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之间的一场战役,汉武帝出动三十万大军,最终却徒劳无功!
对于西汉王朝而言,匈奴是其长期面临的严重边患。由于汉初经济凋敝,自高祖刘邦到景帝刘启,汉朝四代帝王均对匈奴采取了具有妥协性质的和亲政策。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凭借着历代先帝积累的国力,开始逐步转变对匈政策。
在汉武帝对匈政策转变的历程中,马邑伏击战(又称马邑之谋)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马邑伏击战发生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此次战役的提议者是时任大行令的王恢,并得到了汉武帝的坚决支持。根据《汉书·匈奴传》所载:
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阳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护国将军以伏单于。
由此可见,为了打赢马邑伏击战,汉武帝不惜派出三十万大军,可谓是拿出了家底,誓要与匈奴一决高下。
当时汉军的参战将领主要有五人: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在这五人之中,护军将军韩安国为统帅,全权指挥汉军三十万车骑步兵。而匈奴方面,则是由军臣单于统领,兵力为骑兵十万人左右。
因此,以兵力而论,汉匈双方是3:1,显然是汉军更占优势。然而,尴尬的是,由于消息泄露,军臣单于从雁门郡的一位尉史那里得知了汉军在马邑设伏一事。为谨慎起见,匈奴的军臣单于便迅速率军北还,没有进入汉军提前布置的伏击圈。至此,汉武帝组织的这次马邑伏击战最终徒劳无功,史称“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单于不至,以故无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马邑伏击战的最早提出者王恢,却在匈奴退军时不敢率军劫夺匈奴辎重。这使得汉武帝大为恼怒,最终王恢被迫自尽谢罪。
可以说,如果消息不泄露,匈奴军臣单于在马邑伏击战中势必要受到重创。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邑伏击战最终无果而终,但这宣示着西汉王朝对匈政策的重大转变。此后,汉匈之间在军事上的较量正式开始,并持续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