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 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筠:竹皮。谅:料想,实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答案 C
解析 “为了突出桥的形象”错,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听话丛台
李 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山鸟、野花、绿苔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B
解析 “作者站在丛台上”错,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想象出来的。
4.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 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注】 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天色破晓后的月光冷湿、居所逼近天宫,极言禅居之所地处湿寒,山势高峻。
B.山上已日照东墙,山下晨鸡还未报晓,表明两处差异悬殊的同时,也为后文抒情张本。
C.诗人虽有出家禅居的想法,但又恐禅师不会应许,无奈还得回到令人烦忧的世俗之中。
D.这首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借寻常物象传达出真实的感受,语言清丽而又含蓄隽永。
答案 C
解析 “长住”未必是想出家,“难住”也并不是因为“禅师不会应许”。
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清明日独酌
王禹偁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 商山:“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特点,表现了诗人谪居之感。
B.颔联“闲恨闲愁触处生”,照应了首联“副使”的闲职,点明了题目中的“独酌”原因。
C.尾联用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
D.整首诗言浅情深、意味深长,借特殊的节日、特定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愁。
答案 C
解析 “渴望摆脱官场”理解错误,表达的是诗人官场失意,不得不寄情山水的无奈。
8.颈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拟人。“夸”与“斗”赋予漆燕、黄鹂、柳花、榆荚以人的情态,用词生动新颖,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情趣。视听结合。春鸟争相鸣叫,柳花、榆荚竞相飞舞,真切描绘出春天的绚烂与美好。(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早行遇雨
袁说友
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櫂晓溪行。
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
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
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
【注】 稍:只,仅仅。故:仍然。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诗人乘坐孤舟,缘溪晓行,所写情景别有意趣。
B.颔联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一早出行又喜遇春雨,令人心生惬意。
C.颈联写梅花已残,桃花正艳,点出了时节变化,“愁”“懒”则暗示心境的复杂。
D.全诗写景清丽,用语浅近;但寻常物象景色之中,却隐含着诗人特殊的人生况味。
答案 B
解析 “喜遇”“心生惬意”与诗境不符。“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后文的“愁”“懒”也印证了这一点。
10.对末句“不是宵长故独醒”中的“独醒”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孤櫂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9分)
书 愤
陆 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 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答案 D
解析 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1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3、14题。(9分)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纯甫:王安石的弟弟。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
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
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
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答案 B
解析 “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错。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入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原来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是从侧面赞美画作之妙。
14.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王诗写画中描绘了六月天里,密林中升腾起白云,把观画者带入画中的洲渚之上。黄诗写画中描绘的阴雨迷蒙、大雁飞过的景象,让观画者好像坐在潇湘江畔、洞庭湖边一样。两人的诗句都表现了惠崇的画意境逼真,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表现了惠崇画技的高超,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9分)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答案 B
解析 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16.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最后四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9分)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注】 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
B.“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
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
答案 A
解析 开篇感情基调与“大江东去”异曲同工有误,其意在表达对人们敌情观念薄弱、忘记战争的叹息。
18.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认同。这首词的确有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多处表达对友人年轻有为的赞美和继承先人遗业再建新功的鼓励之意,但并非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或敌情意识就淡薄了),道出作者心里的不平(悲哀、叹惋等)。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末尾三句虽是叮嘱,也暗含期望友人帮助自己去前线杀敌之意,愤懑与不平隐含其中(写离别伤感亦可)。(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9、20题。(9分)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 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答案 B
解析 “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20.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栏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意思对即可)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慈湖夹阻风五首
苏 轼
其 二
此生归路愈茫然,
 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
喜闻墟落在山前。
其 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
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
人间何处不巉岩!
