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都临淄 || 宋玉顺(山东临淄)

天下名都临淄
文/宋玉顺
编辑/落英小桥

临淄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之际,为天下名都;其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军事之强大,当时没有能与之比肩者。1961年,临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临淄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临淄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新时代,追寻这段辉煌的历程,探求它形成辉煌的原因,对于我们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

临淄区地处鲁中平原,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临青州市,西接张店区与桓台县,南与淄川区、青州市相邻,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辛孤路、博临路纵横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区总面积663.7平方千米。

临淄古代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先齐时期,时间为8500年前至3000年前。此为临淄历史的初始阶段。

先齐时期,与山东其他地区类似,临淄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至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

从龙山文化后期开始,临淄进入东夷文化时期。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临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淄的龙山文化遗址、商代遗址等文物古迹,临淄及周边地区夏商方国——爽鸠氏、季荝氏、逢伯陵、薄姑氏的文献记载,少昊鸟国、蚩尤铸兵、大舜孝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上古传说,均足以证明临淄在东夷文化、中华远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周汉魏晋齐都时期,时间为3000年前至公元311年。此为临淄历史的辉煌阶段。

临淄,是周代齐国、秦汉之间齐国、西汉齐王国、东汉齐王国、曹魏齐王国、西晋齐王国的都城,历经六朝1134年,共有64位君主在此治国理政。

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长达800多年。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386年,姜氏齐国转660年、20代32任齐君在此为都。姜太公封齐建国、齐桓公管仲春秋首霸、晏婴相齐、田氏代姜等重大事件均发生在此。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田氏齐国传166年、7代8任君王在此为都,齐威王改革、齐宣王纳谏、稷下学宫兴建、孟子游齐、荀子三为稷下祭酒、田单复齐等重要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三是晋以后时期,时间为311年至1840年。此为临淄古代历史的余韵阶段。

晋至明清,临淄虽由王都市郡治,再到县治,城市地位下降,建置转低,但仍传承着齐文化的流风余韵,英才辈出,不失省内、鲁中的文化鼎盛之地。

近现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抵御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临淄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构成临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有1688名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

二、工

临淄作为齐国都城,向以工商发达而著称。《盐铁论·通有》赞之曰:“齐之临淄……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史记·货殖列传》赞之曰:“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对齐都临淄的繁荣当有开创奠基之功。当他封齐建都之时,面临着“地舄卤,少五谷,人民寡”(《汉书·地理志》)的恶劣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他通权达变、因地制宜,采取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大力发展经济的立国方针。从而出现了“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冠带衣履天下”的局面。
春秋时期,管仲继承了姜太公“通商工之业”的经济方针,致使齐国国力大增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由于大力发展盐铁业、实施对外贸易及优惠政策,致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此时的临淄财力充足,市场繁荣,人口众多,已有4.2万户,大约21万人。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已成为经济繁荣、市场林立、人口众多的大都市。对此,《战国策·齐策一》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此时临淄居民已达35万之众。
延至汉代,临淄依然保持着十分繁华的状况。《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言:“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时临淄人口,当有50万人之众。临淄竟然比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还要繁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后人誉为古代“东方罗马”。
同时,临淄城是周、秦、西汉中国冶金(主要是冶铜、冶铁)业、纺织业、制车业、制陶业、漆器制造、铸镜、手工业科技等8个手工业方面的制作中心和海盐、丝绸两大商品集散地。尤其是临淄是汉代丝绸之路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谓其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亦不为过。
齐都临淄如此繁华,这是齐国政治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晶,是发达工商文化的缩影,也是齐国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佐证。

三、文化之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临淄之所以光耀于中华历史,在于它是齐国都城,齐文化发祥地。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齐文化,便是在这里诞生并得以发展兴盛的。

从姜太公封齐至秦统一中国历经800余年,这是齐文化诞生至发展的重要时段。

其一,临淄是齐文化的诞生之地。太公封齐,立都营丘(临淄)。在文化上,实施因俗简礼;在经济上,实施“通商工之业”;在政治上,实施尊贤尚功;在艰苦创业中,将以西方黄土高原为特色的周文化与呈现出浓厚的滨海文化特色的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

齐文化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特点在太公封齐时,已基本形成。因之,姜太公不仅是齐国八百年事业的奠基人,也是齐文化的开创者。

其二,临淄是齐文化的发展之地。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登位,他在管仲辅佐下,实施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全面改革,在经济方面,在村实施“相地衰征”“均田分力”改革,城市实施“四民分业”,对外贸易。政治方面,实施选拔人才“三选制”,举贤任能。军事方面,实施“寓兵于政”。外交方面,实施“尊王攘夷”。并坚持以民为本,宽政惠民。在励精图治中,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且称霸达四十余年,史称“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霸业在文化上的直接贡献,就是创造性地吸收了周文化的精华,并与齐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有继承、有摒弃、有融合、有发展,将齐文化融合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综合性、开放性文化型种。独具特色的齐文化至此才正式形成,这也是齐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齐桓霸业的文化贡献,还在于它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霸业之功,使齐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与此同时,齐都临淄作为东方文化中心的基石也就初步奠定了。

其三,临淄是齐文化的兴盛之地战国时代,田齐执政者为了招揽天下贤者而在齐都临淄建立的稷下学宫,历经150余年。稷下学宫,是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策源地,战国文化学术中心,百家争鸣的摇篮。是齐文化兴盛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遗址在齐故城西郊,系水河岸边。这一带在当时是交通便利、水波涟涟、芦苇丛生、竹木葱茏、风景幽美的佳地。2003年,临淄区人民政府在此区域内树碑一座,上书“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举凡儒、道、墨、法、名、黄老、阴阳五行、纵横、兵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论争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郭沫若高度评价说:“这稷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郭沫若《十批判书》)

