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仁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正值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易感受到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不少青少年时常出现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甚至发生违法犯罪,严重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福建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自残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范畴。
一、问题所在
1、福建各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逐年增多,但由于考评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和分数,一些学校在工作中依然消极观望、简单应付。在调查中发现,市(县)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相差较大。市级学校心理教育较好于县(区)级小学,一类学校好于二、三类学校,而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机构。
2、福建学校、家长、老师认识不到位。
不少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对其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往往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情绪性格思想化”的倾向,有的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思想道德问题,反之把思想道德问题归为心理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心理教育干预无法进行。
3、福建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执业证的专业性教师比例更少,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的开展。
4、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一个服务性机构而非经营性的赢利机构,因此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来支持它的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结果使这项工作陷入困境。
5、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未走入正轨。
(1)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没有相对统一安排。(2)在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认定上,缺乏专业性、权威性的机构来负责评定,心理教师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获得社会认可度较低。(3)心理教师编制、职称得不到落实。现有专业职称评定系列中没有心理教师的职称系列,迫使中小学心理教师只能在心理学专业以外的学科中晋升职称,极大地挫伤了心理教师的积极性。
6、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社会、家庭、经济等压力同样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师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虽然教师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教师价值观缺失,甚至有极个别的教师存在人格上的问题,在工作作表现为教学态度不端正,处理问题急躁武断,教育教学方式不对路等问题。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加强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建议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小组,由主管领导、人事、分教育、司法、财政、卫生、科协、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组成,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2、整合资源,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心灵沟通的多种渠道
充分发挥各高校心理学专业师资的优势和市心理协会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中小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公益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3、家校互动,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有家长学校的管理机制,使家长学校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理论研究
加大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各新闻媒体(电视台、电台、报社)固定开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正面报道,消除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