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校园梦一次
昨晚,重温了一次大学时代在阶梯教室上课的情形。
师兄知道我喜欢写文章,而且写孩子的事比较多,所以特地邀请我去他所在的大学课堂里听课。
教育心理学——够吸引人的吧?
晚上6点半以后,我随着去上课的学生们,进了校园。
门卫没让我刷这个那个验明身份。
不过,在不算明亮的灯光下,谁能看出我不是个学生啊?
陆续问了俩个学生后,顺利找到师兄所说的教室。
从门口往里一看,学生已经不少了,不过他们都喜欢往后坐,所以第一排基本没人。我索性就进去坐到了第一排,正对着门口。
后边仨男生,抬头看了我一眼之后,又低头看手机去了。
我放下包,拿出笔记本摆好,然后开始瞧瞧打量了一下这大教室。
第二图中带着一堆号码的大布帘我比较感兴趣,上面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句话是从小就经常听的。
另外一个门口也有相同的布帘,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学生的座位顺序号吗?
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生们一直陆陆续续地进,女生居多,所以就看到不少时尚潮流:
平板鞋露出彩色袜子筒—
据胡子同学他姐说这是现如今的时尚,之前的露脚踝已经过时了。
学生们大都拿着手机在玩,一边玩一边小声说话,所以就有人多时候特有的窃窃私语声。
七点的时候,我师兄准时推门而进。大概没想到我早来了,还坐在最前排对着门口,所以一愣。
我朝他笑笑,然后摆摆手,师兄心领神会,直接上了讲台。
师兄讲课前亮了三斧子,我记录了一下:
1、后两排的同学往前坐。
2、建群点到,禁止群里匿名聊天。
3、手机上交,违者扣10分。
然后,嗡嗡嗡一阵,再嗡嗡嗡一阵,最后群起而往前走。
这时我才明白那两块有号码的大布帘的作用:
放手机的。
真是绝妙!
放上手机的大布帘,变得五颜六色了。
然后,师兄又讲了关于这门课程的变化:
由必修变成了选修,由考试科目变成了考查科目。
原因是:课程太难,挂科的学生太多。
不知道师兄是在开玩笑还是真是如此,反正说起来的时候,下面的学生都在笑。
师兄讲课旁征博引,力求幽默风趣。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说的两句话:
什么叫对朋友更好一点?
——让朋友变得更优秀一点。
什么叫对自己更好一点?
——让自己更优秀一点。
深有同感。
所以我特别庆幸自己过来充电,对自己更好了一点。
课间交流的时候,他说这门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而且枯燥,如果不讲得有趣点的话,调动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来。
我也有同感。
看他放在投影仪上的内容,基本是概念性的知识,如果不添加点案例,就跟上马列主义差不多了。
但是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教材上没有的案例,自己加上的,是不是会带有教师主观色彩?
师兄默认。
这样讲课难度就更大了,需要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独到的见解,来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思考。
当然,说简单也很简单,完全照着课件念念,也能走下来两节课。
师兄讲到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候,用的是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对比。
很生动也很中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有互动。
我听了也觉得受益匪浅。
师兄的意图很明显:
力求让这些未来年轻老师们,好好听课,养成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熟悉和了解未来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我听得很认真,看看前排的学生们,大多在认真听讲,也有个别的学生在开小差。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下课了,有个女生拿着网上买的一本教材问师兄为什么不能用,师兄给她解释清楚之后,女生说谢谢老师。
随后,我也跟师兄道别,随着回北边宿舍区的学生们,走出了校门。
毕业二十多年来,上过的学习班不少。
但是这是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跟大学生们一起听课,听的是我喜欢的心理学范畴的内容。
我听得很认真,还做了笔记。
我在看到有学生开小差的时候,真想对他说:
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将来走上社会的时候,这些知识会帮你更好地谋生谋业。
一旦踏入社会,想重新拾起课本学点儿知识,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能在这父母不焦虑,老师不焦虑,自己也不焦虑的学习环境中好好读书,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这是作为一个毕业20多年的学姐之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