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慌是伪命题,一边是创业公司拉不到钱,一边是有钱找不到项目投,怎么破?
GGV合伙人、源星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①“三高一低”支撑下模式创新来临;②互联网模式创新已到尽头;③资产慌是伪命题;⑤科技新贵已经崛起。
融中传媒:thecapital《融资中国》杂志官方微信,整合十年报道资源,用心传递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人与事。
来源:融资中国 作者:张秀华
“模式创新已经到了尽头,技术创新是下一个时代投资和创业的真正的热点”12月23日,源星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在接受《融资中国》记者采访时指出。
他表示,我们最近又看到很多共享自行车,就会出现一堆骑自行车的,这种峰涌而至的现象必将会面临一次大的行业整合,最终会有一两个独角兽生存下来。
真有一堆做头发的,一堆做指甲的、一堆做自行车的,所以这种以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模式和投资模式走到今天,值得我们反思它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所以我的结论是:这种以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和投资是走到了尽头。
谈到当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重要还是技术创新模式重要?于立峰观点鲜明的指出,技术创新模式更重要。
另外,他表示,中国什么都不缺,中国缺的就是钱,只不过是在资产和资本之间很难找到他的契合点、结合点,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一个悖论——投资人拿到钱不敢投,创业者又拿不到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创新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要改造的过程,一定要解决资本寒冬和资产慌的伪命题,一定要把资本和商业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个最佳的契合点就是要走商业模式的创新,再到技术模式的创新为主,才能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整体的经济结构。
以下为源星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接受采访时的全文,《融资中国》编辑整理(未经本人核实):
记者:源星资本是关注于企业哪个阶段的投资?
于立峰:我们关心是成长期的企业投资。
记者:您觉得未来物流行业有投资机会吗?
于立峰:未来,我觉得物流行业差不多大局已定了。也许将来互联网行业里头,在这种模式下会有新的物流模式,比如:上个礼拜有一个做无人机的,他们跟中通还是哪家在合作,还有一个是用油的无人机,它的续航大概一小时,因为现在用电的问题,大概续航就半小时,所以他们可以续航一小时,垂直起飞重量大概在500公斤,实际上就可以用于物流行业,因为现在的无人机它起飞重量比较轻,然后续航只有半小时。也许在新的技术推动下,或者还有新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有一些机会在物流行业,而中国的物流行业,现在我觉得格局差不多了。除非我前面两个因素去驱动,会有一些重新整合,包括顺丰这样的,它也是做冷链,也是做to c端也在做to b端。
中国现在的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赢者通吃和大者通吃的局面。在互联网创业的行业,将来也许10年之后在智能领域也会有这个现象,所以这种现象将来是赢者通吃,它会造成资本的集聚,资源禀赋的集聚,其他很小的垂直领域里头会有一些新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投资和创业或者资本,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非常谨慎,因为这个趋势它不是我们国家趋势,整个国际上都是这个趋势。
你去看现在为什么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起不来,只要你干,BAT想干,你都干不起来。因为他有资本优势,有流量优势、入口优势。
我现在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业者说,所有人跟我说都很牛,要么是新的商业模式颠覆性的,要么是颠覆性的技术,那我说为什么别人不做你做呢?那你当年为什么会认为马云能成功?因为我们也是马云投的,那我说当年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宏观经济条件,完全不同的创业环境,完全不同的资本环境。你不能说因为当年的创业者成功,你就一定在这个时代是可以的,当年一个创业者的成功,它需要的资源禀赋和你现在创业需要的资源禀赋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现在很多的产业当中,他的格局,他的竞争对手或者你的友商,已经不仅仅是当年我们看到的那几个,当年可能很大的竞争对手是国友,还有体制弊端。
另外,因为当年互联网也是刚刚兴起,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刚好被她运用到了某一个产业领域的,它做了一个大的模式创新。技术不是我们的,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或者先进技术都在国外,所以当时我们看在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谁能成功,你不用去看中国创新创业,你看美国在做什么,说美国做了一个google,那么中国有百度,美国一个亚马逊,中国有一个当当网。所以你就觉得其实你很容易判断它商业模式会不会成功,剩下的就是打两个,打资本,打勤奋,打先机,最后打规模、打入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这种创业模式已经改变了,现在你在用这样的创业模式去做出来,很有可能就不会成功。你还在强调说烧钱,还在强调所谓的模式创新,就没有机会了。
记者:模式创新会不会存在发展?怎么理解创业模式?
