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战黄河,大干诠释劳动之美

5月是劳动的季节,今天是奋斗者的节日。

在济南黄河南岸,全长4.8公里的济南黄河隧道出入口已初具雏形,这条我国在建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正缓缓的揭开它的面纱,绽放出属于它的荣耀。

走进南岸施工现场,吊臂起落、车辆穿梭、机器轰鸣,超过600多名的建设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一场与时间较量的“会战”成为了节日里最美的画面。

济南黄河隧道,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上,北连鹊山、济北次中心,南接济泺路,隧道全长4760米,设计为双管双层,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合建,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隧道管片外径15.2米,是目前黄河上最大的隧道。四公司主要承建南岸汽修场站,合建段,接收井,综合管线,接线道路目前,已完成汽修场站主体结构正在进行施工的主要是雨水沟、合建段主体结构回填、接收井层板何二次结构。

如果说整个施工像一次“接力跑”,那原定于5月5日的沥青铺设就是施工后期最重要的一棒。而长达2.4公里的雨水沟抢建任务就是影响这最重要一棒的关键因素。常务副经理田运朋介绍,由于隧道穿越“地上悬河”,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复杂,多为粉质土,且受地下水位高、老旧管线错综复杂,作业面狭小等因素影响,原本本就吃紧的工期更加的“捉襟见肘”。能否按期完成抢建雨水沟任务成了套在项目部所有人头上的“紧箍咒”。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零碎”的工作面转为完整,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剑带领班子成员蹲点督导,1.2公里的作业面他们每天几乎都要走上四五个来回。总部职能部门现场调配优化资源,合力解决制约工期的重难点问题。他们从大东环、高东高速、枣庄产城融合等项目抽调精兵强将突击施工。“工期摆在那,咱们不能放弃任何见缝插针施工的机会。既然领导把工程交给咱们,就是对咱们最大的信任,一定得干好。”前来支援的大东环项目部负责人许召军说。目前,雨水沟及隧道内路面抛丸施工稳步推进,将如期完成交通导改这一重要节点,短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靠的就是日夜不停地奋战。

壮丽景象的背后,是巨大的安全管理付出。面对如此多的作业面、如此多的人员机械设备,如何在保证大干的同时安全推进施工生产?项目部打造出“群防、群管、群治”的安全管理体系,开年来,相继实现了基坑开挖完成和大盾构接收施工的重大节点突破。

老铁道兵曾福辉是一名干了30多年安全的老安全员,用他的话说,从来到这个项目部,就没有一刻松懈的时候,他每天6点不到就要到现场开始一天的巡视,从北头走到南头,他脚上的鞋换了一双又一双,脸晒得黢黑,可他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够干这么伟大的工程,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作为安全员,我要站好每一班岗。”和曾福辉一样的安全员在现场还有10位,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他们才是最可敬、可爱的人。

济南黄河隧道南岸明挖段基坑全长874米,临近“地上悬河”黄河南岸大堤仅350米,项目部及时成立了技术创新工作室,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科研创新、重点攻克技术难题。

在管线迁改中,面对管线种类繁多且在地下彼此交叉、错综复杂的施工条件,项目部创新采用“断面施工法”新技术,不仅避免了重复挖槽和挖错返工的现象,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

低净空110kv高压电线下施工是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的最大的“拦路虎”,数条110kv的高压电线横穿工地上空,距离地面仅仅11米,安全风险高、迁改代价大。为实现在110kv高压线不迁改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该项目部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最后采用“110kv高压线下低净空地连墙施工技术”的新工法和“低矮龙门吊”专用设备,对格构立柱连接工艺进行了革新,最终攻克了这道难关。针对地埋10KV横穿基坑影响地连墙成槽问题,项目部优化地连墙结构,采用一幅两笼工艺,在地连墙两侧分别抓槽,然后下放改造后钢筋笼,两幅同时浇筑;基坑开挖前采用钢桁梁悬吊电缆,有效避免了管线迁改周期长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据悉,济南黄河隧道建成后将打破黄河天堑对济南城市南北方向发展的制约,大大加强济南北部新城与主城区联系,实现新城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中铁十四局集团四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