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说法正确吗?天才和疯子真的一线之隔?
天才和疯子真的是一线之隔?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应该如何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部书?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混淆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界限。比如,说:天才是成功的疯子,疯子是失败的天才。又有人举出了例证,说毕加索、张大千、梵高这些人类艺术史上的天才人物,生前都有一些疯疯癫癫、神经兮兮的症状。
据说,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日常有点神经兮兮的老头,明明自己拉小提琴的水平一塌糊涂,还浑然不觉,每天乐此不疲的拉琴,火车上也拉,给邻居和邻座制造了无数噪音污染。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自领导“曼哈顿计划”发明原子弹之后,就每天闷闷不乐,有一次见到了杜鲁门总统,他第一句话就和发神经一样,说什么“我手上已经沾满了鲜血”,弄得杜鲁门气歪了鼻子,说他是一个多愁善感到变态的人。
杨振宁敢作敢当
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八十二岁时的那场婚姻,就让很多吃瓜观众感到极其不可思议。因为他居然不顾一切地迎娶翁帆,一副“我是黄老邪,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只要想到就敢干,即使面临暴风雨般的谩骂和羞辱也全无顾忌,为了爱情破尽俗世一切名利,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大狂人,标准的疯老头。
还记得有一个视频,艺术家陈丹青和一群朋友吃火锅,大家正兴高采烈嗨着呢,还要给他敬酒,不料这个陈丹青拉怂着脸,他一开口就破坏了宴会气氛,莫名其妙的说了句“我现在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搞得大家面面相觑,赶紧说您言重了。正常人会突然冒这话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甚至有人在讨论一部“奇书”,叫做什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说作者专门采访过精神病院的一群病人,居然发现这些病人中不少都有“常人看不见的视觉”。按照百科词条的介绍,“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这书我以前浏览过,比如,一个接受采访的精神病人说他可以直接看见四维时空的人是什么样的形态,每一个人在大街上走,就如同一只长长的虫子在游弋着。这种幻觉让他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真理,作者对此表现的目瞪口呆。我也看过这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觉没有什么意思。我的一些从事心理学指导或者科研工作的朋友也同样看过这部书,也无一例外认为这书不过如此。其实这部书中提到的那个看见人是“四维虫子”的人,不过是出现了一种精神上的生理幻觉,并没有脱离常识和经验。总之,很多搞学术研究的朋友都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部书打了差评,认为没有什么太高的阅读价值。
民科
不仅如此,这部书还可能造成了社会上的一种认知上的误导,即疯子其实有可能,至少大概率是潜在的天才,甚至由此去同情一些所谓的妄想家。而民科群体也喜欢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替自己说话的证据,认为世界上其实没有疯子,我之所以被认为是疯子,其实是因为思维太“超前”,疯子都是没有被证实、认可的天才。而且只要是天才,都会在获得成功之前被说成是疯子。既然如此,我是疯子我怕谁,我是疯子我骄傲。于是乎,他们在制造伪科学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愈发不能认清楚现实与想象。这是我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过,社会上对此不能清晰的认识,很多人就是固执的以为:一个人如果不具有一点神经质,就不配成为天才人物。因此,不少人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误解,认为天才和疯子其实就是一线之隔,天才都是有神经质的人、非理性的人。其实,这只是他们的误会而已。心理学家研究了一系列案例,得出了可靠的结论:真正的天才,并非是丧失理性的神经兮兮的人,他们其实都具有很高的理性。
牛顿
某些人与生俱来的就拥有独特的气质,包括了神经质的性格。这种神经质,与人的基因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有联系。而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了某些消极因素。研究者发现,造成神经质性格的消极因素包括了:冒充者综合征、压力、焦虑、冲动、抑郁和机体健康的受损。
既然是天才,当然会与众不同。一般认为,天才人物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了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的人,才配称之为天才。什么是抽象思维?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你可以想到。
