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与人性
文/辰哥
精准抄底,完美逃顶估计是每个股民的梦想。
这背后所反映正是“择时”的概念。
什么是择时?怎么能做好择时?它真的有用嘛?这篇文章我们来一起来探讨探讨。
择时,英语里叫做Market Timing。顾名思义,就是选择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时机,并试图从中获利。
人的本性就是贪婪,赚了不行,必须要赚取利益最大化;亏了不行,必须想办法通过各种“择时”手段给赚回来。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财经新闻,专家观点所充斥,当你看到这家公司稍有风吹草动就立马会反映在股价上;当你看到各类宏观新闻比如说昨天美国CPI创十多年新高,股市马上就大跌,然后你就在懊悔为什么自己没有进行“择时”,好精准躲过市场下跌;还有一些人听信所谓砖家观点,每天都在预测大盘精准的点位,预测大盘涨跌,似乎这些人都拥有了先知般的能力,能够帮你稳赚不亏。
人们为什么一直热衷于择时呢?
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这点,赌博是人的天性,大量研究表明,在冒了风险之后获得胜利的感觉,给人以相当的快感和体验感。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控制不当,赌博可能会上瘾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测A股市场涨跌并从中交易获利的快感,和在拉斯维加斯或者澳门豪赌一夜赢上一把获得的快感是类似的。
赌一把,赚了就很爽。
事实上,你见过谁真的能成为赌桌上的常胜将军,信息越泛滥越择时你的损失就会越严重。
你常常会发现,很多没有进场的人都说自己要等待一个好时机,在跌的时候告诉你他“觉得”还得再跌。
等到市场没有如期下跌,开始大涨好一阵儿了,看到周围的张三李四都赚了不少那个曾经说着要等“好时机”的人开始匆忙入场,结果就是完美踏入了最高点。
果然是等了一个好时机。
明白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可以对择时下一个新定义。
所谓择时,就是人们幻想中对于“完美时机交易”的把握。
它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上海证券交易统计过这样一份数据,从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这3年半的时间,,不论是10万以下的小散户还是1000万以上的大户、机构投资者以及公司法人投资者的收益,从统计来看,7个群体下到小散上至机构,所有择时收益都是亏损的。
这个时候可能有童鞋质疑,为啥自己看到的各种基金总能实现超额回报呢?
我之前讲过股票收益来源主要取决于两种,一种是行业平均收益(β),一种是个股超额收益(α)。
你所看到的超额收益里大约有60%左右来自于择股收益,有30%左右来自于仓位管理,真正靠择时获取超额收益的在大机构中凤毛麟角。
残酷的数据也在告诉我们,择时操作最终无效概率是非常大的。
不要总想通过择时战胜市场,从交易对手口袋里掏钱,总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 那是无法认清自己。
真正能够穿越牛熊的达人基本上都是不择时的。
知名基金经理冯柳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关于择时的看法是这么表述的:
“一般市场下跌30%已经不小,你提前卖掉一半已经算是很充分的应对了,那可以回避15%的下跌。但你不是神不可能每次都对,有70%的成功率已经非常牛了,7次做对抵掉3次做错,就是做对4次,再考虑交易成本,可能最终做对的就是3次,而指数下跌30%的年份并不多,再平均下来,可能就只有1、2个点左右。
为了减少这一点点的回撤,你要冒着牛市踏空的风险、要付出过程中的纠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还得冒着把注意力从个股研究转移到盘面博弈等方面,导致你的投资逻辑不纯粹,这实在太得不偿失了。
这前面所有的假设都是你有70%的胜率,事实是这很难做到,就我个人来说基本都是反的,你只要去参与择时就必然会被牵引,必然会输给自己的人性。”
所以说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情是什么呢?
寻找能够穿越牛熊具备长期基本面驱动的标的,它有可能会因为个别年份行业景气度下降有些许影响,但是拉长时间来看终究只是最终成就微不足道的小波折。
讲一个小故事,一位自认为很有才的投资人,发现自己选的公司股票一直不涨,大盘跌也不涨,大盘涨也不涨,为此他愤愤不平:“为什么别人选的股票都涨,我的股票却不涨呢?”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去质问上帝:“上帝啊,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
上帝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一颗小石头,把它往旁边的乱石堆里一扔,然后对年轻人说:“麻烦你,帮我把刚才扔的那个小石头找回来。”这个年轻人在乱石堆里找啊找,那么多小石头,看起来几乎都一模一样,挑花了眼,也分不清哪个是原来那颗。
这时,上帝取下手中的金戒指,往乱石堆里一扔,然后又对年轻人说:“麻烦你,帮我把刚才丢的那个金戒指找回来。”年轻人过去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个在乱石堆里金光闪闪的金戒指。
上帝再也没说什么话,但年轻人却一下子明白了:
当自己选的公司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时,就不要抱怨股票不涨、命运不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PS:喜欢的童鞋点个在看和星标支持一下吧,也可以加入星球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