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鹤壁窑青釉瓷初探
内容提要:宋代重要瓷窑一一一河南鹤壁窑,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是中国北方一处大型民间窑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金,衰落于元,长达五百年之久,在中国青釉技术发展史上独占一席之地。鹤壁窑青釉瓷烧造始于北宋,以豆青釉为主。金代青釉瓷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之上,有了创新发展,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青釉瓷,其釉色纯净,釉质晶明,清翠欲滴,温润如玉。釉色有青绿、葱绿、天青、灰青、粉青、天蓝、月白等诸色。其工艺技术精湛,釉面玉质感极强,冰裂纹开片自然,此烧造青釉瓷的技艺一直延续至元代,虽然鹤壁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但青釉瓷的烧造,从制作工艺至釉色与其他窑口相比较,具有鹤壁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本文通过鹤壁窑宋金元不同时期工艺特征的对比,一个清晰地脉络呈现出来。鹤壁窑在历代窑匠们不断学习、借鉴、改进的基础上,创烧出青釉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根据近年来采集的标本和对窑址的考察,现就鹤壁窑青釉瓷做一归纳和梳理。关键词:河南鹤壁窑 青釉瓷 宋金元时期 工艺特征一、北宋鹤壁窑青釉瓷的特点北宋时期是鹤壁窑的创新发展期,在其白釉烧造的基础之上,研发出新的釉色,出现了豆青釉瓷器。其特点为釉色中泛青灰,釉下不再施化妆土,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釉光透亮。器形主要有碗、盘、碟、盏、盒、盏托、注碗等,其工艺有刻划花装饰与素面两种。装烧方法釆用匣钵,使用三角形支钉叠烧,常见的有三、四、五枚三角形支钉。窑炉就地挖造,其形状为地井式的窑烧,独具鹤壁窑特色。
(图1,现为鹤壁私人收藏)1、碗,分三式。l 式:可复原。圆唇,敞口斜腹,下腹圆收,釉面莹润,外施釉近足处,器内以双线刻划莲花,篦划点饰。内底处有一道压制环状纹,留有五枚方形的三角支钉,碗壁上残留釉胎里淘洗不净的颗粒,在烧造过程中鼓起来的裂口。圈足无釉,矮足直圏壁,足内圈斜削,内低外高,留有旋突纽痕,灰白胎细密。口径约15厘米左右,足径5.9厘米,高5.3厘米(图1)。
(图2,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不可复原。敞口斜腹,器内以半刀泥剔划折技莲花,篦划点饰,碗心平底,留有五枚三角形支钉痕。外施釉至足圈处,足内底平坦,内低外高,圈足微微内收。胎质灰白,釉色光亮。足径6.6厘米(图2)。
(图3,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l 式:不可复原。釉色光润,器内半刀泥剔划莲花纹,篦划点饰,碗心部留有支钉痕。外施釉至足圈,高足上有垂釉痕,圈足上留有方形支钉痕。足高2.9厘米,足内深3.2厘米,足径6.7厘米(图3)。
(图4,现为鹤壁私人收藏)2、盘,分三式。l 式:可复原。敞口斜壁,下腹折收。盘中心处留有五枚方形三角细支钉,内壁近底处有一道压制环状折腹,外施半釉至环状线圈处,灰白胎,圈足上留有五枚支垫痕。口径17.5厘米,足径6.1厘米,高3.7厘米(图4)。
(图5,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可复原。釉色光亮莹润,有不规则的长条开片。大敞口,斜腹,内壁近底处有一道压环,底有五枚三角形细支钉痕。外壁折收,施半釉。口径16.5厘米,足径6.1厘米,高3.5厘米(图5)。
(图6,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l 式:可复原。敞口板沿,沿上有六条化妆土做的竖道凸线纹,俗称“六出筋”。盘内底有五枚三角形支钉,外壁施半釉,露胎,胎质灰白。口径17.4厘米,足径6.2厘米,高3.8厘米(图6)。
(图7,现为鹤壁私人收藏)3、碟,分二式。l 式:敞口宽斜沿,腹内平底,留有五枚三角形细支钉痕。外壁施半釉,有垂釉痕, 平底无足。口径11.5厘米,底径6.5厘米,高2厘米(图7)。
(图8,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敞口斜腹,折厚沿,碟心圆收,腹内留有五枚三角形支钉痕。外施半釉,圈足露胎,胎质灰白,修足规正。口径10厘米,足径3.9厘米,高2.7厘米(图8)。