民科也自以为自己可以做到这点,但是他们的所谓“创新思维”,基本上就是瞎猜、瞎想,属于没有价值的想象力。而天才人物之所以与民科这类妄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天才具有更深厚的学养,而且知道如何把想象力转变为现实。也就是说,往往天才们的想象力是“有价值的想象力”。掌握辨识想象力是否具有价值的能力,就是天才和民科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在一些西方的医学研究人员来看,民科群体其实是患有了一种精神疾病,属于疯子的一种。但通常医学意义上的疯子,会直接或者间歇丧失自控能力,出现幻听、幻视等生理病态,民科没有这些明显的生理病态,但在一些人格特征上与疯子类似。比如,他们都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拒绝被批评,总是幻想自己被迫害,无法与科学共同体正常的交流。
而民科们所谓的“创新思维”,已经被证明无一例外都无实际价值。不过,天才所具有的那种最重要的“创新思维”,虽然还有一些未知之处,但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与神经质性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高度神经质绝对不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秘密配方。
约翰·纳什
专业研究人员对科学史上600多位杰出人物做了分析,发现他们虽然有很多孤僻的性格,或者有一些轻微的神经质,但基本上都是正常人。即使有个别的杰出天才得了精神疾病,比如发明了“纳什均衡”理论的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他就得了精神疾病,但他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他是一个正常人,是很好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其一切思维都很正常,也没有神经质的气质。他患了精神疾病之后,就被迫停止了一切学术研究,再无任何学术成果问世。当他恢复正常之后,他又可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据牛顿的传记,他在38~40岁的时候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是,牛顿作为一个个例,并不能说明精神病和神经质是他对微积分、力学、引力和立方面曲线作出一系列贡献的原因。有一系列证词表明,牛顿的开创性的学术成果,来源于他废寝忘食的工作、强烈到令人惊讶的专注力、热情和对长期目标的坚持不懈。至于他在中年时期的精神疾病的历史,丝毫不能证明这与他获得成就有什么联系或者帮助。恰恰相反,在他患有精神疾病的那几年中,他几乎成为一个废人,除了每天进行祈祷,就是整天把头浸泡在冷水中,再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工作成就。
心理学家对神经质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做了更多的细致研究,他们建立了三个有1035名观测对象参与的群,对之进行了反复的性格特征测试和认识能力测试,试图找到神经质可以影响创新能力的有效证据。
为了定义创新能力,他们给创新能力做了量化,为之建立了一系列的具体参数,包括了创新成就、智商、创新思维、每日创新行为、自我评价的创新性、有洞察力的解决问题、等等等等。又将具有神经质性格的人,与创新能力的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神经质与这些参数之间没有建立起什么正面的影响力。多份研究报告都得出了客观的结论,揭露出最终的实验结果,即神经质和创新能力的平均相关性是零。
甚至于,神经质还会损害这些与创新能力直接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在很大的程度上,一个有神经质的人,他会有一定概率导致极大地损害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天才的典型特征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神经质不会导致创新能力的显著增长,反而往往会损害创新能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神经质导致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正相关性,疯子基本上不会成为天才。
爱因斯坦拉琴
脑科学家 Scott Barry Kaufman 在一份科学报告中指出,只有一个性格特征与创新能力可能有关,即“面对经验的开放性”。这个所谓的“面对经验的开放性”,其实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认知的决心、毅力有关。比如,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就特别强烈的希望把钢琴如何工作搞清楚。对于他来说,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和认识是一种积极的冲动感情。如果科学家研究了他在这一时候的脑部组织,就会发现他的脑部分泌出了更多数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当这个艺术爱好者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他会由于多巴胺物质的增多而陷入一种奇妙的感觉,这种感情促使他更加锲而不舍的想掌握更多的认识、探索更多的领域。而这种决心和毅力,往往会导致他拥有对长期目标的更好实现。一些科学史或者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其获得的成就比同行更高,就可能与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物质密切相关。而脑科专家检查了精神病人的脑部,结果就寻找不到他们会促进多巴胺物质排放的证据。
总而言之,有神经质气质的人,我们还不能说他们就是天才。天才人物基本上都是正常人,最起码他们在做出创新型贡献的时候,尚属于性格平稳、理性的正常人。即使少部分人有一点神经质,也并不严重。而他们之所以有非常高明的创新能力,与对目标的持久性专注力有关,与他们具有鉴别有价值的想象力的能力有关,以及一些探索认识未知领域的强大冲动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