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幻觉走向成熟四一一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的基石
技术分析者不问为什么!那么问为什么的人,就不是技术分析者。 ------金融帝国
技术分析是从市场的真实走势入手,而对未来的走势进行一定程度的研判。如果说,价格是由众多原因影响后形成的结果。那么基本分析就是用现在的原因,推导未来的原因,从而推导出未来的结果;而技术分析则是用现在的结果推导未来的结果。似乎,技术分析来的更直接一些。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
第一,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确切的说,这个假设是不完全正确的。按照“冰山原理”的说法,能够影响到市场的信息是无限的,那么无限的信息又如何被唯一、并且真实的价格所包容呢?被(全部参与者)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未被市场考虑到的信息是无限的。那么应该是,市场行为涵盖了被全部交易者考虑到的一切信息。按照“巨变效应”中的说法,信息是可以被封存起来的。也就是说,一则消息当时并没有被市场所全部反映,而是被市场封存起来。当达到临界状态后,这种被封存的因素又会被快速释放。
当我在思考看外盘是否对第二天的交易有意义的时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外盘与国内具有100%相关性的话,那么看外盘只不过是提前知晓第二天出现的盈亏,而对实盘操作没有丝毫的意义。但如果外盘与国内走势毫无相关性的话,那么看外盘连提前知晓第二天的走势都不可能,并且同样对实盘操作没有丝毫意义。由此可知,无论外盘与国内具有多大的相关性,通过外盘的提示作用而
45/89

实现利润都是不可能的!这不难理解,外盘的影响都能被市场迅速包容,而无论这种影响具体有多大。这时市场既是受到信息反映的运动员,又是决定如何反映的裁判员。如果把“外盘”理解成信息的话,那么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他应该涵盖的信息。也就是说,能够涵盖信息的已经涵盖了,而没有涵盖的又是市场裁定为与市场无关的信息。信息与市场是否有关、或者关系多大,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这样一来,这种似乎有点废话般的逻辑变得无懈可击了。
至于被封存起来的信息,市场暂时裁定并且消化了他的价值。有一点请注意,如果“封存效应”对未来的影响是能够计算和预测的话,那么技术分析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如果“封存效应”是无法计算和预测的话,那么对于技术分析就没有任何影响。懂得“临界状态”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状态。地震的原理很简单,但没有人能够预测地震何时、何地发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临界》这本书,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解释了。那么,技术分析的第一假设应该为:走势说明一切。我们不在这里咬文嚼字了,技术分析第一大假设的意义在于:任何公开消息都不具有超越市场本身的价值。而内幕消息如果被某交易者使用,也会快速的被市场包容。
第二,价格呈趋势运行。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过去两年上证指数从998点上涨至4336点,这种现象很难用漫步随机来解释。如果真的是每天抛一次硬币,然后根据正反面来绘制一种图形的话,那么可能一万年也无法绘制出类似股市走势的图形来。期货市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套期保值者提供场所。如果商品价格不存在大幅度的趋势波动,那么期货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价格呈趋势运行都是无懈可击的。
第三,历史会重演。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所以历史和未来也不会绝对的相同。但是人性是相同的,同时又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说市场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历史与未来会有某些趋同性,就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奇怪。无论是荷兰郁金香狂潮、还是英国南海泡沫、或者是美国佛罗里达泡沫,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轨迹。已有的,还会有;以做的,复去做;阳光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也许事务的表面在不断的变化,但是通常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改变的。
在我看来,技术分析的精髓在于,只考虑市场是什么,而跳过市场为什么是什么。所以,技术分析不问为什么!通常来说,寻找规律要比弄清机制(成因)简单得多。上个世纪三大理论发现之一的量子理论除了他的精确以外,科学家对他一无所知。或者说,科学家只知道量子理论是什么,但至今没有人知道量子理论为什么会是这样?技术分析有点类似于量子理论,他只寻找规律、研究现象,而对形成规律、现象的原因并不感兴趣。
正统的技术分析,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他只能得出未来的概率分布,而不能得出未来一定的结果,这又非常类似于量子理论的“波函数”。这种基于概率的分析方法,就注定了“多次有效、单次无效”的特征。或者说,技术分析能够用于交易获利,但无法用于行情预测。按照“巨变效应”、“恐龙效应”、“钟摆效应”,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规律分为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这就引伸出一个问题,规律来源于重复,而重复又有可能意味着改变。其实这两点能够带给我们启示的就是关于“组合与优化”的问题。这些我们稍候再探讨,而本章着重讨论技术分析方法的单个板块。他们分为:技术指标;形态分析;K线分析;切线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
 
技术指标
46/89

技术指标是对历史数据,通过一定的公式而计算得出的指标。虽然技术指标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那就是“趋向指标”、“摆动指标”、“综合指标”。
首先,对于趋向指标而言。他们的核心思想就是捕捉趋势,一定幅度的上涨就是买入的理由,一定幅度的下跌就是卖出的理由。基本上来说,他们的始祖就是移动平均线。后期又逐步发展出:加权移动平均线(EXPMA)、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抛物线指标(SAR)等等。其实,操盘手软件中“S点买入,B点卖出”的指标也同属于趋向指标。甚至从广义上来讲,“哈奇10%投资法则”也属于趋向指标的范畴。这些趋向指标,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如果你研究它们的计算公式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原理都是极其简单的。
正统的趋向指标,就是一个趋势跟踪系统。他们不会因为涨得高而卖出,也不会因为跌得多而买入。在我看来,这种没有思维的跟踪策略,往往好于99%的交易者做出的分析。我相信,对于某特定的微观行情而言,不同参数的趋向指标可能会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但如果你能够交易足够长的时间,并且从整体的宏观上来考察的话,那么所有趋向指标最终的操作结果应该是趋同的。这说明,没有最好的指标,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指标。
对于移动平均线而言,有“葛兰碧八大买卖法则”,其中就引伸出“乖离率”的思想。其实乖离率应该算是一种“摆动指标”,但同时它又是架构在“趋向指标”的基础之上。与此类似的就是布林线(BOLL),他的核心就是一个参数为20的移动平均线,而上下轨也是通过“摆动指标”的思想发展出来的。在我看来,这种“即求势、又求价”的思想,几乎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简单得说,他们具备了“趋向指标”与“摆动指标”的全部优势,同时也承担了全部的成本。而趋势与整理又是对称的,一种方法的优势就是另外一种方法的成本。趋势跟踪系统讲究用少数的大利润来对冲多次的小亏损,如果我们将少数的大利润也限制其增长,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失败。
我想谁都无法否认,趋向指标在强劲趋势面前的价值。但更多的人,都是只知道趋向指标能够获利,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趋向指标的正确率是低于50%的,甚至无法避免“买在最高点和卖在最低点”的可能。很多“高手”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这种趋向指标先天性的缺陷。而我认为,如果你不能接受和包容这种缺陷,那么你就不可能享受趋势跟踪的必然利润。
其次,对于摆动类指标而言。他们的核心思想就是捕捉整理行情,一定幅度(强度)的上涨就是卖出的理由,一定幅度(强度)的下跌就是买入的理由。它们包括:相对强弱指标(RSI);随机指标(KDJ);威廉指标(WMS)等等。从广义上来看,心里线(PSY);“支撑/阻力位”等,一切限定涨跌幅度和强度的指标都属于摆动类指标。
摆动指标的波动范围通常在0到100之间,这是由于摆动指标通常以一段时间内上涨(下跌)幅度与整体波动幅度对比关系决定的。这种特性又决定了,当趋势出现后涨跌对指标的影响产生不对称性。比如,RSI越接近100或者0就越困难,而50呈现一种对指标的吸引力。
既然有架构在趋向指标基础之上的摆动指标,那么同样也有架构在摆动指标基础之上的趋向指标。有人曾经以RSI指标钝化作为买卖信号,“超买”不但意味着整理行情会出现回调,更意味着趋势行情可能开始。这种思维方式后来又演化出顺势指标(CCI),并以指标数值超过正负100作为趋势可能出现的信号。
如果机械按照摆动类指标操作的话,那么正确率应该是高于50%的。大家都
47/89

