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演好了这难演的作品:听宁峰与余隆合作的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2021年5月14日晚,听了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宁峰作为独奏家的音乐会。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搭配马勒《第五交响曲》,整场的乐评稍后,此处先略记协奏曲部分给我留下的富有光彩的印象。
摄影:蔡磊磊
首先,这是真正的协奏曲演绎。圣—桑这首协奏曲,还有他不少的钢琴协奏曲之所以难演,很大一部分也在于独奏和乐队都写得难。独奏部分的技巧困难,乐队也需要一种法式的明亮和敏锐度。
无论每一部分的演出,还是彼此的配合,都需要一种别致的灵巧。法国钢琴家罗热说过,精美性确实是他们民族的艺术特点之一。不过,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实在是一部具有高度华丽风格的作品,对小提琴的技巧要求很高。
乐队的分量虽不轻,在独奏面前却又不完全是交响化的那种平衡。因此,14日晚余隆对于上交的把握就更充分地显示出,他确实擅长指挥协奏曲。上次听了他和宁峰合作贝多芬的协奏曲,感到指挥家对于交响化的平衡把握很到位,没有反压独奏,且在音量的平衡上,始终是模范的水平。
而这次的圣—桑,好就好在上交音响中的精美特质被充分提炼出来,整体的透明度,还有小提琴声部聚合形成的那种“亮度”调高的色彩,都是演绎这部作品很适宜的音响。弦乐音响的“亮”色多,也有一定危险性。因为控制不好音质容易发硬,色彩整体也变得浅白,类似歌唱中出现羊声。余隆的尺度却把握得正好,末乐章铜管的色彩和力度控制甚佳。
摄影:蔡磊磊
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体上的结构凝聚,乐队同独奏很默契。演完后,指挥家让宁峰单独出来谢幕,可能因为该作小提琴突出。毕竟是超级大佬了,不在乎这点,但从演出本身来说,此时指挥不出来其实欠妥。
宁峰的小提琴部分,其精彩在意料之中,现实际面对这样的水平,却还是有很多惊喜。同时,也帮我们明白何为这作品目前现场演出和录音都不多,因为确实难。能拉下来的小提琴家自然很多,问题是风格的把握,还有那种光彩。
宁峰的演奏音量充沛,同时注重感官美的塑造。小提琴家热爱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不断揣摩其精髓,这些年中已越来越多地结出硕果。那种感官美的表现即是典型。老奥有时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揉音,因其巨匠修养而没有严重影响,后世之人往往没学到他的气魄,却染上这个问题。宁峰则竭力避免,但他也不是追求持续不断地揉,而是要取得音质的统一。
圣—桑的很多东西都不好演,明里暗里的技巧考验
一种柔韧的、让人想到人声美感的音质,是小提琴家始终保持的,在此基础之上,再针对不同音乐性格做出色彩的变化。上次听科恩戈尔德的协奏曲,宁峰在狂热的乐队背景下,将色彩的奔放与音质的韧性发挥到淋漓尽致。表现圣—桑的作品,小提琴家的色调就更为精细,其变化幅度却还犹有过之。
起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宁峰在G弦上呈现的独特的音乐表现。G弦的音质在四弦之中,可能如同男低音或女低音,宁峰均匀而偏高速的揉指一方面在其上呈现十分浓郁的质感,另一方面,又能将他的感官美植入那种丰厚的共鸣之中。
兼具挺拔与妩媚,这在真实的男低音或女低音的歌唱中,反而不易达到,但在杰出的小提琴演奏中,有时确实能企及人声的范围之外的东西(尽管人声还是一种美学理想)。
小中见大,宁峰整体的演奏,也正是以不过过分,却高度精密的声音修饰,配合凝练挺拔的结构把握。他表现华丽的乐句,细节相当到位,在偏低的把位很难控制的发音的颗粒感,都笔笔送到,其后一路爬升上来的那种顺滑与音质的均匀,真正是技巧为音乐服务,同时又让听者享受技巧快感的典型。
小提琴家从不追求廉价的戏剧效果,原作热烈,他却首重结构的端正,而不做任何Rubato的摇动去“强化”这种热情。慢乐章的歌唱效果太美了,小提琴家在此呈现了另一层面的超技——音色之力度层次与色彩的把握。
宁峰在此不追求嘹亮的歌唱效果,而是将细腻的音质做出良好传送。同样他在此没有选择高速的揉音以强化歌唱风格中的热情,而是在中速的范围,做出种种细致的晕染。尤其是到了乐章结尾部分,小提琴家演奏那些泛音时,同样以多层次的揉音为其披上一层光晕。
记得郑延益先生特别用这个乐章举例,指出能在此处的泛音上用好揉音,是揉音技巧处于顶尖水平的证明。他好像说的是米尔斯坦,14日晚宁峰的演奏,亦可算当代佳证之一。紧接其后的末乐章开头,小提琴家将激烈转折的句子表现得跌宕,却天衣无缝,换弓无痕,更添旋律线条的紧致力量。
摄影:蔡磊磊
这次,小提琴家还要在国内其他城市演出圣—桑的协奏曲,实在应当关注。说起来,差不多十年前,一位国际上的当红小提琴家来国内演出协奏曲,技巧还有个样子,品味却崩坏,Rubato折来扭去,我在台下听得难受。
后来,听宁峰与王之炅的协奏曲越多,就不时记起此公。因其技巧相对他们二人,尚有差距,快要一地鸡毛的品味就更不用说了。但想想,若不是由于目前的特殊情况,国内舞台上依然是这些“名家”受到的追捧更多,获得的空间更大。
如前所述,14日晚的圣—桑协奏曲的成功,独奏和乐队在句法、观念上的合拍至关重要,紧凑的结构是不可能由单方面完成的。但之后,指挥让独奏家一人回到舞台,宁峰也在热烈的掌声中充分满足听众们的期待。
作为加演的巴赫小无,几乎是多次聆听之最佳,分句的表达性极强,却毫不越界,虽然他是彻底拒绝采用嘹亮的音响表现巴赫了。帕格尼尼《第5随想曲》让人击节赞叹,抛弓的清晰利落当代标尺,更重要的是,小提琴家在那种毫厘不爽的清晰中,真正呈现了高度的紧张感,由此实践原作Agitato(激动地)的音乐表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