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抠鼻挖眼,攮把,让手

抠鼻挖眼

方言读音:kǒu  bī  wǎ  yán

简明释义:不留余地,不依不饶。

字面上,“抠鼻”,是个不健康的习惯性动作;“挖眼”,是一种带有暴力意味的伤害。旧时颍淮人把它们组合成“抠鼻挖眼”,但意思,无论跟“抠鼻”还是“挖眼”,都毫无瓜葛,而是别有所指的。

举个例来说。某人添油加醋,“爆料”了另一人的诸多秘闻。当人家听说了,肯定不愿他意,也一定要顺藤摸瓜,找他当面对质。这样的对质,往往是不留余地,不讲情面的:你听谁说的,你在哪里看到的,你怎么知道的……弄得他难堪之极。这就叫“抠鼻挖眼”。

再比如,某人欠了另一人的债务。说好的还债时限还没到期,或者已过了期限,但他确实还不起。那人就不依不饶地追讨:赖在人家家里不走,“膈应”人家;跟人家吵闹不休,听不进任何的解释,一副不还钱就不罢休的架势。这也叫“抠鼻挖眼”。

本来,“抠鼻挖眼”者在那些事情上,占着个理字。但就是因为他对人家不留余地,不顾情面,不依不饶,给人太过分了的印象,旁的人心中的天平就会倾斜。有话好好说,有理慢慢讲。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抠鼻挖眼”吧。

清颍长淮优雅交汇,流淌着那一泓清水的灵性与温润。这里不是江南,却似江南水乡的清丽和温婉。追根溯源。颍淮人对“抠鼻挖眼”的贬义,该是这一方水土滋养着的一朵淡淡的小花儿。尽管略显粗野了些,但她重情重义,点缀着颍淮人的实诚与厚道。

攮把

方言读音:náng  bá

简明释义:类似于行贿。

这个“攮”字,辞典上说它是一种短而尖的刀,称“攮子”;用它捅刺人或物,那捅刺的动作,也叫“攮”。

旧时颍淮有“小攮子”,以及“攮他一刀”之说。那意思,正好跟辞典上的解释,能对得上号。但那时,颍淮人还常说个“攮把”。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人家在自家宅基地上翻盖房子。盖到“四檐齐”的时候,镇上村上派来人,一下子推倒了。分析原因,有好心人问他:“你没给干部攮把吧?少了还不行。”这是颍淮人“攮把”的典型语境。

让我们猜一猜。所谓“攮把”,该是送礼,或者干脆就是送票子的意思吧?恭喜你!猜对了。旧时颍淮人说的“攮把”,就是这么个意思。而且似乎专指普通人向“现管”者送礼。如果从廉政建设的角度审视,它几乎跟行贿相当。过去,普通人摊上了事情,或者需要办事,总之跟公家人打交道的很多事项,颍淮人第一个也是较为优先的选项,恐怕就是“攮把”了。

表面上,不论是作为名词,还是作为动词,“攮”跟送礼,跟行贿,似乎都没有交集。这是颍淮人任性的“拉郎配”吗?NO!从“攮”的动作,到行贿的“攮把”,其中隐含着严密的逻辑关联:“攮把”的行贿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攮”了接收“攮把”的那个人。

新时期以来,从严治吏、从严治权呈现新常态。那些大大小小的“老虎”或者“苍蝇”们,很多就是祸起“攮把”,一头栽倒的。颍淮人说的“攮把”,开始名副其实起来。

让手

方言读音:ràng  shóu

简明释义:有回旋的余地。

一根硬梆梆的木棍,一根柔韧的枝条。有没有韧性,是它们最大的区别。这个韧性,过去颍淮人也叫“让手”。

但颍淮所谓“让手”,绝不仅仅针对木棍,或者枝条的。他们说的“让手”,其对象,常常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它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节骨眼上,就是不“让手”;迈过了这个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就是“让手”。

有人得了急症。稍许,120来了的时候,人已经落气。人们就会很惋惜,他这病不“让手”,也就是不给治疗留下时间。有人家摊上了大事,托关系打听、走旁门打点,总是少不了的环节。如果请托的对象能有话好好说,能笑纳你的打点,就说明事情“让手”。如果那人一本正经,不理不睬,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就表明事情不“让手”。

可见,颍淮人口中的“让手”,其实是一件事情的转机。它有时候是一种回还的可能,有时候是一种回旋的余地。当事情沿着自身的逻辑,旁若无人地向前发展,其结果只能是不“让手”,也就是更通俗的说法——“直头”了。

从枝条的韧性,到事情的“让手”,其中暗含人们抽丝剥茧的功夫。颍淮大地的方言俗语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它们共同见证颍淮人语言创造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