知道这种正确率的优势,但很少有人愿意相信按照摆动指标操作会偶尔(但必然会出现)遭受大幅度的亏损。很多“高手”希望通过指标的改良,而规避这种偶尔出现的大幅亏损。但这样一来,又会大幅度的降低该类指标的正确率。道理很简单,这种高正确率正是因为对利润的限制,以及对亏损的“不设防”才能够产生的。
最后,对于综合类指标而言。他们或是加入成交量的因素;或是采用与其他品种(指数)对比的思路;或是从市场的内部结构特征入手。总之这类指标并不完全以单一品种的价格波动作为全部的考虑因素。
对比思路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式。比如,相对强弱指数,他是以各股收盘价除以指数收盘价而绘制成的指标连续走势。该指数的具体数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指标走势的发展。如果相对强弱指数不断走强,那么就说明该股在反复相对于大盘走强,从而可以预期该股未来会进一步强于大盘。这种方
法是纯技术分析派,选股时的绝佳工具。与此类似的还有,威力雷达等指标。
腾落指标(ADL),是一种测量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常用指标。当价格上涨的股票数超过价格下跌的股票数时,腾落指标向上移动,这表示股市强劲;反之,则说明股市疲软。他是根据股市内部各股的反映情况,来研判未来走势的一种方法。对于综合分析是有一定提示作用的。
能量潮指标(OBV)是一种成交量累加指标,收出阳线时,将成交量加入OBV指标;收出阴线时,用OBV数值减去当日成交量。由于上涨时成交量通常较下跌时大。所以OBV指标通常为正值,而且上市时间越长的股票,OBV的数值越大。这种技术指标的思想在于,观察价格波动能否得到成交量的配合。
综合类指标,一般只能当作参考使用,而不能发出绝对的买卖信号,更难以将其加入至操作系统中。由此看来,综合指标更容易被运用于分析与预测,而对实战只能起到一些提示作用。
在技术指标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钝化、背离等问题。对于钝化而言,它是指摆动类指标长期处于超买或超卖位置。假设市场处于整理阶段,摆动类指标就不会出现钝化。那么出现钝化时,就提示我们趋势行情有可能产生。对于背离而言,他的原理完全来自于指标0轴、或者中心值具有的“吸引力”,而造成涨跌对于指标数值影响的不对称性。简单的说,就是价格创新高(低),而指标没有创新高(低)。通常来说,价格创出新高时,指标都无法创出新高,而我们又不知道指标后期是否会随着价格继续上涨而创出新高。只要价格创出新高,而指标没有创出新高,就认为是“背离”而卖出,绝对是一种对背离的误解!
 
形态分析
如果一种分析方法能够将未来的所有可能都囊括其中,并且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分析方法基本上来说就没有任何实战价值。 ------金融帝国
形态分析将走势图中的形态分为“反转突破形态”和“持续整理形态”两种。其中“反转突破形态”包括:双顶(低)、三重顶(低)、头肩顶(低)、圆弧顶(低)、V形反转;而“持续整理形态”包括:矩形、三角形、旗形、楔形。
在我看来,形态分析对于反转形态归纳的比较细致,基本上囊括所有反转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对于整理形态,似乎归纳的并不细致。整理形态本质上是趋势中的一次调整。如果加上“波浪理论”中的调整形态,那么整理形态就基本上
48/89

完备了。波浪理论中将能够划分为三个子浪的简单调整分为:之字形调整、平坦形调整。而对于复杂的“双3”和“三3”,基本上很少能够在日线以上的级别中出现。有意思的是,波浪理论中也有三角形,这与形态理论别无二致。
在我看来,单独的形态分析的预测意义与可操作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形态分析不过是一种对市场的解释工具,它能够把市场任何可能出现的走势形态都囊括其中。也就是说,无论未来市场如何运行,形态分析都能将其合理的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形态分析就不能算作什么分析了,而只能算是一种追求自欺欺人的幻觉的一种工具。我想这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我这种偏激的结论,那么就听听我的理由吧。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全部以上涨行情为例,其实下跌的道理也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上涨中出现一次下跌的话,那么见顶了就是V形反转。而如果其后创出新高就是一次“简单的调整”。当然这种简单调整没有纳入“形态分析”和“波浪理论”当中,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简单、短暂的调整。也许是这两种理论认为这种情况太普遍而不值得一提吧。
那么如果第一次的下跌出现反弹后又继续下跌时,就又出现了三种可能。如果最终见顶,那么就是双顶;如果没能见顶、并且又没有创出第一次的新低,那么就是平坦行调整。如果没能见顶、并且创出了第一次的新低,那么就是之字形调整。请注意,之字形调整与双顶是矛盾的!事实上,之字形调整就是双顶跌破颈线(成立)后,就立刻见底上扬的形态。站在最低点的时点上来看,之字形是一个完美的双顶形态。有意思的是,这种形态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却是在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我将其称为“假双顶”,并且这种形态不但符合波浪理论,而且还是具有极佳提示作用的形态。这一点,我们在“雕虫小技”中详细探讨。确切的说,还有第四种可能,那就是“旗形”与“楔形”在形成过程中的情况。这两种形态是允许,第二个低点低于(第一个低点的水平)颈线的。
那么如果第二次的下跌出现反弹后又继续下跌时,同样出现了三种可能。如果最终见顶,那么就是三重顶或者头肩顶;如果没能见顶的话,那么因当时特点将其归纳为形态理论的“持续整理形态”。要知道无论走势如何,都能将其归纳为矩形、三角形、旗形、楔形等形态中。不信你试试看,五浪的调整,你还能找出这几种可能性之外的画法吗?对于上面提到的旗形和揳形来说,就出现了一种事后合理的幻觉。对于跌破水平颈线后下跌的案例,我们就很自然将其归纳为顶部形态;而对于跌破水平颈线后就立刻见底的部分案例,我们就会同样自然的将其归纳为旗形、或者楔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跌破头肩顶的经线后,就立即见底的情况。由于头肩顶中间的顶高于前后两个顶,那么就没有办法将其解释为旗行、或者楔形。这时就出现了“假头肩顶”(波浪理论称为头肩形整理,我后面称其为跨过顶部是天空),后面我会着重解释这种情况。
第三次下跌后出现的上涨,根据江恩的“四次法则”,就此展开升势的概率是极大的。从历史统计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更长(次数)整理的案例。但如果行情真的陷入更复杂的整理中,那么就可以用波浪理论中“双3”和“三3”,以及“九浪三角形”来解释。由此看来,通常的整理都会在三次下跌后结束。这似乎又回到了《狼来了》的故事,以及“事不过三”的老俗话中来。我要说的是,当整理出现之前,你并不知道他是横向整理;而当你看出这是整理行情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整理行情的结束!
上面阐述的是形态的划分,而形态分析中三大提示,在我看来全部都是误区!首先,调整形态通常都是缩量的。这个命题的正确率几乎接近100%。但如果反
49/89

