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七年(即公元1678年),有个官...
清康熙十七年(即公元1678年),有个官员即将去福建赴任,临上船时,他让手下买了好几袋萝卜放到船上。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问他:“萝卜这么便宜,你买那么多干嘛?”
“我路上的菜全靠他了!”这个官员笑呵呵地说。
这位就是于成龙,清朝时著名的清官。他在20多年的做官生涯中,政绩很大,但廉洁奉公的的名声更超过他的政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他被那个时代的老百姓称为“天下第一廉吏”。
一直以来,于成龙有个外号叫“于青菜”。为什么呢?因为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意思就是说,他每天中午呢吃一碗粗粮,早上呢喝一勺粥,再用青菜拌着吃,一年到头都不吃肉。可不就是于青菜嘛。
民间流传着很多于成龙廉洁的故事。
他在湖北做官的时候,一直非常勤俭节约。每天就是青菜粗粮。到了灾荒年代,他更把粗粮又换成了糠。因为他要把工资和粮食都省下来救济灾民。
他想了个办法让富人也捐钱救灾。什么办法?就是把他自己仅剩的一头平常当做交通工具的骡子,也拿到市场上卖掉了,得了十多两银子,一天时间就捐光了。
父母官都这样捐得底儿都掉了,当地的富户不好意思了,纷纷多多少少都拿出点钱才来救灾,有的觉悟高的还拿了很多。那当地灾民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后来于成龙做了两江总督,官儿越做越大,但是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没变。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官僚和富商都开始由绫罗绸缎改穿布衣服。
而那些住着深宅大院的,也悄悄将大门楼改成了小门脸。就连少数恶霸坏蛋都不好意思在这儿呆了,悄悄跑到外地去了。
因此,两江这块地盘上,出现了朝廷上少有的百姓安居乐业,市场上百业俱兴的太平和乐景象。
人怕出名猪怕壮。嫉妒猜忌之心人皆有之。总有些跟他道不同的人,或者觉得他碍了他们的事儿的,当面不吭气儿,甚至还夸他做得好,背地里却说他的坏话。
中国有句古话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人多了,连一向很信任于成龙的当朝康熙隆帝,都有些起疑了。
于是康熙帝悄悄派人去暗中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康熙帝得知实情后,竟感动得流泪了。
并且,在第二天早朝上,他特意下令抬出一张桌子,并拿出宝剑,将桌子一劈两半,说:“今后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张桌子就是他的下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同僚们给他办丧事,发现他家家徒四壁,空空如野,只有床头放着一个方形的旧竹筐,这就是他唯一的家具。
打开竹筐盖一看,发现里面有粗丝官袍一件、旧靴子一双、旧腰带一根。再看他的厨房,发现瓦缸中还有几斗粗粮,破橱柜中放着几罐腌豆豉。这便是于成龙的全部遗产。
这就是一生廉洁的清官于成龙。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沬(同昧)。”意思是我年幼时一直坚持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敢稍微减轻。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其意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是为廉洁。
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以廉洁而著称的官员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宋代的寇准,明朝的海瑞等。他们清廉奉公,一心为民,是时代的楷模,是国家的栋梁。
读者诸君,您还知道哪些廉政官员呢?欢迎给柴叔留言。#历史上有哪些廉洁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