(图9,现为鹤壁私人收藏)二、金代鹤壁窑青釉瓷的特色金代是鹤壁窑重要的创新期,在继承北宋烧造工艺的基础上,在釉的装饰、胎坯修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青釉中使用和添加了少量的铁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试烧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青釉瓷。釉色有青绿、葱绿、天青、灰青等诸色。釉色纯净,釉质莹澈,玉质感强,开片如蝉翼般,其釉色在钧与汝之间,其质量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与其他著名窑口对比是不分伯仲的。近来发现的鲜为人知鹤壁窑青釉标本 ,其烧造技艺以及釉色的完美,让世人难以置信。鹤壁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应该重新审视并给予充分的肯定。1、碗,分四式。l 式:不可复原。粉青色釉,敞斜腹,腹底圆收,釉色之中有一道压环圈。器内外施满釉,周身布满细碎的开片,圈足露胎,上留有垫饼残片,足心施釉。胎质黄白,质地坚硬。足径5.4厘米(图9)。
(图10,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不可复原。灰绿色,器内外施满釉,开细碎片。圈足无釉,足心施釉。胎质浅灰色,足径6厘米(图10)。
(图11,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l 式:不可复原。葱绿色釉,质感如玉,浅灰胎,器周身内外施釉,开满碎片。圈足之上施一层薄棕褐色护胎釉,足心施釉。釉色之中悬浮有鱼子形气泡,足径6.7厘米(图11)。
(图12,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V 式:可复原。青绿色釉,圆唇口沿,外施釉至足根。胎质浅灰,器内外开片,如蝉翼一般。足内施半釉,圈足之上留有窑粘。口径9.5厘米,足径2.7厘米,高4.6厘米(图12)。
(图13,现为鹤壁私人收藏)2、盘,分三式。l 式:不可复原。圆唇,浅斜腹,釉色青绿,口沿釉呈淡绿色,器身开满细碎片,胎质浅灰色(图13)。
(图14,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可复原。圆唇,斜腹浅收。青灰釉色,外施釉至足根。灰色胎质,细密坚硬如玉,釉色深沉,光亮如新,釉层紧密不开片,碗形圈足上留有垫片痕,足心施釉。口径17.8厘米,足径5.4厘米(图14)。
(图15,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l 式:可复原。圆唇,斜腹收。青绿釉,内外施全釉,白色胎质。釉色莹润,开片如网格状。大圆形圈足上施护胎釉,足心留有支钉痕。大约口径28厘米,足径17.5厘米(图15)。
(图16,现为鹤壁私人收藏)三、元代鹤壁窑青釉瓷的特征元代鹤壁窑主要以烧造白地黑花彩绘为主,其钧釉瓷慢慢地成为烧造业的主导品种。在钧瓷之中,有天蓝、天青、灰青等纯釉之色。由于社会的稳定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嬗变,人们开始追逐钧釉瓷的千变万化,其单色釉走向了没落之地。青釉虽有烧造,但数量上就不如前朝,其施釉与修足上,也发生了改变。在釉装饰上施半釉而不施满釉,足心留有旋突而不再施足釉,圈足之上露胎也不再施护胎釉,其工艺再不断地简化,留下了显著的时代特征。碗,分二式。l 式:天蓝釉,施釉近圈足处,浅灰胎,圈足呈土红色,修足规正,足内留有修刀痕,足心旋突。碗心内留有窑粘匣钵,足径5.7厘米(图16)。
(图17,现为鹤壁私人收藏)ll 式:月白釉,胎为深灰色(俗称香灰胎),圈足为酱红色,上残留圈足支烧垫饼。从圈足上与垫饼粘接在一起的釉流看,烧造方法应采用的是叠烧。足径约6.5厘米左右(图17)。
(图18,现为鹤壁私人收藏)碟,分一式。l 式:宽圆唇,口沿翻卷,敞口浅腹。釉色之中有小黑点,外施釉至底足处。圈足无釉,圈足内留有修坯痕,其胎呈酱红色。口径10.3厘米,足径4.1厘米(图18)。
(图19,现为鹤壁私人收藏)四、新发现的龙卧窑、高家窑青釉瓷的比较从目前鹤壁窑考古调查发现,烧造青釉瓷的窑址有:鹤壁集镇、寨前村、张家荒村、李家荒村、赵家荒村、窦马庄、梁峪村、古楼河村、张六沟村、西顶村、黄庙沟村、杜家辿村、王家辿村、清水池村、牛横岭村、西窑头村、竹园村、沙店口村、西桑园村、纸坊村、黄洞村、小条地、前嘴村、武公祠等窑址。近来新发现的龙卧村、高家窑村瓷窑遗址,是目前所见烧造青釉瓷制作艺术水平之高, 釉色最丰富、质量最佳的古瓷窑,是鹤壁窑前所未有的又一新的发现,(也是未曾记载烧造青釉瓷的古瓷窑遗址),该窑址烧造的年代问题、规模以及品种特征都需要进一步认知和科学的考证。1、龙卧瓷窑遗址。位于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龙卧村,遗址面积约13500平方米。此遗址记载时代为元代(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编《鹤壁窑》,附录四“鹤壁市瓷窑遗址一览表”,龙卧窑址时代确定为:元),从现有釆集的青瓷标本分析判断时代应在金代(或者北宋末至金代)。