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系列之三——放牛
我十几岁时,在老家曾为生产队放过牛,这仅有的一次,至今仍清晰记得。
当时,牛是集体的牲畜,由专人喂养,一般不去野外放。
那一年的仲夏时节,接二连三地下了几场透雨。清晨,雨虽然还时断时续下个不停,但几天来包裹得厚厚实实的浓密云层,似乎有些松动,感觉着有些晃悠着四下蠕动的迹象。
吃罢早饭,会看天气的饲养员老郭,眯着眼朝东南方向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走,今天放牛去!”便果断地给生产队长打了招呼,要我们几个因雨割不成草的半大孩子,帮他一起去。
我们老家地处南阳盆地的东南部边沿,桐柏山往西绵延的一道余脉在三家河和小江河的中间延伸,弯来绕去渐衰减成错落岗峦,丘陵起伏。我们村在丘陵的尽头,往南三四里隔条小沟是道荒岗,周边几里没人居住,便是放牛的去处。
我们一个个赤着脚,披着哗啦响的蓑衣,蹅着极为粘脚的黄胶泥,噗嚓噗嚓的。
天低云暗,无穷无尽的云坨,不知藏在了北边天上的什么地方,一下子全被倾倒了出来,犹如汪洋大海中阵阵飓风卷起的排排巨澜,排山倒海般翻滚着向西南方向奔涌。渐渐的,戴在太白顶山头上几天了的厚厚云帽便不知不觉中被一层一层地剥掉了许多,开始有一丝丝明亮的霞光,穿射进云层罅隙,给云朵镶上一圈亮闪闪的金边。
出村是大路,我们前后拥赶着牛。天终于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转晴了。很快,我们便得用小手牵了牛,沿着窄窄的路埂一字前行了。
大地被洗得一派葱绿,路边的草尖上,顶着粒粒水珠儿,在阳光的映射下,晶莹剔亮。水汪汪的地里,水像线一样向外汩汩流淌。
油光发亮的庄稼叶子,勾起牛们极强的食欲,千方百计赖着不走,总想偷一嘴嫩绿可口的美食。但每一次的猛然扭头甩嘴,都难以得逞,除了牵它的牛绳极短,挣脱不开,其实它们早已被戴上了中间插根短木棍的牛笼咀,牛嘴根本就接触不住食物,只能望苗兴叹,在一阵阵呵斥声中,喘着粗气,迈着杂沓的步子,晃晃扭扭向南岗疾驰。
荒芜的南岗,起伏的岗洼里密密匝匝匍匐着圪巴草一类的杂草,间或一些尖尖的茅草,黄花苗,车轱辘菜,零星散碎的紫花地丁,点缀其间,被雨水冲洗得像抹了油。
牛吃百样草,我们摘去牛笼咀,把牛绳盘在牛角上,放开。牛一见这里有丰盛的食物,撒着欢儿奔过去,仿佛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低头津津有味地啃食起来,鼻孔里呼哧呼哧,不时地喷一两个响鼻,偶尔抬头张望一下同伴,哞哞两声相互打个招呼,尾巴还很有节奏地配合着左右甩动,一个个悠闲潇洒,怡然自乐。
我们一群赤脚在岗上徜徉着,新鲜极了。湛蓝湛蓝的天空,几朵无所事事的浮云来回飘荡。远眺南山,岚气缭绕,烟雾腾腾;近看周围的岗下,三家河两岸,阡陌纵横,村庄错落分布,成片的庄稼,清翠墨绿。牛儿三三两两地晃悠着,自由自在地舔食着小草,多么迷人的一幅田园风景画呀!
我们聚集在一起,顺着老郭的指尖,抬眼向西北望去。雨后的大地,天高地绿,天尽头处,隐隐约约有两个凸出地平线的黑点点,老郭说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唐县(因与河北唐县重名,解放后改为唐河县,老百姓仍旧唤作唐县)塔和文皮风儿(即文笔峰)。
平时,常听大人们顺口溜说,“唐县城的塔,离天一丈八”。喲,那么高啊!我们一群中谁也没有去过50里外的唐河县城,能在这里看到遥远的古塔,尽管是模模糊糊的两个点点,虽然对古塔的神秘感一点也没减少,但心里仍然充满了激动,高兴得蹦着跳着,就连专注吃草的牛儿,也抬起头瞅一眼我们,不知发生了什么!
我们分散开,捡了一会儿肥厚的地耳,便把蓑衣铺到草地上,攒聚坐在一起,听老郭讲瞎话儿。老郭是个娃子头,走南闯北见过世面,一肚子稀奇古怪事儿。
一头牛吃着草一边向外游动,想渐渐远离。小栓跑过去就要甩鞭,老郭赶紧呵斥制止,“甭打,牛可是有灵性哩”!接着就摸了光光的下巴,嘴角一揪一揪地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末了说,“牛实诚,对人好,地里活全凭它出力呢!过去,小门小户人家,喂个牲口不容易,都把牛看成是家里的一口哩”。
我们一个个听得入了迷,嘴里粗鲁地骂着王母娘娘可恶,为牛郎一家被分开感到不平,感到可怜。纷纷询问后来怎么样了,盼望着长大后,也能遇上牛郎家那样的老牛,心里越发对牛敬重起来。
不知不觉中,火红的日头已挪到了头顶,牛两肋后的三角形的坑儿已经平了,甚至还微微凸起,显然是吃饱了,相反,我们一个个肚子却早已是咕咕乱叫,干瘪的前肚皮紧贴着后背了。
老郭也早已饥肠辘辘,手往家的方向摆了下,我们便赶紧把蓑衣搭在牛身上,赶着牛,急急地往家走。午间的田野,有些静谧,只有牛们甩下的叮叮当当铃声,犹如美妙的音乐,在空野里四散传荡,但,挡不住我们心里,仍胡乱想着牛郎织女的事。
【良子编后语:本文作者是尹中哲老师,尹老师没教过我,但是他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且仰慕已久。尹老师虽退休赋闲,但一直笔耕不辍,文章常见诸于各媒体。尹家可谓书香门第,他的堂弟尹中科老师曾教过我初中语文,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本号曾在3月17日刊登尹老师的《想起了牛》,那时,尹老师就曾说将写一系列的关于“牛”的故事。前几天尹老师将他的系列二、三发了过来,能看出尹老师写作手法的娴熟以及深厚的写作功底,如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以及对牛极深的感情,是很难写得出来如此优秀的文章。本文是牛系列的第三篇,特连续刊发以飨读者。本文插图由“中原第一牛”之称的画家张勇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