【注】 这组诗为苏轼被贬途中,坐船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并,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描绘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
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路过慈湖夹时的不同际遇。
D.其五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在塑造意境上有所不同。
答案 B
解析 在理解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点,并在原文中逐一找到依据。A项正确。第一首诗,写小船来卖饼、听到前面有墟落属叙述,“无数青山水拍天”是描写,寄寓着“人生峰回路转、否极秦来”的哲理;第二首诗,“起唤清风”“且并水村”属叙述,“落月横千丈”属描写,寄寓着“人生没有坦途,幸运与考验并存”的哲理。B项错误。第一首诗中“无数青山水拍天”,表现了“归路茫然”的情感。第二首诗中“落月横千丈”,写出卧看时的豁达、愉悦心情,也为下一句“起唤清风得半帆”做铺垫。故并非“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C项正确。山前墟落可以停驻,象征人生峰回路转,得见光明;而水路仅容客船蜿蜒前进,象征人生于幸运之后再遇坎坷。D项正确。“卧看落月”“起唤清风”以人物的静与动来营造美好而愉悦的意境;《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以清风、明月来营造宁静而美好的意境。
2.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从消沉到豁达。面对水天茫茫感叹归路茫然,看到有人卖饼,又听到前有墟落可以落脚,喜从中来。第二首诗从豁达到勇敢无畏。欣赏江上的月色,又唤来行帆的清风,心情舒畅;船行险途时,又不由感叹人生艰难。最后转为面对人生坎坷的无所畏惧。
解析 分析诗歌情感的变化重在关注诗歌前后情感的区别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解答此题要逐句推敲。第一首诗抓住“茫然”和“喜闻”两个表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两岸无数青山,江面水浪滔天,看不清前面的路途,面对眼前的景象,诗人结合自身的处境,内心充满忧愁,愁闷之际忽听得卖饼的叫喊声,内心忽然一喜,仿佛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第二首诗抓住“横千丈”和“人间何处不巉岩”: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此时诗人心情依然是愉悦的;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途,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第四句,诗人的心态已变得无所畏惧。诗歌借助日常景物表现作者直面现实、不避艰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9分)
重阳日荆州作
吴 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 此诗作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被贬荆州时。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上国:京都长安。楚台:章华台,楚灵王修建的离宫,相传为楚王梦遇神女之阳台,后多指男女欢会之处。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诗人寓居荆州的原因,并奠定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B.颔联,诗人借酒浇愁,饮酒赏花,无奈菊花不开,不遂人愿。
C.尾联,借用楚王于楚台梦遇神女的典故,含蓄蕴藉,含义深广。
D.整首诗意境凄凉,但哀而不伤,哀伤的基调中不乏昂扬之气。
答案 D
解析 “但哀而不伤,哀伤的基调中不乏昂扬之气”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身在荆州,而荆州离家万里,又是被贬谪之地;遭逢佳节,想和家人联系;满目萧瑟,无法派遣愁绪;国家不太平,朋友不知在何处,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无奈之情。
4.全诗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贬荆州的无奈与哀伤。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对“故人”的思念。(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送骆奉礼从军
李 峤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 。
【注】 金坛庙略:“金坛”指拜将的坛,“庙略”指朝廷的谋略。城 :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从边关燃起的烽火切入,既点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与标题相呼应。
B.第二句交代“从军”的背景,“金坛”这一意象营造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C.五、六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军队出征的盛况,气势恢宏,体现了高昂的士气。
D.九、十句通过实写,描绘了军营里笛声悠扬,晚风拂面,柳条曼舞的景象。
答案 D
解析 “九、十句通过实写”分析有误,应是虚写。
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朋友的赞美。诗中用“锐笔”写朋友有锐利的文笔,用“英宾”突出其才华,从而赞美了朋友才华卓著。对离别的伤感。早晨风景美丽,琴与酒樽已备好,离别在即,只能依依惜别。对朋友的祝愿。最后两句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凯旋将士受欢迎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了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绝句漫兴九首
杜 甫
其 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 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 这组绝句是杜甫写在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的第六个年头。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愁”是第一首诗的诗眼,点明诗人客居成都、心忧国事的愁苦。“愁不醒”表明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的心境。
B.“无赖春色”以“无赖”写“春色”,将春色拟人化,写出了春色多事让人讨厌的特点,带有嗔怪的意味,领起下文。
C.第二首诗中“隔户杨柳弱袅袅”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门墙外柔弱的柳枝随风摆动、惹人怜爱的情景。
D.“恰似十五女儿腰”运用比拟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柳枝纤弱柔美的特点,寄寓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答案 D
解析 “比拟”错误,应是“比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夸大其词,应为“怜惜”之情。
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的三、四句运用拟人和直抒胸臆(反衬),嗔怪春天让百花绽放有些草率(冒失),叫黄莺娇啼太过殷勤(急切),反衬出诗人的愁思深重。(答以乐景衬哀情亦可。技巧1分,解析1分,情感1分)
第二首的三、四句运用误会和反转(正衬),使诗歌加入情节,叙说顿生波澜,妙趣横生:“我”说是谁说她早晨时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误会),原来是狂风摧折了最长的枝条。在叙事和写景中融入对柳枝的怜惜之情。(技巧1分,解析1分,情感1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9、10题。(9分)
寄杜北山
王 镃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 杜北山,宋代诗人。王镃(z),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无力”将柳条人格化,既写出秋意萧索,又表现出诗人归心难酬。