龙卧窑青釉瓷标本其工艺特征:(1)胎。从断面观察其胎为浅灰色,质地细腻,致密坚硬,有气孔和少量的黑色斑点(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2)釉。从断面观察其釉层均匀,光泽明亮,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开片的裂纹自然如蝉翼之翅,其开片可分为:冰裂纹(图20)、片状纹(图21)、直裂纹(图22)和蚯蚓走泥纹(图23)等多种。不开片的釉色沉净、典雅、高贵。釉色有青绿、葱绿、褐绿、粉青、 灰青等等。还发现了一个青釉试釉器,利用素烧废弃之盘,来验证釉色的成色情况。其盘内釉色青绿,开片酷似蝉翼纹(图24),足径6.5厘米,外部窑吃呈“香灰”之色(图25),从这一珍贵的实物标本,就可见证鹤壁窑工探索青釉瓷器烧造的心路旅程。
(图26,现为鹤壁私人收藏)(3)制作工艺。采用匣钵,垫饼(凹形软垫饼)叠烧(图26),宋金时期圈足外撇,修坯规整,足面露胎,足圈内施釉,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圈足之上施酱褐色护胎釉。
(图27,现为鹤壁私人收藏)(4)器形。主要有碗、盘之类。2、高家窑瓷窑遗址。位于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高家窑村,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此遗址同样记载时代为元代(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编《鹤壁窑》,附录四“鹤壁市瓷窑遗址一览表”,高家窑瓷窑遗址时代确定为 :元),从采集的青瓷标本分析判断应为金代(或者北宋末与金代 ),还有元代的器物。高家窑青釉瓷标本其工艺特征:(1)胎。从断面观察其胎有深灰色(俗称香灰胎)、浅灰色、灰白色 、土黄色等(图27),胎质坚硬 ,紧密细致,有气孔和少量的黑色斑点。
(2)釉。从断面观察其釉层厚薄均匀,釉面光亮如玉,釉下有鱼子纹气泡,开片裂纹有直裂纹、 冰裂纹 ,少量的网格纹(图28) 。釉色有天蓝、天青、灰青、粉青、蟹甲青 、艾青、豆绿、葱绿、褐绿、灰绿 、月白等,不下十余种,是极其丰富的(图29)。
(图30,图31,图32,现为鹤壁私人收藏)(3)制作工艺。从遗址采集的匣钵,其中有两片带有窑粘的瓷片(图30),用匣钵料制作的垫饼,在匣钵中是使用叠烧工艺的。宋金时期坯胎的修足非常规整,大部分圈足露胎,足心内施釉,少部分圈足之上施护胎釉(图31)。元代器物施釉不到底,足心内不在施釉,修足内留有旋突(图32)
(图33,现为鹤壁私人收藏)(4)器形。以烧造碗、盘、钵、碟、炉居多。采集过程中发现有圆唇盘、折沿盘和香炉的素烧坯胎标本(图33) 。鹤壁窑烧造青釉瓷从北宋、 金代至元代可谓历史悠久,青釉色泽极其丰富多样,釉面光泽似玉,开片裂纹千变万化,大美不可言表。不能不让人重新审视鹤壁窑,对固有的“鹤壁窑粗瓷”观念,进行一次彻底地颠覆,为恢复鹤壁窑应有的名誉,也做一次很好地阐释。因鹤壁窑考古探源的比较晚,对青釉瓷缺乏深入地研究,也未认识到青釉的历史价值。所以鹤壁窑青釉瓷的烧造,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笔者有幸触及到青釉瓷,试图揭开鹤壁窑青釉瓷的神秘面纱,让世人全新地认知鹤壁窑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也为广大文博、考古界专家学者考证和探究中原古瓷窑遗址提供一条新的线索。参考文献:1、《鹤壁窑》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编,中州中籍出版社,2009-9。2、《宋代五大名窑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史宁昌,苗建民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6-10-01。3、《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9(2006.12 重印)。4、《磁州窑瓷器研究》,冯小琦主编,故宫出版社,2013.11(此文荣获“2017年中国青瓷艺术论坛暨青瓷艺术大展”优秀论文,该论坛共收入论文16篇,只设优秀论文奖。论文收入《瓷*语---2017年中国青瓷艺术论坛暨青瓷艺术大展图文集》)作者:李建东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文联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大道213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二楼西邮箱:hwssrs@126.com手机:130338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