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当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和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从满足数量的需求向质量的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我们在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质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呢?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所表述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会议”,并在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看作一种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只要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种观点仅仅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人、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是每个教师所要承担的共同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并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理性地与学生沟通、互动。
(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还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只强调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了教师发展的滞后。而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成其主要的教学目的,还应认识到自己也是发展中的个体,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使自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中。
(三)教师是学习者
传统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师的职业是“一劳永逸”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专业技能足可以用来教授学生,不需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量。这种看法,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与学生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四)教师是研究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与有利的研究位置。基于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示范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就应积极回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改革中寻找教师发展的时机,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那么,新课改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这就是说,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师创造出千百种特色,每一种特色都可能开创课堂生活的一个新纬度。而教师对其特色的发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主要变化是角色的变化。传统观念只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转向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力求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挖掘,是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指明了教师的发展道路。[2]新课程改革汲取了历次课程改革的教训,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程结构,留给师生比较充分的创造空间。
(三)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是行动性、经验性的,而非理论性、抽象性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其他知识是截然不同的,它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获得。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特殊要求。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获得发展的最重要的通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主过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教师发展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坚持终身教育观和坚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观。
坚持终身教育观目前,终身教育的理论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观念。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结构的变化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学科专业功底;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实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等。
坚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观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及其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便会受用终身,无所谓发展。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还缩小了教师的视野、活动领域,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实践。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应该明确教师是专业人员,并且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人员。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自己的发展,使自己落后于社会,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
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它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脱离实践的有效途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性十分明显,无论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体、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都离不开实践。其次,教育行动研究比较简单易行,广大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观念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还有利于教师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对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自身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学校要不断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证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来支撑,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有利保证。
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虽然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阶段有不同的划分,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目前,教师教育已经建立了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入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改善教师待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教师自身利益的实现,可以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改善教师的待遇包括改善教师精神方面的待遇和物质方面的待遇。
教师精神方面的待遇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根据对教师的了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形成对教师的期望,这种期望使他们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发现教师的优点并尊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会根据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不断地按自己的期望影响教师,教师也不断地朝着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的期望会影响教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物质方面的待遇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教师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才能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待遇的提高,还有利于吸收其他专业人员加入到教师专业队伍中来,这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