶至阳汤加重川附片为15g,红花为10g。连续进本方11剂。约2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重感。

另外,用豨莶至阴汤治疗中风的阴虚证,方药为:制稀莶草50g,干地黄15g,盐知母20g,当归15g,枸杞子15g,炒赤芍29g,龟板10g,牛膝10g,甘菊花15g,郁金15g,丹参15g,黄柏5g。凡阴虚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舌强语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突然昏迷,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可用稀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之阴精为主,并以当归、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精复,阳气固,火自宁,风可息矣。

  • 例2

患者,男,50岁,1973年2月4日就诊。20天前,睡醒后,翻动即觉手足不灵活,勉强从右侧翻过,再想左翻,不可。旋即口眼歪斜,说话困难,发音不清,手足左边正常,右半身呈弛缓性瘫痪,经铁路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疗效不显。嘱其服中药治疗。诊其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胸闷心烦,咽干思饮,小便色深,诊断为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之候。

方用豨莶至阴汤,减当归为5g,去黄柏,加连翘、栀子、花粉各15g。

服3剂,烦热退,语言清,口角歪斜也有所改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脉中所滞之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栀子,加橘络10g,广地龙5g。

连进7剂,瘫痪痊愈,惟舌质尚红,脉仍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改用六味地黄丸,继服10剂,完全康复。

摘自:刘爱东.任应秋中风治验[J].中国社区医师,2008(06):36.


豨莶草

拼音Xī Xiān Cǎo

英文名Herba Siegesbeckiae

别名粘金强子、粘为扎、珠草、棉苍狼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分。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同属植物豨莶s.orientalis L.、毛梗豨莶S.glabrescens Makino同作豨莶草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头状有柄长腺毛及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叶片质薄,两面被短毛,沿叶脉有白色长柔毛,中部叶阔卵形至阔卵状三角形,长7~20cm,宽5~18cm,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齿,顶端短渐尖。头状花序直径2~3cm,多数,排成伞房状;外层总苞片长1~1.5cm;舌状花长约3.5mm。瘦果长约3.5mm。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于林缘、林下、荒野、路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化学成分含豨莶四醇(pimar-8(14)-ene-6β-kauran-19-oic acid),尚含生物碱、苦味质。

性味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