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期间,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和文学精神,文学也总是以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将时代、家国、社会和个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一书,叙述1949-1966年间中国文坛的一个个故事。这对于我们从多维度、多视角领略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汪兆骞 著 现代出版社
本书作者汪兆骞,曾在著名文学期刊《当代》任副主编,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他结识了大批作家,对文坛内外的林林总总了然于胸。近年来,他致力于讲述知识分子与中国现当代文坛故事,出版了《民国清流》系列、《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我们的80年代:中国文学与文人》等众多非虚构作品,《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则是他的最新之作。
我党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高度重视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时代的精神风向标,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1949-1966年时期的文学,简称“十七年文学”。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用满腔的爱国热情,以现实主义为主基调,主要围绕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宏大叙事,纷纷走向火热的生活进行创作。“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优秀作家和红色经典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
本书中,收录了丁玲、老舍、曹禺、赵树理、冯雪峰、聂绀弩、王蒙、柳青、萧也牧、沈从文、张爱玲、孙犁、杜鹏程、曲波、王愿坚、茹志鹃、峻青、周立波、李準、草明、宗璞等40多位作家,为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画像”。这些中国当代作家,自觉地将壮丽斗争的历史记忆和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现实场景,铸成文学的情感与经验,内化于心性血脉,以清醒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发挥民族特色,显示了文学的繁荣与力量。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启幕史。在写作风格上,作家的创作故事和代表性作品的评论相互交融,述评结合,文本厚重而丰满。
“十七年文学”期间,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们,挺起知识分子的脊梁,迎接新生的共和国。在新中国的怀抱里,他们自发地讴歌新时代,讲述神州大地历经的沧桑巨变。
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在文坛有着很高的威望。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为了艺术地再现北京城市建设的火热场景,他到龙须沟工地采访并体验生活,随即以每天三千字的速度,创作了三幕话剧《龙须沟》。剧本创作出来后好评如潮。但是在被导演改编为演出的剧本时,导演认为一些台词有欠饱满,希望老舍修改。老舍毕竟是老舍,是有个性的作家。他的观点是:导演可以根据舞台效果进行改编,自己是不会改动剧本的。此外,他还建议自己的剧本和导演修改后的剧本一起发表,让读者评判。
赵树理是从解放区到北京的作家,虽然他满口浓重的山西方言,从面相到穿衣尽显农民的质朴,在表现农村生活方面,他又是不动声色的文学高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经主编《说说唱唱》杂志。当时为了这本刊物能一炮打响,他自己动手创作鼓词《石不烂赶车》,后来还创作新式婚姻主题的评书体短篇小说《登记》。赵树理清楚群众最想看什么,创作中充分汲取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的营养,使得他的创作风格清晰、雅俗共赏。赵树理办刊非常投入,使得《说说唱唱》一度成为全国最受欢迎、发行量最高的刊物。然而赵树理在文坛很是低调、谦虚谨慎,每当有人夸他的创作成就时,他总是说“我并非专门写作的人”。
柳青在革命战争中开展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北京担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和副刊主编。然而,他惦念着农村和农民,主动落户陕西长安县农村。在人民群众中,他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历史背景,创作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这部作品,无论是对柳青个人的创作,还是对中国文坛而言,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9年,小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他收到一万六千多元的稿酬,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才五六千元。然而,柳青却把这笔钱交给了人民公社,支持工农业建设。他还说,这件事情不要在群众中传播,不要做任何方式的宣传。
冯雪峰曾经参加过长征,是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经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是文坛的伯乐,善于发现文学新秀和优秀的作品。1949年年底,三十出头的杜鹏程完成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创作,把书稿投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时任社长的冯雪峰看到这部书稿,迅速被这部小说的主题、故事、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读完后,他三天内两次致信杜鹏程,并估计这部小说将会产生广泛影响。不仅如此,他专门撰写两万多字的评论《论〈保卫延安〉》。当时,冯雪峰德高望重,而杜鹏程初出茅庐,为了发掘青年才俊,培养文学新力量,冯雪峰是不遗余力的。
《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一书中,关于“十七年文学”期间的作家与作品的精彩叙事实在太多。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内化为文学创作的行动指南,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孙犁与《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吴强与史诗小说《红日》、刘知侠与革命通俗小说《铁道游击队》、曲波与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徐光耀与小说《小兵张嘎》、梁斌与《红旗谱》系列小说、罗广斌等人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红岩》、周立波与《山乡巨变》……每位作家的作品背后,都饱含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而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无形中也是一次次的红色思想教育。正是一位位作家和一部部作品,构成了一个时代璀璨的文学风景。
阅读本书,给笔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呼唤精品力作,期待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对于作家来说,要保持创作定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抵达人性的深处,用赤诚之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1949-1966年已经远去,但是作家们的文学情怀和文学追求,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标题:“十七年文学”与红色经典)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华文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