于立峰:第一个,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说这种模式创新是基于基础创新,基础上的是有机会的,单纯的低门槛的模式创新是没有机会的,你说我做O2O,洗完头发修指甲,你以为你能成吗?我主要讲一个哗众取宠的话,你以为共享或者OFO这样的自行车将来能成功吗?会,中国一定会有一到两个巨头在做,但不会有这么多,他一定会有一次大的行业整合,因为它没有门槛,最后一公里他没有门槛,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完了汽车,共享单车,算他最后一定会是整合,可能从业里面就一到两个不会这么多,在这个过程当中,到现在还没有盈利,还得持续的烧钱,对不对?他这种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自行车也是这样,合成自行车跟汽车还有很大的区别,自行车因为它的替代性太强,因为买个汽车可能十几万,如果有共享经济?买个自行车两千块,每个滑板车一千块,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企业在做这个,他肯定有资整合。但是,将来是谁你不知道,像滴滴、快的一样做一个合并。但是作为投资人来讲也好,作为创业者来讲,你说我这个模式创新,他其实模式也没创新的,就是从汽车到自行车而已,核心还是作为共享经济的概念,为什么现在重要?为什么大家做到了给钱?因为他实在找不到投资标的,这所谓资产荒,资本寒冬两个伪命题。一堆人拿到钱不到投资,你怎么说?这么寒冬怎么会没钱?你看所有的投资基金,一堆的钱在手里,他不敢投。然后你说一堆的人在创业,一堆的企业需要资本,没人给钱,所以资产荒和资本荒它都是伪命题,只不过他们两个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切合点,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交集,它出现了一个悖论。
记者:在这些创业公司的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识别它的成长期,它可能会更有一些分析数据或什么的,我们怎么在这么多的里头实现这种资产和这种尖端的这种结合?
于立峰:第一,看你关注哪个领域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我关注医疗,关注智能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结合点的问题,结合点说当前的投资和创业跟过去的选择标的有个巨大的不同,我们讲过去的市场,中国我们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短期经济时代或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个巨大的市场,巨大的人口,巨大的购买市场,但是中国短期经济缺东西,买东西要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物质供应丰富了,买东西不要票了,但是你只要生产出来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就起来了,叫做有市场没产品、没技术;第二个阶段,有市场的需求,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科技或者产品去满足他。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智能技术领域最成功的东西就是那大疆无人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在空中俯瞰大地的梦想,但那个时候你怎么去租直升机,个人你租不到,很贵。那有没有市场需求?一定有,大家都想在空中做这个牌子,但没工具,最后出来一个产品,就把潜在的市场给激活了,所以就找到了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的一个结合点,是用技术驱动下激发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那么,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个领域当中没有产品去满足他。商业模式创新当中,你们可以在家里修头发,在家里做指甲,你们也可以智能硬件,也可以在家里从检测空气到检测,一堆东西值得研究的。怎么判断这个公司你的标的或者它的估值怎么做?实际上中间有个很大的一个结合点在哪里,可能现在是会有一个潜在的市场,但并不是特别大,他不能够去满足一个大的科技创新,但在科技创新过程当中,又确实会出来一些科技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他一下子就找这个巨大的市场,在两个之间会有个互动的过程,如果这个互动过程没做好,可能这个技术创新就死掉了,因为没有市场去推动它。
