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持一壶,且喝茶去
人生最好的状态,应在将满未满之时。
“满招损,谦受益。”
而器盈则倾,茶满则溢,
凡事满而不骄,满而不盈,
只需小满,好比茶倒七分满,
饮而忘忧,无由持一壶,且喝茶去,
如此闲适,身心满足。
青玉执壶 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壶字
有趣的“壶”字
《现代汉语辞海》中“壶”是这样描述的:
“壶,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
一般有盖,有嘴,还有柄或提梁”,
可见现在我们对壶的认识:
“壶”是一种盛液体的容器,有嘴,有柄或提梁。
【陶壶】新石器时期 以实用水器为主要功能
龙山文化 黑陶双系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沿着沂蒙大地历史长河溯流而上便会发现,
峰回壁立、溶洞群布的北部山区,
正是四五十万年前沂蒙先民的诞生地和沂蒙早期史前文化的摇篮。
沂蒙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风格特色的黑陶器皿,
是东夷先民在这一区域生活繁衍所创造的。
我国考古工作者1928年首次在山东省历城县(今章丘市)
龙山镇城子崖发掘之后,
提出以龙山文化命名。
因出土器物以黑陶为主,
又称为黑陶文化。
【青铜器壶】夏商至秦汉时期 以礼器为主
春秋 莲鹤方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奴隶主,
制定出整套礼制,
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
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
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
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成为礼制的体现,
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
简称“礼器”,
或称“彝器”。
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中,
其铭文里也常常以“壶”作为“自名”出现,
而后“壶”作为器具的称谓被传承下来,
沿用至今。
魏公扁壶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壶】魏晋时期 造型开始标准化
东晋 青釉鸡头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青铜器在生活器中的消隐,
取而代之的漆器、瓷器、金银器中的“壶”通常有一个功能——管状“流”(即壶嘴)。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东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鸡头壶是三国至隋代瓷器中常见的造型。
各个时期的鸡头壶各有特点。
西晋时期,鸡头紧贴壶肩,
有的鸡头是纯粹的装饰,为实心,不通;
与之相比,东晋鸡头壶的鸡头是管状,
与壶的腹部相通,
到隋唐时期演变成带流壶。
【壶】唐宋时期 饮食文化演变的多样化表现
唐代 长沙窑青釉点褐彩双系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长沙窑,盛唐造。
壶是长沙窑中常见的器物,
特点是粗颈,短流,喇叭口,
瓜棱腹或圆腹,
其中有分酒壶/分茶壶(唐代文献称为茗瓶)。
长沙窑所产瓷器以釉下彩、模印贴花以及诗词书写为主要特点,
伴随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成为远销国外的热销瓷之一,
与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中国出口到海外的“ 三大件”,
甚至一度有超越越窑和邢窑的趋势,
这一点可在1998年印度尼西亚海域出水的“黑石号”沉船上得到验证。
五代 越窑青釉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中晚唐开始流行点茶法,
用“茶筅”搅拌,
使茶末与水交融。
为加大茶汤冲击力度,
激发茶性,
这时流管逐渐加长,流尖变小。
南宋 青白釉瓜棱形带盖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 錾花鸂鶒花卉纹带盖金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壶】元明清时期 外来文化、绚丽多彩
清乾隆 矾红描金花卉纹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这种矾红做线条,
再用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
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花纹,
入窑低温烧制而成。
图案是中国传统的花卉纹,
反映了中式审美对西方的影响。
唐代有四合其美之说,
讲究茶、水、火、器,处处流露出生活的状态。
爱茶人也一定喜欢茶器吧。
巩义窑绿釉小壶 唐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壶,
无论是陶器、青铜器、金器、瓷器、玻璃器…
均是借用火制作而成,却没有火气;
壶,就是这样用它的身体盛满甘浆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
邢窑白釉小壶 唐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