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中弟弟台词煽情,姐姐不计前嫌原谅,网友:不现实

电影【我的姐姐】热映,我约了闺蜜们一起去看。

玲玲看完后,感触颇深地说:“我也是姐姐,但却是传说中那个在外打不开瓶盖,在家能打开弟弟天灵盖的姐姐,看了姐姐安然的遭遇,真让人难过。”

月月却说:“安然也挺可悲的,之前她弟弟做了那么多坏事,最后说几句煽情的话,她就原谅了。况且我也不太理解,弟弟只有五六岁,这么小的孩子说出那些话,也太成熟了吧?”

月月的观点和很多网友不谋而合,甚至有人说,《我的姐姐》之所以从开播的豆瓣评分7.9,一路降到7.2,就是因为最后关于弟弟的情节设计不好。而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也就这个问题在采访中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导演编剧回应:姐弟关系需要“相互”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安然(张子枫饰演)的女孩的故事。父母为了二胎生子,让她假装残疾,从小寄养在姑妈家,受尽表哥的欺负,洗澡被姑父偷看

爸妈为了让她留在本地,还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而就在她已经长大要离开成都去北京时,父母却意外去世,留下了只有5岁的弟弟。

弟弟从小被父母宠爱无度,并说:“爸爸说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话!”一个是被父母嫌弃的一胎,一个是骄纵蛮横的二胎,在电影的前半段,安然处处被欺负,被无视。

反转出现在安然把弟弟从舅舅家接回来后,弟弟突然变得懂事和善解人意,会说出“你冷静一点”、“你喜欢我”、“我只有你了”等比较成熟的台词。

为此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觉得情节设计有问题:

1、一直蛮横的弟弟怎么可能突然变得乖巧?

2、五六岁的孩子说出这些话,不太现实

3、情节走向太突然,就因为弟弟的突然懂事,安然就选择了原谅?

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导演和编剧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解释

弟弟的台词设计来源于生活,导演有次在游乐场听到过这么大的孩子说出“你冷静点”这样成熟的话。而在确立姐弟关系中,有个关键词是“相互”

姐姐的成长过程“相互”的经历比较少,所以在最后安排了让弟弟掌握主动权,去化解姐姐心中的过节。

确实,拍电影需要考虑剧情节奏,人物关系设计等方面,但我在这里主要想和大家聊聊上面提到的第三点不解:姐姐为何会选择原谅?

姐姐选择原谅,传递两个含义

在电影中,闪现过一些安然和父母的温情画面,比如一家三口骑自行车,一起游泳,爸爸打安然时,妈妈心疼得护住她。但后来的画风急转直下,父母变得冷漠和遥远。

当父母离世,安然和弟弟一起相处时,安然说爸爸只会打她,弟弟却说爸爸从来没打过他,弟弟说想吃爸爸做的红烧肉,安然却从来没吃过爸爸做的红烧肉。简单的对话,安然感受到却是满满的痛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认为安然和弟弟一定是势不两立,不可能共处。但在电影后半段,弟弟突然变得乖巧懂事,尝试走近姐姐,关心姐姐,并说出“我只有你了”这样煽情的话。

安然最终选择不计前嫌,接纳了这个比自己小将近20岁的弟弟。太多的网友不认可安然的做法,觉得安然不该原谅弟弟,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够解气。但我认为安然这么做,在向我们表达两个含义

1、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是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存在。

人们常说手足珍贵,这珍贵之处,不就是因为两人曾经在同一个子宫中生活过,拥有着相同的血脉吗?能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定是经历过痛彻心扉之后。

2、安然只有这么做,说明她真正放下了过往,做到了和自己和解。

Tips:安然的经历是痛苦的,大众都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电影却选择了开放式结局,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最后安然在父母墓碑前的独白,发人深省

想释然,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电影最后,安然在父母墓碑前说了一段话,其中她说道:“我做了这么多,只是希望你们看到之后会说,我的女儿还不错。”有人问,安然这是原谅父母了吗?还是在示弱呢

可能都不是,这段类似自我情感的告白,其实是安然的宣泄,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任何一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赞扬。

但对于迟迟未得到这些的孩子而言,会成为他们内心永久的痛。对于这份情感缺失,大部分人选择回避,从不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

但安然的做法,恰恰说明她已经接受了过去的种种。因为父母已经离世,她想求证父母是否爱自己也终不可得。因此,她选择了和自己和解,当她能坦然地说出这一切的时候,说明她真正接受了。

编剧游晓颖说:勇敢不是我在你面前竖起铜墙铁壁,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是我在你面前不设防。

安然一直在寻找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她在弟弟的抚养问题上抗争过,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过。她最终也会选择离开成都,这是她为掌握自己人生付出的努力。安然能正面自己的家庭和过往,是内心强大的表现,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她的未来可期。

枕边育儿寄语:

【我的姐姐】看哭了无数人,有人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有人看到了家庭的缩影,有人心疼剧中的人物。若你也有兄弟姐妹,请努力珍惜这血脉亲情,你们永远是彼此最亲近的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