过来看,反转形态在形成过程当中也是缩量的!这个命题的正确率同样接近100%!对于上涨行情而言,推动趋势就需要巨大的成交量,而横向运行无论是整理还是反转通常都是缩量的!形态分析对于双顶的描述中,也有“第一次下跌后的上涨,在成交量萎缩的情况下而不能创出新高”的说法。事实上,成交量是与价格同步,而从来没有领先过价格。遗憾的是,很多股民在调整(下跌)中,以成交量萎缩作为不卖出的理由。如果调整后又继续上涨,那么就可以将其归纳为整理形态;而如果缩量后又继续放量,那么通常也是整理形态。但如果“调整后”继续下跌,那么就可以归纳为反转形态;而如果缩量后继续缩量,那么通常也是反转形态。请注意,他们是同步的,而成交量并没有提示作用。我们从OBV指标也能看出,成交量在上涨的时候通常要比在下跌的时候大,这也是通常OBV指标都是正值的原因。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衡量一个命题好坏的标准,不光是正确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符合这种命题,但不成功的比例具体有多大?比如,人类的生存都是需要呼吸氧气的。这个命题的正确率是100%,但如果根据这个命题做出“呼吸氧气的就是人类”的判断,那么就有点贻笑大方了!
其次,三重顶比头肩顶更容易演化成持续整理形态。形态理论的根据为,三重顶有更多类似于矩形整理的特征。但我从更多的历史走势中发现,头肩顶跌破颈线形成颈后就立刻大涨的案例。更有意思的是,这类案例后期的上涨不但快速,而且升幅巨大!我将这种头肩顶成立后又演化成整理形态的走势称为“跨过顶部是天空”,并且该形态是最佳的快速获利形态。这种形态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却能够与波浪理论不谋而合!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三浪上涨与四浪下跌组成了头肩顶的左肩;五浪上涨与A浪下跌组成了头肩顶的头;而B浪反弹与C浪下跌组成了头肩顶的右肩。而这种相对强劲的上涨后出现的强势调整,通常为大三浪的第一和第二子浪。后期出现快速而大幅上涨的“三浪三”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跌破颈线后的最小跌幅等于最高点与颈线的垂直距离。我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统计学依据的。通常来说,反转形态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事后来看,通常下跌都能够大幅度的超过最小跌幅。而如果出现“假双顶”与“跨过顶部是天空”时,下跌的幅度又会小于最小跌幅。要知道这两种情况就是波浪理论中经常出现的“ABC三浪调整”,并且出现的次数应该大于形态分析中的“反转突破形态”和“持续整理形态”的次数。
道理很简单,调整浪都会是奇数浪。稍加统计,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调整次数越多的整理形态,出现的次数就越少。1浪调整最多,而无论是波浪理论还是形态理论,都将其视为上涨的一部分而不加描述;3浪调整其次,只有波浪理论进行描述,但形态理论却没有任何描述;5浪调整很少出现,也就是说,形态理论中的“持续整理形态”只不过是全部整理形态的一小部分;7浪调整极少出现,波浪理论将其解释为“双3”;(再多的调整次数可以用波浪理论中“九浪三角形”与11浪调整组成的“三3”来解释)我的意思是说,反转形态在趋势中只能出现一次,而由5浪调整形成的形态理论中的“持续整理形态”出现的次数要小于“波浪理论”中“ABC三浪调整”的次数。这样一来,“假双顶”与“跨过顶部是天空”不但不是偶然现象,反而出现次数要大于形态理论中描述的任何形态。
由此看来,形态分析只能把已经完成的走势进行归类,而对于未来的走势没有任何提示作用。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方法被编入《期货从业资格教材》,甚至被大量的交易者所使用。想想也很讽刺,交易者乐意于相信未来会如何运行,都可以按照形态理论进行假设。我真想不明白,这个行业内的所有角色、所有参与
50/89

者,到底还要在事后合理的幻觉中走多远?曾经的我,因为误信形态理论而遭受了惨重的亏损,但由此我也找到了一种高效的获利方法。
 
k线分析
请相信我,大家都在谈论的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金融帝国
K线又称阴阳线、棒线、红黑线或蜡烛线,起原于日本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7)的米市交易。起初k线只不过是一种走势记录工具,将复杂的日内波动浓缩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但经过200多年的演进,形成了现在具有完整形式和分析理论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K线的制作并非复杂,只包含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四个重要因素。开盘价高于收盘价为阴线、低于收盘价为阳线。我不得不承认k线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他将复杂的走势归纳为一个非常直观的符号。由此看来,k线是一门忽略的艺术,将大量琐碎的信息进行忽略,而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一段时间内价格波动的大体特征。对于初学者而言,进入市场最先学习的可能就是看k线。十年前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远没有现在这么方面的数据传输工具。我为了研究k线走势,只好从报纸上收集信息,然后用笔来人工绘制k线。事实上,手工绘制k线确实能够养成一种不错的市场感觉,有时间的交易者不妨试试看。
后人背弃了k线发明者“化繁为简”的初衷,而发明了众多繁琐的k线理论。这里我们不过多介绍这些理论,而是谈谈我对k线理论的看法。
首先,命题的反向正确率并不能代表什么。在上面的“形态分析”中我讲述了,一种结果通常是由一种原因形成的,但不等于这种原因通常会形成这种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历史走势图中,轻松得找到“射击之星”、“乌云盖顶”、“穿头破脚”、“三只小乌鸦”等一系列的顶部形态。最早我在97年看青木的《战胜庄家》时,作者指出出现“十字星”通常意味着后期会有不寻常的走势,底部有“吸货十字星”、顶部有“出货十字星”。巧得很,大盘在97年5月的顶部正好出现了一个标准的十字星。几年后我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行情的运行中同样会出现了众多无效的“十字星”,这该如何是好呢?假设,所有行情的顶部都能出现一种信号,“反向正确率”为100%,但在顶部形成之前,同样的信号会出现10次无效的案例。那么这种信号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完全没有价值!(除非,你能通过离市策略,使得一次利润大于10次亏损)这里我再一次强调,读者朋友在学习交易技术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注重命题的事后(反向)正确率,而要更加注符合命题但无效的比率。在我看来,k线分析家永远无法做到,只要k线出现什么样的形态,就绝对的采取什么样的交易。事实上,我见过很多的顶部“穿头破脚”的案例,但我也见过更多通过“穿头破脚”实现单日洗盘的案例。
其次,是否涉及未来函数的问题。按照传统的k线分析法,上影线代表上方压力巨大。但历史上存在太多的相反案例,后来的聪明人指出另外一种观点:指哪打哪。也就是说,未来的走势会向影线指引的方向运行。那么,我们是应该放弃顶部的“射击之星”,还是放弃“指哪打哪”的分析方法呢?后来最聪明的一些人提出了一种“更好”的办法:同样的形态在顶部和底部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顶部出现长下影线的“垂头”(吊线),不但不能表示为下方支撑,反而代表了一种资金出逃的迹象。等一下!如果我们知道当时是顶部,那么我们还是用k线分析干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未来函数!
51/89