这些稷下学者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创造了黄老之学、荀子之学、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创立或丰富了如天人相合、道法自然、大一统、以民为本、礼法相辅、义利统一、名实相符、立公去私等理念。稷下学这些新学说,新观点,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在稷下形成的大一统理念,为统一的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黄老之学的爱民、休养生息的主张,对汉初文景盛世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礼法治国的理念,也影响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稷下学宫之所以产生于齐都临淄,这是齐国执政者凭借招贤纳士,争雄天下开明政治路线的必然结果;也是齐人海纳百川、包容百家学者的具体表现;它是以齐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做物质保障的。

悠久而辉煌的齐都历史,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齐文化,而且为临淄大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180余处古文化遗址,153座千年古冢遍布境内。规模大保存较完好的先秦古城——临淄齐国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面积约15.5平方千米,至今遗址星罗棋布,如宽阔的宫殿建筑台基、巧夺天工的排水道口、举世无双的东周殉马坑、奕世相传的孔子闻韶处,雄伟壮观的古城墙残桓,均历历在目。数座高台建筑基址耸立于故城内外,其中包括齐王接待外宾的桓公台,齐相晏婴与齐桓公论辩“和而不同”的遄台,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屈原两次使齐下榻的梧台等等,巍峨壮观,举世闻名。

临淄地下有丰富的文物宝藏,堪称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经多年考古发掘,先后出土文物数万件。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记载了先齐时代临淄地区人类活动的足迹,自西周至战国、秦汉等时期出土的各种精美文物,是齐国灿烂文化的见证,是齐地先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无不反映着临淄这座城市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也是临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佐证。

四、兵学文化中心

中华兵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从上古到战国时期,不论从初级形成之源头,兵家人物之众多,兵书著作之丰富,对战争和军事领域影响之深远,齐国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稳居先秦各国之冠。

其一,齐国杰出的兵家人物最多

齐国开创者姜太公不仅是齐国兵学,而且是整个中国军事文化的开拓者。他辅周灭商,后助周公旦东征平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卓越功勋。其兵法《六韬》,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兵家始祖”。

齐桓公、管仲皆为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为成就霸业,大力实施“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改革,组成三军,严格训练,以诛无道,以屏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高举“尊王攘夷”旗帜,保卫了华夏文明。

齐威王为了称雄天下,在军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齐军“带甲数十万……进入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史记·苏秦列传》)“用兵行威,大效(仿)穰苴之法,而诸侯相齐。”重用刑余之人、军事家孙膑,以马陵、桂陵之战打败魏国,遂为战国七雄之冠。

此外,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他们精通兵学,善于谋略,战法超群,成功指挥了一个又一个的著名战役,为后人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战例典范。

其二,齐国兵学著述最丰富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颁定的《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七部兵学著述。其中《孙子》《六韬》《司马法》《三略》都属齐地兵学。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地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而在《管子》一书中,同样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兵学论文。正是由于拥有如此丰富繁多的齐地兵学传世之作,才长期以来赢得了齐国兵学“甲天下”的美誉。

其三,齐国兵学成就最高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由此托起了齐国兵学甲天下的历史位置,确定了齐都临淄成为中国兵学文化中心的地位。

《孙子兵法》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和成熟程度之高,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兵书,代表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最高兵学成就。《孙子兵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孙子兵法》十三篇,包含了战略学、战术学、军事预测学、军事情报学、军事心理学、军事管理学、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勤学等多种学科。中国兵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始自《孙子兵法》的问世。

齐国兵学是齐国得以立国、兴国的支撑,是齐国春秋首霸、战国称雄的重要依托。齐兵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之广,播及于全世界。在新时代对于强化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力量,仍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齐都临淄的兴起和繁荣,代表了那个时代城市发展的一种优良模式,是东方大国之齐,发展兴盛的缩影,不仅反映了齐国几代政治家的立国、兴国之道,而且表现了包括临淄人民在内的齐国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和高超智慧。

齐都临淄是座伟大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所产生并传承至今的变革开放、包容务实、通商惠工、以人为本、富国强兵、人才强国、廉为政本、敬老孝亲、自强不息、笃实奋进、和而不同等齐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正是使齐都临淄走向辉煌的伟大精神力量!今天,它又焕发出时代的风采和魅力,鼓励人们去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大气精美的现代化临淄而砥砺前行!“绵邈几千载,雄风仍飒然,”恰是今日临淄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宋玉顺,1943年6月生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杨家店村,中共党员,高级讲师。196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多年从事教育工作。长期担任临淄区齐文化研究社领导职务。现任淄博市齐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临淄区齐文化研究社名誉社长。著有《齐文化简论》《齐国名言精粹》《齐文化论集》。主编《齐文化与现代文明》《齐兵学文化大观》《齐都临淄》《临淄地名史话》《齐文化廉政思想·廉政故事》《德润临淄·齐文化道德丛书》《齐文化理念·美德·精神》《稷下学研究丛书》《齐都临淄工商文化》等齐文化专著20余部,其中《齐文化与现代文明》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德润临淄·齐文化道德丛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读物一等奖,多部著作和文章获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诗歌: 钟金洲   槐花飘香

湘子 新新  五月雪

组稿:罗学贵   湘子  剧明水

石峰   明月心   秋实  李汉军

主播:深谷幽兰   柳音

主编:菊野芳香(落英小桥)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