还有一种可能,市场本身很巨大,但产品不能满足,所以在这过程当中它有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最近投的一个例子,就是亮风台,做AI眼镜,AI眼镜是一个新的技术,大家都在做研发,我们也做出来了,比如说医学、教学、旅游,比方说我戴个眼镜在山上走,我走到每一个山上,前面就会给我推送一个山的历史人文的资料介绍,海拔高度,积雪厚度就直接在我的眼前推送了,但是市场很小,这怎么支撑着公司的发展?它技术本身也不成熟,现在两个支点和互相一直在活动,当时市场起来一点,应用技术跟上一点,跟上一点以后又倒过来,对市场和技术,对技术和义务的在提新的要求,他一定不断的互动的过程。
包括我们投资的天智航科技,是一个手术机器人,我们要看他技术本身是不是成熟?比如说达芬奇,他只是做软体瘤的,天智只是做骨科的,从骨骼从脊柱一直做到颈椎,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对他有一年只做一百例,两百例,但它的市值已经到两百亿美金了。这个过程当中看它的收入,能不能够支撑这家公司的持续发展,要不断的做技术投入,资本投入,投资方终于到有一天的时候会在市场和基础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天智航科技是中国唯一一家,世界上第五家拿到CFDA认证的,这家公司前5年都在做研发,一直在贴钱,当他拿到证以后,它可以销售二代,一台销售肯定过千万,他再拿十台就过亿,它的毛利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他可能销售量并不大。还有以色列的机器人,他只有20亿美金的市值,他就是帮残疾人,四肢、下肢不能行走的人,去穿戴,所以这个过程它销售额没上,一直不能支持他公司的盈利,一直是靠资本投入,但有没有这种需求,外骨科的需求?是有的。
所以就回答你刚才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怎么样去发现一个好的投资标的,怎么样去认识你的投资标的和你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和以往的两个阶段不同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说你怎么样去判断这个公司的估值,你用什么样的价值去拿到投资,第二个是时间,说你用什么时点上投进去?在这个问题,我认为它的核心在于说是不是真的在创新,是不是真的有刚需,这是判断的基础。就像有人说过去我们带手环,现在没人带手环了。第一代手环我去带的时候手不停的晃,别人问你在晃什么,我说我今天步数不够。就是说技术不够,需求不够,现在你一个iPhone手机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那种需求就两个问题,第一,他不是刚需调,第二它很容易被替代。将来一定会有一个东西,就是你不能去找这样的投资,这样标的你肯定是要规避的。过去我们很多这样的伪创新或者叫做伪需求,叫非刚性,但我们创业者把它当成当去了刚需了。我卖一个东西,卖一堆的智能手表,买一堆的手环,甚至可以狗带上环,当然是有需求,但这个需求量是不是足够支撑你的企业发展,你看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没有人在继续做?因为他不是刚需。你看现在有很多老年人走失,当然就在想用科技解决,给每个老年人挂一个手表,这个手表可以定位,但是他就给他摘了,你上哪找他去?需求有没有?有,一定有市场需求,但是它的需求是不是这么刚性。第二需求有多大的市场支撑你整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他是不是有替代性的产品,比你这个方式更简单,更便捷,更便宜,当有的时候你就没有价值了。
记者:我看你也是智能方面的人工智能,现在很多他做机器人的陪伴老人,您觉得这种市场的需求?
于立峰:陪伴式机器人的需求是大的,其实我们看现在有很多,所以做得非常好机器人都没有起来,没有起来的原因是它未来在这种机器人领域里头,技术上本身是不是达到了真正的精神抚慰,这种陪伴的需要。第二个是说它的市场需求,可能在近几年内他暂时不会和我们想象的这么大。很多陪伴式机器人我们要求他不是一个单纯的陪伴,很多人会把它里面加入很多的功能在里面,比如说连接家里的所有的家用电器,哪怕做一个平板电脑也好,放在家里头跟你的手机联通,跟你家里家用电器联通,这种陪伴更多意义上是智能家居的改变,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智能家居的概念。更多意义上,它不是一个陪伴式的概念,产品还是要找到它的一个定位了,你真的是一个陪伴式的方向去,但是对技术的要求,外型设计,外形都是要求不一样的。你不能把所有东西做都成陪伴式的,小鱼在家算不算?我认为他就不是陪伴式,他实际上就是智能家居,可以连接家里所有的家用电器,然后用手机去控制。那你告诉我说,陪伴式机器人翁,家里有一个老人,他是不是帮助老人做事,是不是要跟老人对话,后面的大量的后台内容是不是要推送,它的外形是不是得长得像老太太,否则怎么推进,那我觉得这里面实际上就是市场需求不一样。
记者:您觉得是模式创新重要还是技术创新重要?