最后,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上小学的时候,期末考试前老师给我们画考试范围。好学的学生们,希望老师画得更详细些。老师的说法是:“如果我把整本书都画下来,不就等于什么都没画吗?”如果一种分析方法,能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堵死,那么这种分析方法跟“不存在”就没有任何不同。对于顶部最高点来说,收出十字星就是“射击之星”或者加上前后的阴阳线组成“黄昏之星”;缓慢下跌就是“三只小乌鸦”;再快速一点(高开)就是“乌云盖顶”;更凶悍一点就是“穿头破脚”。与形态分析相同,如果一组随机制作出的走势,都能被一种理论所解释。那么这种理论基本上是基于幻觉,而毫无意义。
在我看来,k线分析根本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事实上,对于操作者而言,越直观、越绝对、越简单的方法就越好(当然这样的方法就会立刻把缺陷暴露无遗);而对于分析者而言,越模糊、越相对、越复杂的方法就越好。后期我发现,k线分析并不适合我的风格。因为即使战术上有效、那么也不可能运用于战略,所以就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但如果读者有兴趣对k线分析进行研究,那么请在注意上面提到的三种误区的前提下做一下历史测试。请记住,大家都在谈论的分析方法,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在你使用一种方法之前,必须进行历史验证,同时对你原有的方法进行兼容性验证。如果你是人云亦云,那么可能你身边的人同样是人云亦云。
在我看来,k线分析是分析师、评论家的法宝,这是由于他们自身位置所决定的。而对于老股民而言,考虑k线形态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对于新股民而言,过多的考虑k线形态往往会走火入魔。毕竟他太容易通过人性的偏向来制造出一种评论家所需要的误区。如果你真的能够理解技术分析是基于概率的产物,并且又能够了解概率的叠加不光是优势的叠加、同时也是劣势的叠加。那么你就会明白,分析方法绝对不是越多越好,综合分析也远远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缺口理论
通常会出现的现象,并不等于是对于获利有价值的现象 --------金融帝国
跳空缺口是指相邻二根K线之间出现没有交易的空白价格范围,跳空缺口是一种强烈趋势的信号,向上跳空,表示强烈的上涨趋势;向下跳空,表示强烈的下降趋势。
缺口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即普通缺口,除权缺口,突破缺口,持续缺口和衰竭缺口。由此看来,缺口理论也是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理论。这样一来,我们仍旧需要通过历史测试来验证缺口理论的有效性,并且分析排除错觉后的可能性。具体方法与上面的“k线分析”类似,这里我只谈谈缺口理论中重要的几种方法。
首先,逢缺口必回补。这是害人最深的一种说法,但似乎每一位交易者都听说过。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正确,我最不爱听分析行情时使用的“必”字。96年624点的一个缺口至今没有回补,是否以后还能回补呢?客观地说,如果找出历史上所有的缺口,并且进行是否回补的统计,那么我估计“回补率”应该在90%以上。那么这种规律对交易者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什么意义都没有!曾经有人在黄豆期货合约上进行过统计。即使你随机开仓,亏损不平仓,那么你有76%的机会能够“抗”回来。这是获利的方法吗?不!这是找死的方法。如果是“利润有限、而亏损无限”的方法,那么再高的正确率都不能使用。对于“抗”不回来
52/89

的交易而言,其中存在着被扫地出门的风险。
获利率是由正确率、赔率、操作周期,三个因素所决定的。绝对不是高正确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恰恰相反的是正确率越高的方法越容易死人。这一点可以看看“超市效应”。赌“逢缺口必回补”的交易方法,同样是利润有限、而亏损无限的分析方法。在90%以上的回补率中,有部分是在数年以后才出现回补的,并且在回补之前行情已经运行了巨大的幅度。赌“逢缺口必回补”的交易者,我相信你们能够经常占到便宜,但死人只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缺口具有吸引力。2001年大盘出现了疯狂的下跌,从2245点跌至1515点,其后反弹至1776点。如果我们水平的向两年前寻找的话,那么正好回补了2000年初由于“新股发行采用市值配售”的利好,形成的1535点至1591点的缺口。也许缺口确实具有某种吸引力,而成为行情运行的一个目标。当目标达到后,市场反而会“无所适从”的走出反向波动。我只能说,这种规律可能是存在的,但使用价值就要因人而异了。
再次,岛形反转与“三跳空、气数尽”。岛形反转是市场由极端狂热转变为极端恐惧(或者相反),这很符合市场的转趋特征,所以理论上讲成功率应该较高。但遗憾的是,历史上这种形态并非经常出现。毕竟,跳空缺口都不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两个对称的缺口组成的岛形反转就更加罕见了。记得,1998年初出现过一次标准的岛行反转,其由香港百富勤清盘的跳空低开与农历新年后的跳空高开组成而成。但其后并没有出现快速上扬,反而走出了短期下跌,并且全部回补了两个缺口。由此看来,这种形态的成功率并非100%,所以请一定不要忘记设置止损点。至于“三跳空、气数尽”应该算得上一种整理思路,就是对趋势特征进行限制。也许市场通常会是这样,但万一不是这样则(套牢与踏空)风险不可控。我们可以在大行情中清晰的找出n次缺口。为了追求所谓的正确率或者自作聪明的成就感,而放弃大行情绝对不划算。
最后,缺口代表趋势强劲。几年前,山东神光提出一种不错的选股方法。只要周k线出现(向上)突破缺口,那么很可能出现强劲的上涨行情。在我来看,这种方法属于趋势思维,应该可以采纳。事实上,即使没有缺口,上涨就是买入最好的理由。
在我看来,缺口理论似乎更有理论研究的味道,分析行情可能会津津有味,但实战的价值不大。同样,单独的缺口理论也不可能构建起成环的交易系统。
 
波浪理论
波浪理论继承了道氏理论中的很多宝贵思想,从而形成一种更精确的分析理论。道氏理论告诉我们何为大海,波浪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在大海中冲浪。波浪理论的起源来自于对道琼斯指数的研究,道氏理论的提出也是基于道琼斯指数。那么我就可以用部分道氏理论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波浪理论。
首先,市场容量越大,波浪理论就越有效。有时我在想,波浪理论是否能够精确的适用于全部的交易品种呢?事实上,波浪理论同道氏理论一样,都是基于市场指数而产生的。如果将这种分析方法嫁接到各股上,那么效果就应该会大打折扣。我们不难发现,市场容量越大的品种,波浪理论的效果就越好。对于各股而言,大盘股的效果要好于小盘股。对于小盘股而言,并非波浪理论不起作用。而是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波浪理论的思想,而不是波浪理论的精确。(后面所说的效果,道理都是相同的)
53/89

其次,分析尺度越大,波浪理论就越有效。按照道氏理论的说法,长期趋势必然是由基本面的因素来决定的;中期趋势中人为因素只能干扰趋势;而短期趋势是完全可以人为操纵的。如果说波浪理论是一种市场特性的话,那么越是不容易人为干扰的尺度效果就应该越好。在行情低迷的2005年,你只要有几百万就能左右成交量稀疏的各股走势,也就是说,你的意志比波浪理论更容易对市场产生作用。
最后,股市比期货市场有效、比外汇市场更有效。毕竟波浪理论是起源于股市,其中包含了众多的股市特征。或者说,波浪理论考虑到股市随经济增长带来的涨跌不对称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涨会是五浪,而下跌会是三浪的原因。对于外汇市场来说,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是完全对称的。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同美元兑人民币的走势是对称的。自然波浪理论就失去精确的基石。
如果要想详细的介绍波浪理论,恐怕要照抄一本书了。这里我只是简单的把波浪理论分成几块来稍作探讨,
 
