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信宇人 〗下游车企倒逼降价+上游材料价格飙升 看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夹缝求生?
受补贴退坡影响,动力电池企业受到来自上游整车厂降价诉求压力,降低电池成本成为当前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最大课题,但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飙涨、技术路线调整又让降低电池成本愈发举步维艰。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在上下游的压力夹缝中求得生存呢?且看下文。
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着下游整车厂大幅压价和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的双重压力。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能量密度与补贴挂钩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企业受到来自上游整车厂降价诉求压力。动力电池价格下降或将成为趋势,起点研究(SPIR)预测,受规模效应、设备原材料下降和梯次利用等因素影响,未来动力电池价格将会有下降,预计到2020年,动力锂电池价格将下降至1.1元/WH。
降低电池成本成为当前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最大课题,另一方面,钴价飙升以及上游铜箔、电解液、铝塑膜、包装材料、硅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技术路线调整又让降低电池成本愈发举步维艰。
补贴退坡车企倒逼电池降价
补贴的大幅退坡让整车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降低成本成为整车厂当前的重大课题,补贴退坡的压力也传导至上游动力电池企业。
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补贴标准将在2016年基础上退坡20%。为缓解因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整车厂为降低成本就必须通过增加产量实现规模效应以及降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零部件的成本上来实现。因此占据整车成本30~40%的动力电池就成为整车企业降低成本缓解不贴退坡压力最主要目标。
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在2016年底补贴政策还未出台前,整车厂就开始与电池企业进行洽谈,20%的降本要求已成为整车企业的集体诉求。整车厂与电池企业正就电池价格谈判,整车厂要求价格降低35%-40%,但由于双方目标差价悬殊,谈判已陷入僵局。
原材料价格上涨
就当前形势看来,降低成本成为当前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动力电池企业叫苦不迭,在电池包的成本构成中,上游原材料占近70%的份额,降低动力电池成本愈发艰难。
开年以来,包括钴酸锂、铜箔、电解液、铝塑膜、包装材料、硅胶等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自2016年7月起,电解钴及钴酸锂价格开始节节攀升,近三个月涨势较为明显,受产能释放周期的影响,钴价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据起点研究(SPIR) 数据显示,2017年3月,国内钴酸锂报价在38.5-40万元/吨,电解钴在37-38万元/吨,四氧化三钴37-38.5万元/吨。受钴涨价影响,三元正极材料也开启了上涨模式,2017年2月,三元NCM523价格业内报价在16万元/吨左右。
技术路线调整周期长
由于补贴金额与能量密度直接挂钩,加之前五批新能源汽车推广车型目录全部重审,电池企业需补交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检测报告,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成为了电池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技术路线调整对电池企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电池厂商必须根据政策标准对电池规格、PACK方案甚至材料配方进行调整。
为配合车企拿到尽可能多的补贴,动力电池企业只能停止生产现有不达标的产品,在短期内通过制造工艺升级、优化PACK方案等提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电池企业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就已经开始技术路线调整工作,但新材料的研发测试到批量生产,以及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和轻量化,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时间周期。
电池企业如何夹缝中求生?
在来自下游整车厂大幅压价和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的双重压力下,动力电池企业应加强与上游供应链的合作。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绑定程度,降低材料开发成本,实现共赢。
其次,为了能够在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情况下,创造新的增长点,锂电企业与终端车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拓展企业发展时机。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通过与车企联手来实现资本整合升级,谋得长足发展。锂电企业与车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积累自身的技术研发经验,适时了解前沿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际制造基础,提升双方核心竞争力,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
相关文章阅读:《一周内四家锂电企业牵手车企 这释放出何种信号?》
最后,为面对降低成本的压力,动力电池企业不要只注重于扩大生产规模,更应在提升产线合格率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及时调整产品策略,通过多元化方式在市场波动时规避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