B.颔联,写途中所见,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漂泊的游子寄居他乡异地。“晓”“夜”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C.颈联,“千里关河”“一江烟浪”境界阔大,写思乡之梦飞越千山万水,状无形之愁如在眼前,极言归心之切,愁思之浓。
D.尾联,末句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写法上如出一辙。
答案 D
解析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用对写方式,让思念从对面飞来;本诗则从自己写起,属于一般想象。
10.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感;久居异乡、归家心切之情;国破家亡、思亲念友之愁。(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9分)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 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C
解析 “天快放晴之时”错,“快晴”意为爽朗的晴天。
12.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寻春”一词能够统领全篇。分析: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表现了春天的生机。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 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答案 B
解析 “形成对比”错误。第二联意思是: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草长莺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
14.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激越雄健。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阳关道”“胡烟”“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第四联意为“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
解析 这首诗中,第一联中所选意象属于边塞风光,“绝域”“阳关道”“胡烟”“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第四联意为“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语言风格激越雄健。
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9分)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
谢 榛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
【注】 谢少安,是作者谢榛的好朋友,四川射洪人。固原:明代“九边”之一,为甘肃的边防重镇。星轺:皇上所派使者乘坐的马车。鹡鸰,鸟名,喻兄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谢少安“犒师固原”起因、时间、地点以及天气情况,渲染了谢少安此时的心情。
B.颔联使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怜”字为点睛之笔,抒发了对戍边官兵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C.颈联实写了谢少安从甘肃入蜀地的情形,将自古以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写得轻巧通达。
D.本诗将题意逐层安放,内容繁多却井井有条,一气贯通,有神无迹,气象雄浑,情真意切。
答案 C
解析 “实写了谢少安从甘肃入蜀地的情形”错,此处为虚写。
16.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情感复杂,基调哀伤。朋友被重用,他对朋友充满赞许和期望;友人兄长去世伤心悲痛,他也倍感伤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情基调豁达乐观,分别之时安慰劝告友人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同时表达了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近如比邻、心意相通的乐观、豁达之情。(分析合理即给满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9分)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 亦作“浮瓜沉李”。语出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更体现了词人的爽朗豪迈。
B.池中流水涓涓,水势轻缓,但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一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答案 B
解析 “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赏析有误。侵,结合诗意,应为“浸润”,“细侵阶”,慢慢地浸润台阶,而非“日复一日地侵蚀台阶”。同时,结合题目“新开池戏作”,此池为新池,“侵蚀”也不合实情。
18.本诗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夏夜闲适生活之趣。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盘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出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轻闲。
(2)语言轻松有趣。“池儿”“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题: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
(3)池中美景之趣。下阕写彩绘楼阁,秀影摇曳,不觉喧闹,更显空灵静谧;粉荷倒影,似“倒开”池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9分)
满路花
周邦彦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夜深微漏断,行人绝。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玉人新间阔。着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除共天公说。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注】 满路花,词牌名。琅玕,此处指翠竹。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灯花落尽,夜雪鸣窗,运用对仗,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和环境特征。
B.“竹圃琅玕折”用夸张手法写出雪量之大,突出夜晚风雪之势,让人惊恐。
C.“无言”二字兼及外在与内心,言简而义丰;“欹枕”则表现主人公难眠的样子。
D.上片前三句写夜雪纷飞的气势和雪夜的静,为后的抒情蓄势,上下片浑然一体。
答案 B
解析 “夸张”“让人惊恐”错误,这里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是实写。写翠竹在大雪下断折,突出了雪之大和雪夜的静谧,并无令人惊恐之感。
20.本词是如何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情于景。词中通过对“金花落烬”“银砾鸣窗”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因思念远人而不得见的孤寂与愁苦。直抒胸臆。“着甚情悰”“似伊无个分别”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与盼归之情。想象(对面落笔)。“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主人公想象远人此时此刻也正惦记思念着自己,更显对远人的思念之切。(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