黄金分割:
两个相邻的波浪之间通常会呈现黄金比例关系。有意思的是,从各个波浪的整体来看,他们通常也能符合黄金比例关系。黄金比例包括,0.236、0.382、0.5、0.618、0.764、1;以及他们的倒数,4.24、2.62、2、1.618、1.31。如果你将上证指数的中期波动,与相邻的中期波动做比例分析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性的会出现吻合。如果你能够将上证指数进行波浪划分,你会发现相同波浪的比例也可能是相同的。比如二浪经常调整一浪幅度的100%和76.4%,而四浪调整三浪的38.2%、50%、61.8%等等。
如果我们将上证指数94年325点至2001年2245点持续七年的长期牛市进行波浪划分的话。你会发现一浪顶部位于0.382位、四浪底部也位于0.382位、三浪顶部位于0.618位;如果你将2001年2245点至2005年998点的长期熊市进行黄金分割的话,你也会发现A浪底部、B浪顶部也位于黄金分割位;同时长期熊市回调了长期牛市的61.8%。
平行线:
如果将二浪低点与四浪低点连接成一条趋势线的话,那么沿着三浪的高点就可以画出一条平行线。通常来说,五浪形成的最终顶部有可能就位于这条从三浪高点画出的平行线处。对于上证指数而言,如果将96年初的513点同99年1047点连线,并以97年1510点画出平行线,那么2001年的2245点正好位于此线处。
交替规则:
如果二浪调整简单的话,那么四浪调整就有可能复杂;如果二浪调整复杂的话,那么四浪调整就有可能简单。同时,如果三浪上扬简单的话,那么五浪上扬就有可能复杂(延长);如果三浪上扬复杂(延长)的话,那么五浪上扬就有可能简单。我们可以发现,96年的牛市运行的比较复杂,而97年的牛市就运行得非常简单;同样99年的牛市运行的非常简单,而2000年的牛市就运行的比较复杂。
跌破四浪低点后见底:
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调整波尤其是第四调整波,其最大调整的结束位置是前一个次级的第四波调整的结束位置。从对上证指数的研究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有意思的现象。2001年以后自2245点至998点的调整可以清醒地划分成ABC三浪。而A浪结束的位置在1339点,这个点位正好跌破99年底的1341点;而
54/89

C浪结束的位置在998点,同样也是正好跌破98点的1043点。其中1341点为1043点至2245点牛市的四浪回调低点;而1043点为325点至2245点大牛市的四浪回调低点。
有时大B浪反弹,也会在大A浪第四子浪高点处结束。上证指数2001年底走出了大A浪下跌中的第四子浪反弹,最终结束与1776点。其后的大B浪反弹比较复杂,走出了平坦形的特征,最终B浪c结束于2004年的1783点。
如果我们再仔细的研究各波浪内部结构的话,我们就能发现后面提到的“股市层次理论”;如果我们再仔细研究波浪形态的话,那么就能发现形态理论中的不足,从而找到后面提到的“反形态理论”。
事实上,我在回顾历史行情的时候,总能感到一种波浪理论带来的奇妙感觉。但我并不否认,这种感觉从来没有在事先出现过。这里点到为止的提出一些波浪理论的常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些波浪理论的书籍来阅读。不过我还是希望读者朋友不要陷入微观上“数浪”的怪圈,多了解一些波浪理论的思想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江恩理论
在应对无参数的市场时,我采用的是有参数的趋势跟踪系统。我很肯定这并非最好的方法,也许最好的方法是由这三大理论设计出的基于“形态”与“时空关系”而产生的无参数系统。 --------金融帝国
江恩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看似无序的市场中建立严格的交易秩序。请注意,是交易秩序而不是行情预测。江恩理论的技术分析方法,把价格与时间巧妙的加以结合乃是独一无二的。下面我就粗略的谈一下,我眼中的江恩理论。
时间换空间:
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从横向整理的时间换取大幅波动空间的案例。2001年上证指数快速的从2245点下跌至1339点,如此快速的下跌速度让很多老股民都大跌眼镜。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将2000年8月22日的2115点与2001年2月22日的1894点连接画一条X线,那么上证指数两次跌破这条X线后都走出了大幅反弹的行情。这是否说明,2001年的快速下跌,和此前将近一年的横向整理有某些相关性呢?无独有偶,98年8月上涨指数同样走出了快速暴跌行情,那是一次从缓慢下跌演化而成的快速下跌。如果我们将1998点6月16日的低点画一条下降江恩线1*1角度线的话,那么同样是这条线扭转了快速下跌颓势。
熊市生命线:
如果我们对历史行情进行统计的话,那么就不难发现很多中期熊市的下跌速率都是相同的。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江恩线不容易绘制,毕竟行情软件中“时空”比例是不同的。这也是曾经困扰我的一个难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一条由典型行情绘制出的趋势线,假设其为1*1角度线,然后按照倍数关系绘制其他的角度线。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从显著顶部画出的江恩下降2*1角度线就成为熊市的生命线,当价格涨过该线后,熊市就结束了。有意思的是,再过十年的时间内,这条熊市生命线的角度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下图中的全部画线都是平行线,而绝对没有进行任何优化。
定速线:
55/89

如果我们将中期牛熊波动的高低点连线,也会发现这条线通常也是平行的。他们通常是江恩1*1角度线。如果我们将各个中期熊市高低点进行连线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通常中期熊市的前半段会沿着这条定速线(也就是压力线)下跌,其后会横向盘整出这条定速线,最后行情又会非常迅速的“砸”向这条定速线。熊市结束前的最后一“踹”,通常都是快速而恐怖的。这不由得让我感到,快速的下跌是由此前横向整理的时间所换取的!上面提到的98年8月的暴跌,也是由起初缓慢的下跌而换取的。这又不由得让我感觉到,市场居然像公交车一样的准时!公交车到达终点站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司机前半段由于某种原因而开的非常缓慢,那么后面的路程就必须用非常快的速度来赶时间。
时间周期:
这恐怕是最难让交易者理解的部分了,当然我也不理解。曾经我发现97年、98年、99年的高点都是精确的间隔13个月。97年5月至99年5月的调整历时2年零半个月,而99年5月至2006年6月的上涨也历时2年零半个月……
在我看来,江恩理论也许能够将时间与空间融合,而得出并不固定的多个解,从而创造完美还是说得通的。但我绝对不相信,江恩理论能够将价格与时间分离而进行单独的预测!我提醒交易者不要陷入时间周期的怪圈中。要知道,时间周期即使用“事后合理”的方法,也很难找到完美。我曾经见过一位分析师,是在一边数日子、一边套用时间周期来给交易者“讲课”的。我真的不懂时间周期,但我相信使用时间周期的那些所谓的大师们,也几乎不会有人真得明白时间周期。
几年前我看到一本《江恩投资实战技法》的书籍,并由此开始了浮想联翩的幻想。书中的一部分总结了江恩线的使用规则,而我用这些规则来套用在上证指数的历史行情时。发现真的是太完美了!!我本想在本节中引用这些规则,然后再从上证指数中找出实例。但在我还没有弄清这些完美的本质之前,并不想给大家过多的误导。我很肯定这其中具有事后合理的偏向,但我又无法得知其中具有真实价值到底有多少。
其实我很反感行业中存在的“拿来主义”,很多未必真正了解其中奥秘的分析大师就敢对大众夸夸其谈。虽然我暂时并不使用这些神奇理论,但我想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未必比我懂得更多。
在应对无参数的市场时,我采用的是有参数的趋势跟踪系统。我很肯定这并非最好的方法,也许最好的方法是由这三大理论设计出的基于“形态”与“时空关系”而产生的无参数系统。在我看来,使用系统获利的关键并不在于系统的优劣,而是在于使用者的心灵境界。有时我真的感慨到,交易利润完全是来自于对心灵折磨的补偿。我相信这种无参数的交易系统,绝对比趋势跟踪系统需要更高的心灵要求。要知道,我在进行趋势跟踪时,也会经常出现心理问题。我相信,在没有达到心灵的绝对成熟以前,过多的想入非非只会让我们走火入魔。
 
