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系列谈之十六
现代人已经与自然隔绝得太远了,日月星辰的升降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动植物的生死荣谢,我们已经不在关注,因此,大部分现代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基本上等于零。
而对于古人而言,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密切相关,是生死存亡的大事,马虎不得。因此,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从中也就萌发出了天文学的嫩芽。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反映的正是那个时代的史实。
我们知道,日、月、地三者的相对运动,是时空产生的基础,也是一切历法的根本。古人未必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事实,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树木影子长短的变化周期,即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多,而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即一个朔望月约为29.5天;十二个朔望月,即一个阴历年的时间约为354天。365天和354天,如何将两者的周期协调起来,就是“置闰”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经过现代天文学精确的测量后,一个朔望月为29.530588天,一个阴历年为354.367056天,一个回归年为365.24219879天,阴历年和阳历年之间相差10.87514279天。这个大约11天左右的差值就是阴阳合历设置闰月的由来。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一年是不存在十三个月的,但是通过历法中的“置闰”,人为的将一年之中插入了一个“闰月”,协调了阴阳历之间的差值,使两者同步。这种阴阳合历就是创始于夏朝,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传统农历,所以也俗称“夏历”。
商代沿用了夏历,同时也使用着干支记日的方法。因为干支记日方法有着六十的周期性,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六十甲子也是一种历法,是一种天文学的周期律,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之所以产生这种误区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没有分清历数和易数的区别。
365和354是历数,而60和360是易数。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体运行的真实时间规律,而后者并不是,后者只是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而人为设定的一个“类象”(关于易学“类象”的问题,请参阅先前发表的《“象”的思考》);历数追求的是对规律的精确描述,因此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数据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八位,而易数表达的是对规律的模拟,所以永远是十分规整的一组数字——5、6、10、12、30、60、360,你永远也无法在天体运行中找到与之完全相符合的周期。这也正是无数的人想从具体的天文数据中找到天干地支的创立依据,却总是劳而无功的原因。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通过黄帝和岐伯的问答,解释了历数和易数的区别,只是文中使用的是“天度”和“气数”两个名词。
什么叫天度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是这样说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天度,也就是历数,是记录和描述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什么叫气数呢?《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是这样说的:“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气数,也就是易数,是对天地运行的一种模拟和类象,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三百六十日法”。
可能有的人会问了,既然是模拟,为什么不直接取比较接近真实天文数据的数字365或366,偏偏要选360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回顾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数据:阴历年354.367056天,回归年为365.24219879天,两者的平均值是359.804627395,四舍五入得360。360是回归年(日运动)和阴历年(月运动)的平均值,因此,360是日月协调和阴阳平衡后的结果。
360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神奇数字。因为360=60x6=10x6x6,这也正是《内经》中所说的“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的根源。
天有十日,显然说的是十天干。但是十天干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继续回顾前面的两个数据,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回归年和阴历年的差值为10.87514279,这个大约10天左右的差值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气余”,所谓“积气余而盈闰”就是阴阳合历的“置闰”。“置闰”是历数的范畴,而易数则用“十天干”来表征了同一种意义。十个太阳和后羿射日的传说,与其说是古人的丰富想象,不如说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向我们提示”十日“这个余数和十天干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