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六种思维超越时空,智慧的明...

【《孙子兵法》六种思维超越时空,智慧的明珠】读古书,不仅是在于精读,更要善于“悟”、“融”和“用”,我曾经在谈历史说过一句话:“历史是必然发展前进趋势,只是慢或快而已”,前人不可能知晓后面的事,也就不可能告诉你后面具体的解决方法,去套用,而是从古书学到思维的方法,将这些与现代融合,并加以实践,从实践中完善,取其精华,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思维方法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孙子之所以能够登上世界兵学的巅峰,与他超凡脱俗的思维方法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读书之大忌,在于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读书之秘诀在于融会贯通、撷英掇华、转化能量。
如:《孙子兵法》至少给了我们六种思维方法,第一:大胆创新,比如:由于长年战争,春秋末期社会上各思想流派人士几乎都反对战争。道家创始人老子最为典型,明确地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道德经》)孙子却开篇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国君和将帅要高度重视战争,慎重对待战争。
又比如:西周时期国君为了维护“家天下”政治体制的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战争规则,诸如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不重伤、不伐丧等,强调战争中必须遵守规则,打堂堂之阵。春秋末期这些规则已然失效,战场上奇谋诡道大行其事,所以孙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兵者,诡道也。”
再比如:军功爵制虽然在战国后期经商鞅提出后才正式成为制度,但是早在春秋时期它就已经是军人们晋升的基本途径。所以,一些人认为在战争中往往要追求杀敌无数,所谓英雄也应当是百战百胜的猛将。孙子则不然,明确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呼吁人们重视以智取胜,避免单纯暴力制胜。
诸如此类的创新性思想观点不胜枚举。可以说,将它们放到今天的时代,仍然熠熠生辉。
二是唯物求真。比如:《计篇》五事七计,动知彼知己知天地,“道、天、地、将、法”5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和环境谁强谁弱,《形篇》开篇即提出战争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战争准备之上,“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用间篇》更是明确强调:“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直接否定了巫师占卜那一套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主张无神论、唯物论。
三是辩证分析。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表现出朴素唯物论的色彩,而且表现出朴素辩证法的特点。他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杂”字,体现出他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基本方法,即辩证分析法。他看到,战争中的种种矛盾总是不断变化的,对立双方总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比如敌人防备严实,但由于“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总有疏漏。那么,如果避其实而击其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转化为被动地位了。为了充分说明普遍存在于战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辩证关系,他构建了一个范畴体系,诸如攻守、全破、阴阳、刚柔、虚实、奇正、强弱、众寡、治乱、迂直、利害等,几乎每一篇都紧紧围绕这些主题,从而揭示战争中某种辩证关系。
四是整体思考。孙子深知战争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过程,谋划战争问题务必从整体上思考。全书13篇的内容,从纵向来说,依次阐述了战争决策、作战指挥、战场变化、利用地形、火攻用间等方面的问题。从横向来看,既讲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又讲了精神因素、物质因素;既讲了为将之道、统军方法,又讲了管理之道、带兵方法。每篇既是一个独立个体,各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联系。日本兵学家山鹿素行清楚地揭示了《孙子兵法》的结构特点。他认为,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孙子的许多观点既在一篇之中详加阐释,又于其他篇章中加以发挥,从而贯穿于13篇之中,“通篇自有率然之势”。
五是兼收百家。如从《军政》《令典》之中的内容,又吸收了春秋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若明若暗地表现出儒、道、法各家思想的影子。比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观点多少显示出儒家以仁义治国的思想。而“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避实击虚”之类的表述显然与道家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思想神韵相通。再看“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这一类型的观点则明显表现出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易经》的影响则比比皆是。所以说,《孙子兵法》虽是兵家圣经,却融入了各家流派的精华。
六是渐思顿悟。孙子撰写兵法十三篇的方法可谓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等,确实堪称“一句一理,字字珠玑”。
这6种思维方法,方能融会贯通、撷英掇华、转化能量。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将这6种思维方法作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筹划人生战略,处理复杂事情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