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体位分娩在各个产程如何应用,你掌握了吗?
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仰卧位的分娩姿势是天经地义的准妈妈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生孩子还可以换一种姿势不再是躺着而是可以自由走动坐着、蹲着、甚至是趴着分娩呢
2018年WHO发布《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指南》中建议,“产妇活动和姿势中鼓励低危产妇在产程中适当活动并采用直立体位”。近几年我院分娩室打破传统观念,指导产妇在待产期间选择卧、走、坐、立、跪、趴、蹲等各种自由体位 ,通过体位的变换,利用重力的作用,帮助产妇减轻疼痛感,帮助胎儿寻找到更好的入盆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程进展、促进了自然分娩。
母体体位在分娩中的重要性
孕晚期受孕激素的影响,使韧带和骨盆关节软组织松弛,骶尾关节活动度增加,骨盆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使胎头在第一产程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也利于第二产程中胎儿俯屈、内旋转和胎头下降。产妇变化体位可产生下列有利的作用:
①使骨盆骨骼重新调整,有利于骨盆容积和形状发生改变,适应胎儿分娩的需要。
②引发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而更有效的宫缩。
③调整“下降角度”,即胎儿体轴与骨盆轴之间的角度。
④能有效发挥重力优势作用。
⑤增加胎儿供氧。
分娩期常用到的母体体位
分娩期母体体位可分为水平位和垂直位。
水平位包括:
①卧位(仰卧位、半卧位、侧俯卧位、侧卧位)
②截石位(膀胱截石位、夸张截石位)
垂直位包括:
①坐位(支撑式前倾坐位、手膝位、膝胸卧位)
②蹲位(支撑式前倾蹲位、半蹲位、弓箭步和摇摆体位、低蹲位)
③站立位(支撑式前倾站位、不对称式直立位)
自由体位在各产程的应用
第一产程
(即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在胎儿及孕妇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助产士会指导产妇使用自由体位,可使产妇在待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增加产妇的舒适度,特别是站立姿势时,臀部的左右摇摆能使胎头在骨盆内顺产轴下降;活跃期取半坐卧位、坐位, 可改变骨盆入口平面与胎头角度,使胎头更适合骨盆入口方向,有利于胎头下降入盆。
研究发现,产妇分娩过程中,取站位如散步、曼舞时疼痛程度要比坐位轻,坐位时疼痛程度比躺着时轻,所以第一产程应该多取自由体位,而不是一直躺在床上。自由体位可以配合其他方案,更好的减轻宫缩痛。自由体位运动配合方案:
①分娩球
②拉玛泽呼吸法
③导乐陪伴分娩
④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即分娩镇痛
有的产妇担心:我羊水破了,还能不能活动?
只要胎头入盆,没有脐带脱出的危险,就可以活动;足月头位已衔接,胎膜早破孕妇采取自由体位是安全可行的,能够促进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产程中羊水的流出量,减少产程中产妇的排尿困难。
第二产程
(即宫口开全--胎儿娩出的时期)
在第二产程中,产妇按照自我意愿,以感到舒服为原则,自由选择站、坐(包括正坐、反坐)、 卧(包括平卧、半卧、侧卧)、跪、蹲、趴等姿势分娩。在我院多采用侧卧位、蹲位、俯卧位进行自由体位分娩。
1
侧卧位
产妇侧卧于产床上,双臀和膝盖放松,将上面的腿放在腿架上支撑起来,宫缩来时产妇可以抱起上面的腿屏气用力。这样用力,可以扩大骨盆后三角,增加前后径和骨盆出口横径,增加胎头与胎体的活动空间,以适应产道内旋转和胎头下降,并有利于产妇会阴放松, 宫缩间歇期产妇能够休息,从而保存体力,减少疲劳,缩短产程,会阴撕裂伤及切开率降低。
2
蹲位
蹲位时产妇双下肢和足均有着力点,可自由降低重心,感觉更舒服,且因符合产妇平时排便习惯,产妇容易掌握用力技巧,可以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但此位不便于接产,待胎头拨露后还需要采取截石位或侧卧位接产。
3
俯卧位
俯卧位分娩又称为手膝位分娩,可减轻胎儿对腹主动脉的压迫,预防胎儿宫内缺氧;正反馈加强宫缩,缩短产程,促进顺产;使骨盆出口横经增大,骶骨活动度好,产力方向与产轴一致,有利于胎儿下降,可利于枕后位的纠正,有效预防肩难产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减轻产妇腰痛,增进舒适度,减少会阴损伤。
第三产程
(即胎盘娩出期)
第三产程体位主要为膀胱截石位,宝宝出生后全身开始放松,待胎盘娩出后,产妇可取平卧位休息,和宝宝进行肌肤接触,让宝宝尽早吸吮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