第五章 雕虫小技
股市层次理论
波浪理论的真谛不在于精确的数浪,而在于其蕴含的宝贵思想。 --------金融帝国
股市上牛市与熊市交替的出现,从而形成了一种牛熊循环。那么这种循环从市场内部来看,是否有某种(层次)规律可言呢?如果从各股间涨跌的分化与集
56/89

中程度来划分,那么确实能够找出市场规律的一些蛛丝马迹。这套理论起源于早期对波浪理论的研究,希望找出股市在不同波浪中的市场内部特征。那时我发现,股市的三浪上扬通常是全部个股的一致性上涨;而五浪上扬通常表现为不同类型股票的分化上涨;A浪下跌通常是全部个股的一致性下跌;而C浪下跌通常表现为不同类型股票的分化下跌。
后来我发现,这套理论虽然能够很好的解释市场,但有时又与波浪理论的划分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波浪理论在复杂的市场面前,虽然从宏观上来说是完美的,但从微观上来看通常又并非完全吻合。有意思的是:即使不考虑波浪理论,这套理论也是成立的,甚至能够对市场进行更好的分析!这样一来,我就跳出波浪理论的束缚,建立了一种更宏观(不细致)的市场划分方法。
市场的循环可以划分为:绝对牛市----换档----相对牛市----绝对熊市----换档----相对熊市。所谓“绝对”就是指全部股票一致性的集中波动;所谓“相对”就是不同股票不同步的分化波动。为了方便下面的验证,我们把市场上的全部股票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低价大盘股。这类股票是市场上的巨无霸,具有庞大的股本,同时价位通常较低。第二类,绩优股。这类股票有不错的业绩支撑。第三类,绩差股(题材股)。这类股票业绩比较差,甚至亏损。
96年的绝对牛市:无论是以上海石化为首的地价大盘股;还是以长虹、深科技为首的绩优股;或者是北京天桥之类的绩差股,都走出了大幅上涨的行情。即使垃圾股启动较晚,但在行情的中后期也走出了成倍的升幅。由此可见,绝对牛市中买入弱势股等待补涨,也并非不可取。
96年底的换档:人民日报社论将过热的股市快速打压下来。虽然极差股大幅跳水,将曾经的上涨吞没了绝大部分。但长虹、发展、深科技等绩优股拒绝调整而表现的非常抗跌。
1997年上半年的相对牛市:虽然大盘在绩优股的带领下走出笔直的上涨行情,但是低价大盘股已经无法创出96年底的高点,而绩差股也都在96年高点的不远处停止了上涨的脚步。
1997年下半年的绝对熊市:无论是绩优股、绩差股,还是低价大盘股都走出了下跌行情。
1998年上半年的换档:被市场唾弃的绩差股,不可思议的开始不断大幅度的飙升;而老牌绩优股和低价大盘股基本上没人任何起色。
98年下半年至99年上半年的相对熊市:虽然老牌绩优股继续大幅下挫,直到5.19行情的起点时才最终止跌;但众多绩差股已经在历史高位拒绝调整(北京天桥等),甚至还在继续创出新高(阿城钢铁);低价大盘股也在98年8月的1043点见底,开始了横向整理。
99年下半年的绝对牛市:无论是低价大盘股、绩差股,还有老牌绩优股都走出了大幅上扬的行情。其中长虹、发展也从最低点快速上涨了一倍以上;而上海石化等低价大盘股也在巨大成交量的推动下大幅飙升;绩差股更是当仁不让的继续大幅上涨。
99年下半年的换档:虽然老牌绩优股快速下跌;低价大盘股也进入调整期;但业差股拒绝调整反而继续上涨。虽然大盘下跌了五个月,当大盘见底时,亿安科技、海虹控股、北京天桥等当量绩差股早已创出历史新高。
2000年至01年上半年的相对牛市:垃圾股创造了不可思议的辉煌,当然那时部分垃圾股的本质虽然还是垃圾,但已经披上科技股的外衣。而老牌绩优股根本就在历史低位丝毫不动,即使真正的绩优股也没有什么起色。低价大盘股走出
57/89

了小幅度的缓慢上涨,当然马钢当年表现不错,后来的钢铁、水泥行业的股票也有所表现。那是一个赚钱并不容易的年代。
2001年下半年的绝对熊市:那是一个是股票就大幅下跌的年代,无论大盘还是小盘,无论绩优还是绩差都摆脱不了下跌的命运。垃圾股暴炒后泡沫的破灭;老牌绩优股虽然牛市没有怎么上涨,但跌起来却并不逊色。
02年至04年上半年的换档:虽然更多没有业绩支撑的绩差股还在不断的下跌,但这两年间汽车股首先创出01年的新高;然后是核心资产类的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命名为“五朵金花“的低价大盘股也创出01年的新高。
04年下半年至05年的相对熊市:虽然那时大盘仍旧笼罩在熊市的恐慌气氛下,大量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跌得惨不忍睹。但是基金重仓股却在不断的走强,其中贵州茅台、大商股份、小商品城等一系列股票早已创出01年的高点而不断攀升,当时市场称其为基金“抱团取暖”业绩优良的蓝筹股。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低价大盘股,也无法创出03年的新低。
06年至07年上半年的绝对牛市:这是一个只要持股就能获利的年代。与01年正好对称,只要是股票就能上涨。这是股民的获利能力,基本上与持股能力成正比。
07年下半年“换档?”:虽然“大幅提高印花税”的利空是否能够演化为换档行情还有待观察。但三线绩差股夺路而逃的景象与高价股绩优股逆势不跌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文学家说,太阳的活动周期能够形成10.5年的循环,那么太阳活动周期是否能够影响人类的活动行为呢?是否现在我们又在经历96年底上演的一幕呢?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类不同类型的股票,在股市中见底与见顶通常都是有层次的。而这种层次表现出的规律,对于我们分析市场所处的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难由此得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绝对牛市中可以利用板块轮动来追求最大利润,甚至可以等待弱势股补涨,这时获利的关键是耐心持股;牛市换档中密切注意拒绝调整的股票,通常这时虽然指数在下跌,但市场却会比较热闹。相对牛市中必须敢于买入高价、并且升幅巨大的股票,彻底抛弃补涨思维。
97年有人说,深发展的庄家不赚深发展的钱;2000年有人说亿安科技的庄家不赚亿安科技的钱;是否2008年又会有人说,某某炒到几百元的股票的庄家也不是赚他的钱呢?相对牛市中需要赚钱效应,涨幅最大的股票是散户投资者不敢买入的股票。
在大熊市中,绝对熊市最好离开。熊市换档要善于捕捉局部热点。最后的相对熊市,我们可以密切关注不同类型股票逐渐陆续见底的过程。即使大盘还在不断的下跌,只要一类股票创出新高;一类股票拒绝创出新低;一类股票大幅度下挫,那么就要敢于相信大熊市即将结束。道理很简单,创出新高的股票已经没有套牢盘;大幅下挫的股票远离套牢盘。这时暴发大牛市是压力最小的时刻!由此看来,“一致”意味着延续;“分化”意味着改变。
 