于立峰:技术创新重要。首先模式创新门槛低,技术上有难度,没有技术创新作为基础,模式创新是不现实的,就是我们过去大量的模式创新的成功的公司都是基于,一个是人口红利,我刚才讲的第二个是高速经济增长,第三个中国经济本身结构效率低,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让这种模式创新怎么可能对不对?所以没有这个基础,模式创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刚才说并不多否定模式创新。我说未来模式创新,我们把过去模式创新成功的一个基础用尽了,就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属性用尽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技术来做一个新的模式创新。模式创新重要,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技术创新是重要的,没有基础创新不可能有新的模式转型的,你拿什么创新,你说我创新一个家庭陪伴,谁来陪伴?一堆钢铁,它只会连接几个wifi,这种技术低含量的门槛,你实际上就没有做到模式创新,你能做一个人,四肢行走的,还是做个2肢行走的,包括陪伴一个老头,你能做一个老太太跟她聊天,并且有精神抚慰?
记者:您觉得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技术水平如何?
于立峰:技术上还有距离,包括面部材料。美国有个人给我开个制作材料的,做了好多年,然后他突然想了一个歪招来忽悠我说,于总这个材料每一个平方米里,有两百个基电材料,他做你们机器人的面部东西,他将来能够做极好的表情控制。他做了一个索非亚,有一个国际演员叫索非亚,就做成索非亚的样子,一对着电脑控制,然后模仿主要的表情,所以这种模式它实际上是由多种技术,都要达到一个综合的东西,那你才有可能模式创新吗?谁真像演员演的那个小品,就是蔡明演一个机器人,弄得那样就成功了,模式创新你不用创了,每人都买一个回去。所以我讲技术创新是基础,但你可以阶段性达到某种需求,比方说扫地机器人,把你们家家务活干扫地了,烹调机器人把你们的菜做了,这都已经有了,很现实的。
记者:人工智能,它肯定就是一个这种技术的不断的更新迭代,他有一个什么未来的发展空间,就是说这个弧度大概是多久才能发展成稍微完全成熟,就像您说的比较全面立体的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阶段,大概得多长时间?
于立峰:去问霍金吧,不可能预测,他肯定某些技术是分阶段成熟的。甚至他没有一个说准确的时间,一般来说成熟了。有些人都是互联网成熟了吗?当PC互联网时代,我们认为这个事已经很完美了,PC互联网做出来了,最后出来移动互联网定位,你现在觉得移动互联网已经很完美了,他现在出来智能化的东西。
记者:是有无限空间?
于立峰:对,技术的发展本身确实是有无限的空间的,你人的需求也是会被技术不断的刺激出来的,你原来没有想象过学习,你现在还用电脑吗?你拿那个手机,你现在都不用电脑了,你接收所有的信息不需要电脑,所以在这种无限空间当中,他不断的去满足一些东西。
你说什么时间?也许5年,10年,你会让你一个崭新的、日新月异的一个东西给你,一年前我也没想到中国的骨科手术可以用机器人来做的。你现在看大机器狗,也许明年你就可以看到,在军队里装备使用,都有可能,还用后勤兵抗弹药,让他抗不就完了,他又打不死,反正什么破地都能跑。
记者:因为这种技术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会不会再在五年之内我要看到什么?
于立峰:这个是每一个基金,我们在商言商,每个基金首先它是一个投资实体,他一定有他的诉求,他的数据有两方面,第一投资本身是一个产业,会有人去迭代,去推动一个技术的发展,关键是我的定位是什么?有可能我会在我投资之后若干年内,我要求他有财务指标,或者我需要一个明确的退出通道,这是很正常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商业技巧,他不是个理念,理念其实很简单。这实际上是个商业行为,商业操作技巧,那我一定会要求,要么我就死了。不要说我要推动科技的发展,不要说我要投到伟大的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