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茅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自古以来,文化都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抑或一个企业品牌兴衰存亡的关键软实力。关于文化的定义,早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历史范畴,已深入到人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意识形态当中,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维理念的现实和愿景,终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所服务。
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品牌核心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
当前,茅台集团正处于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探索一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茅台”,全面提企业形象与品牌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和“居安思危”的第二次创业,这不仅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领 导 者高瞻远瞩的文化战略思考和长远文化规划。
一、“文化茅台”战略思考
毫无疑问,茅台作为目前国内酱香白酒的先驱者和领头羊,A股市值跨跃万亿大关,超过A股白酒上市公司的总和,不仅远远超越帝亚吉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酒业第一股。然而,世界品牌发展史告诉我们,往往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总潜伏着看不见的危机,稍有不慎,将有可能万劫不复。对于茅台而言,笔者私以为,这个看不见的危机便是文化软实力。
事实上,经济强并不代表文化强,价格高也不表示文化高。回首茅台国营近七十年的发展史,茅台从当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一鸣惊人,可谓经历了品质提升与坚守、文化塑造与提炼的艰难过程。正因为不为产量而牺牲质量,从而奠定了茅台在白酒行业“物以稀为贵”的良好品牌形象,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口碑相传的美好印象,这种品质特征终嬗变为文化符号,一直影响至今。与此同时,茅台集团有意识地通过“国酒”事件等一系列运作,通过品牌称谓、作家写茅台、商标注册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入手,试图抢占上层文化先机,坐实高端品牌老大的宝座。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有幸参与其中,十年前作品被收录入国内文坛名家共同编写的《茅台故事365天》书籍,八年前又获得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小说选刊》杂志社、《国酒诗刊》编辑部与茅台集团共同举办“光辉岁月忆茅台——茅台国营60周年”全球征文奖,近二年还先后参加了茅台集团旗下品牌习酒故事和茅台不老酒情缘的相关征文活动,因此可谓深有感触。
我想,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之前茅台集团过于注重“茅台文化”的打造,比较局限于茅台本身的历史文化,实则“小文化”,这样离不开自身文化的束缚,一旦遇阻,容易陷入文化发展的“死胡同”,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后来,“国酒”文化受到意想不到的阻力,用“此路不通”的事实证明了一切。
时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提出了建设“文化茅台”的初步设想,这个不同于以往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个人以为,“文化茅台”完全不同于“茅台文化”,明显脱离了自我文化发展的桎梏,是一种“大文化”的体现,不像“茅台文化”仅仅局限在茅台里作文章,只能从茅台延伸至茅台文化,从长远发展来看,无疑是不可取的。正如李保芳同志所说的,从“茅台文化”到“文化茅台”,顺序之变,体现的是意识之变、定位之变、战略之变。如此,先有文化再有茅台,这样就突破了地方、民族和国度之限,可与世界各地文化接轨,从有限文化到无限文化,从“国酒”走向“世界之酒”,将茅台深深植入到当地民俗文化当中,终成为所在地方颇具特色的“文化茅台”。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茅台文化”到“文化茅台”的巨大飞跃,才会实现茅台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无缝对接,从而扎根于本地民众,自然而然获得不同民族不同消费群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茅台”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理念和文化战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前瞻思维和创新精神,集综合大成的先进性,对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和提升企业品牌软实力,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茅台”建设规划
有了正确的理念基础和有的放矢的战略定位,还需要制定出一套周密合理和全局性的“文化茅台”发展长远规划。这个规划也就是发展纲要,对做大做强“文化茅台”和企业品牌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或启发意义。
1、加快顶层设计,抢占“文化茅台”理论高地。建议成立“文化茅台”建设委员会,下设“文化茅台”研究院和“文化茅台”传播中心,组建智囊团队,加强组织和领导,以高屋建瓴的态势,从CI形象设计到CS经营战略,开展“文化茅台”相关理论、政策、制度、传播等全局指导思想和详细执行方案,将以上组织建设成为茅台集团文化干部和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和“西点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