反形态理论
失败的提示,往往比提示本身更具有价值! ------金融帝国
在上一章“形态分析”中,我们探讨了其中的误区。如果形态分析是错的,那么他对称的一面就是对的。有意思的是,我个人认为最佳的获利形态,正好是
58/89

形态理论中遗漏(回避)的两种形态。在我看来,最佳的上涨(下跌)形态,应该为(形态分析中)“最佳”的看跌(看涨)形态失败的时候。
其实所谓的“反形态理论”并非是我的独创,事实上它来自于波浪理论中的一部分。所谓的“假双底”、“假双顶”、“跨过顶部是天空”,不过是波浪理论中abc调整波和由其组成的“头肩形整理”。也许是因为懂得形态分析的人要大大多于懂得波浪理论的人,所以形态分析遗漏的部分正好是大多数人的陷阱。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进入股市的初期,我也相信形态分析,但又不懂得设置“止损点”。那时我就在下跌后形成双底时买入,毕竟新股民都喜欢买入经过下跌的股票。当我买入以后,就立刻发现买在了最高点,其后快速下跌让我损失惨重。起初我还以为是一种例外,但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这种案例,而不得不使我进行反思。记得去年的橡胶合约在经历的大幅度的下跌后,走出了双底图形。一位网友用与我十年前相同的思路买入橡胶,我的评价是:现在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个标准的双底。但最有把握的不是双底出现后做多,而是双底失败后做空。结果我在橡胶某日以跌停板的方式跌破曾经的颈线时大举做空,并且获利丰厚。这就是因为“反形态理论”的提示,如果突破颈线是一个买点的话,那么在继续跌破曾经的颈线后就出现了一个更可靠的卖点。与此对称的是假双顶的操作案例,2006年国庆节前,豆油走出了标准的双头形态,我入场做空。节后豆油“该跌不跌反而上涨”,我将空单止损,并且用4倍于空单的资金做多,两个月后获利极其喜人!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这里我就给大家看看历史图形把。
假双底:
假双顶:
跨过顶部是天空:
我们不难发现,“跨过顶部是天空”的未来走势,通常都是比较壮观的。他用更长时间的横向整理,换取了未来更大的波动幅度。而假双底通常其后的下跌都是非常迅速的,但很多时候是熊市中的最后一跌,而在创出新低不远处最终见底。假双顶也是在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态,其后也会经历进一步上涨。由于假双底和假双顶都是波浪理论中“ABC调整”中的一小部分,确切地说应该是之字形调整。而“ABC调整”还有可能是平坦形[C浪不创A浪的低(高)点]。甚至在平坦形调整中还会出现更为强劲(疲弱)的奔走形{B浪创出新高(低)}。也就是说,市场的ABC三浪调整形态有一部分不属于假双底(顶),而这种形态的后期走势更具趋势特征。
平坦形调整:
其实,按照这种从经典理论的误区中演化出来的反向交易策略,还可以包括“反缺口理论”。如果赌“逢缺口必回补”的交易者被扫地出门只是早晚的事情,那么我就可以找到一种能够获利的策略。我们可以每逢向上缺口出现就买入,同时当行情运行1.5倍于缺口幅度时就平掉一半,并且在缺口下方0.5倍缺口幅度的位置设置止损点。如果缺口不回补,我们就永远持有。这是一种失败率较高的方法,至少90%以上的交易我们是无法获利的,但如果真的买到了上证指数96年初630点那样的缺口。可能这种获利筹码,我们就能持有一辈子。在我看来,最好的交易策略是那种靠偶然事件改变命运的交易策略。当然,这里我只是介绍一种思路,通过大众的误区来实现获利,也就是“负负为正”的思维方式。这种获利方法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是我绝对没有建议大家使用的意思,我相信有更好的获利策略。
59/89

 
择强汰弱
熊市不做头,牛市不做底。 ------金融帝国
各股形态形成的市场环境,往往比形态本身更为重要。 ------金融帝国
1999年5.19行情前夕,我的一个同学建议我买入西安民生。我打开走势图一看,怎么能买这样的股票呢?该股从4元涨至7元,在形成头肩顶后破位下跌。那时的价位好像是5.3元,并且一周后见到4.99元。我正在为没有买入而庆幸,但该股一个多月后涨至13.5元,并且连续拉出了7个涨停板!
2000年底我在选股时为了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买入一只长期筑底的股票600788达尔曼。当时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业绩优良、净资产高、未分配利润高;第二,99年之前下跌50%以上,并且之后又横向整理了将近两年。第三,长期形态走出了标准的底部大三角形,并且向上突破上边线。当时我已经不会再“空手接飞刀”似的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但还存在想占市场便宜的愚蠢念头。结果该股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从15元跌至0.2元!
我不否认上述两个案例最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盘的影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比大盘更强和更弱。这其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奥秘呢?当然,这其中有下一节会介绍的顶部与底部的误区。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我在强弱上是逆势的!
何谓顶部?上涨之后出现的转折点。请注意,顶部形成的前提是之前必定为上涨行情。那么在熊市中能够上涨的股票,只能说明他比大盘强!而自由落体式下跌的股票是无所谓做顶的!那么能够做顶的股票,必定是熊市中的强势股。强通常有强的道理,并且强于大盘的股票,通常会继续强于大盘。这就是熊市不做顶的原因,而牛市不做底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此一来,只能够说明,我买入的股票都是避强留弱的,那么经常跑输大盘就不足为奇了。原来,我输就输在了弃强留弱的误区上。
在我吸取了这种经验教训后,我得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选股策略。作为市场上弱势群体的我,我不可能知晓各股基本面的真相。那么我的选股就必须用纯技术派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样的股票是好股票呢?答案很简单,比大盘强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而且越比大盘强的股票就越好。对于技术分析而言,从上千只股票中选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这么一来,这个难题就彻底解决了。我经常发现,市场中一个臭不可闻的垃圾股在不断的上涨,我越是不知道他为什么涨,他就越是涨个不停,而当我知道他上涨的原因以后,他就开始下跌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后期必须有大势的配合,否则各股也难抵大势。并且买入强势股的思路,是“不求价、只求势”的,那么必须有绝对的止损点作为配套。离开了这两个前提,这种方法风险就极大了。但是,只要能够有绝对的止损点,什么样的股票对于你来说,风险都是一样的!
 
抛弃底部选股策略
买入第二年的股票。 ------一位老股民对我的忠告
60/89

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各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金融帝国
曾就有一位老股民指点我“买入第二年的股票”,所谓第二年的股票就是去年上涨过一波的股票。当时我对这种买高不买低的思维方式嗤之以鼻,而倔强的坚持自己的“底部策略”。多年之后,我才感悟到前辈此话的真谛。
我进入股票市场看的第一本书是青木的《战胜庄家》,并且对该书的作者极为崇拜。此后我又寻找并且购买了他所有的著作,所以说他是我炒股理念最早的启蒙老师。青木推崇的观点非常不错,他指出止损点的重要性;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价格高而卖出股票……他为了形象的说明,将股票分为四个阶段:底部阶段;上涨阶段;顶部阶段;下跌阶段。并且反复指出,永远不要持有第四阶段的股票。
青木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算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恩师!但就是这张“股价阶段循环图”,将我将我引入一种思维误区。青木的观点是,在上涨中途买入股票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在底部阶段结束后,放量突破时建仓。这给了我一种错觉,认为股价的波动是循环的。并且被我的贪低的本能所利用!
那时开始,我就误认为好股票都是经过长期下跌,并且长时间在底部整理,最终放量突破的。我不会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而是寻找大幅下跌后长时间横盘筑底的股票,并且等待突破而买入。我的下意识里认为,股票的涨跌是循环的,底部阶段过后就能涨回到原来的高点。也许青木本人和我都是本能的希望,即求势又不丢价吧。
事实上,对于大盘而言,下跌能够成为未来上涨的理由,所以指数没有不可逾越的顶部。但股票不同!股票的基本面是可以变化的,即使基本面不变化,那么强弱的循环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在这(十年的一半)五年中,一类股票会反复的走强,而另一类的股票会反复的走弱。1997年是绩优股的天下,而2007年同样是绩优股的天下。虽然深万科还能够继续重演十年前的辉煌,但曾经的四川长虹早已今非昔比,更不用说已经离开我们的达尔曼了。所以即使概念循环一遍,那么也不等于同样的股票也会循环。大盘是能够不断循环的,毕竟股民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对于各股而言,他更像是人的一生。是在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轨迹,生老病死后就会离开我们的市场。即使股票真的有重生,那也需要一个漫长又漫长的过程,并且也不是什么必然的现象。事实上,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各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如果我跳不出“高低”的思维束缚,那么我就注定在趋势之路上一事无成。最终的结论是:除非我的持股周期超过五年,否则更多考虑价格的高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我顺势、只要我使用绝对的止损点,那么再考虑其它的问题都是多余的!如果好股票从低点涨到高点需要5年的时间,即使我做足了第一年,那么后4年我干什么去呢?我又该如何应对,4年间不断出现的从半空中起步的牛股呢?
1999年5.19行情时,我买入的是000625长安汽车。从复权走势图来看,该股97年6月上市,价位为9.71元。其后一路下跌,并在1998年8月见底于3.58元。在此后的9个月内,该股一直横向整理,并且在5.19行情走出突破。当时,他极其符合我的选股条件,而重仓买入。整个5.19行情,该股也不过涨到5.47元,明显弱于大盘。此后该股又回调至3.81元,在2000年的行情中,该股涨至9.21元;而在2003年的大熊市中,不可思议的涨至19.79元!
通过对历史上长线大牛股的统计发现,距离最低点越远发动的行情通常越壮
61/89

观。或者说,长线大牛股都是越来越强劲的上涨,当达到最为强劲的极端就是形成长期顶部的时刻了。无论是1997年的长虹、发展、湖北兴化;还是2000年的亿安科技、海虹控股、青鸟天桥,都在反复的证明这一点!
这说明,如果说一个长期概念能够持续走牛5年之久的话,那么我们买入的点位越接近顶部、越远离底部,我们的获利速度就越快!往往顶部都是突然从极强转变为极弱,而不需要像底部那样运行长时间的过渡期。
当然这是通过对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大牛股,进行统计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一般的长期牛股而言,有可能最后的五浪并非将强劲演化为极致。但无论如何,三浪上扬,或者说是主升浪都是非常强劲的!
这好像又回到了波浪理论。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一浪只不过是长期上涨的预演罢了,甚至还会被其后的二浪大幅度的吞没,所以一浪是最弱的;三浪作为主升浪,从概率上来看是多数股票最为强劲的一波上涨;而五浪是收尾浪,部分股票能够走出“延长五浪”,将强劲发挥到极致。对于全部股票而言,最强的疯涨不是来自于三浪,而是来自于五浪;但对于特定的股票而言,三浪强于五浪的概率更大一些;而无论如何,一浪都会是最弱的!
那位前辈所谓“买入第二年的股票”的观点,同波浪理论不谋而合。他并不精通波浪理论,但其极高的悟性更让我深感佩服!在我看来,波浪理论的精髓不在于精确的数浪,而在于波浪理论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这样一来,我的选股策略,就从“底部突破”转变为“跨过顶部”。我通常买入随中期牛市上涨过一波,而在其后的中期熊市中能够拒绝调整的股票。或者是虽然经历过小幅下跌,但在中期熊市的底部已经创出新高的股票。
现在回想曾经的底部策略,不过是一种选择弱势股的策略。这就注定了我由于贪低的误区,而使得我曾经的持股成为弱势股的集中营。在我看来,大多数股民的本能中,都存在着选择弱势股的天赋!
 
万绿丛中一点红
什么是最为常见的底部形态呢?曾经我认为,双底是最为常见的底部形态,或者底部是盘整出来的。慢慢的,我发现对于大盘而言,很难找到标准的双底形态,基本上都是“砸”出来的底部;而对于各股而言,长时间盘整的底部并不难找到,但是他们后期的上涨通常并非很强。而真正的强势股,都是宽幅震荡后走出突破的股票。
一只从10元跌至5元,并且在5元至6元间长期整理筑底的股票并非好的股票,即使底部真的成立,那么未来的上涨也并非壮观。而如果一只从10元至5元来回大幅震荡的股票,那么突破10元后将会有大幅度的上涨。主升浪涨得最多的股票,通常是二浪大幅震荡的股票,震荡幅度越大越好;而五浪涨得最多的股票,通常是四浪运行得非常紧凑的股票,越简单、越紧密(走成一条线)就越好。至于大幅下跌后,走出双底图形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靠不住的。
对于大盘而言,是很难走出什么长期盘底的走势,这一点是由“股市层次理论”所决定的。有意思的是,双底在大盘的历史底部也很难找到。真正常见的底部,通常都是失败双底(或者三重底)后快速砸出来的。通常而言,大盘会沿着一个下降通道下跌。其后会尝试横向整理筑底,这种横向整理会盘出下降通道上轨。这种尝试做底的横向整理基本上都会失败,而其后会快速下跌创出新低。这个新低就是最终的底部,而且停止于前期盘出下降通道的上轨处。简单的说就是,
62/89

盘出下降通道后,再“踩一下”上轨就是底部。
大盘的底部通常是“砸”出来的,而各股的底部(事后才能看出)通常是震荡出来的。那么大盘在恐慌性的最后一跌中,我们该如何选股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能够在底部快速下跌的恐慌市道中,收出红盘的股票,就是好的股票。道理同样简单,我们不知道那只股票好,但恐怖的大盘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行情扩大器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大大强于大盘。而这20%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正是你不敢买入的股票. ---------金融帝国
我的炒股方法基本上是以大盘为背景的,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我不知道市场中是否有在中期熊市也能必然获利的高手?常理说,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七赔、两平、一赚。那么能够在中期熊市中获利的人,肯定连1%都不到!我自叹不是那不足1%的高手,所以熊市中我会休息。当然这不包括,我在中期熊市末端,对逆势股票提前建仓的操作。
对于大多数股民而言,股市绝对不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场所。牛市比熊市更容易获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不能在牛熊循环中获取巨大的财富,那么还是学会在熊市中休息吧。大多数股民的问题不在于能否区分中期的牛熊市;而是他们总是自信的不愿意区分。
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特定幅度的整理市道亏损”才是趋势跟踪者的全部。如果你能够甘心付出试错成本,那么判断市场并不复杂。但如何选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大大强于大盘。如果你从来没有感受过大赚指数而没有赚到什么钱,那么你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股民。要知道,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无论是在信念上、还是在本能上,都是股民不敢买入的股票!
对于新股民而言,前面的技巧你可能无法运用的得心应手,甚至你的本能都无法支持你做到。那么我告诉你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新股和除权是行情的扩大器。
在大盘底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涨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而在大盘顶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跌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这个命题同样是基于概率产生的,而无法保证你结果一定会怎么样。但我多年的观察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如果这个你还做不到,那就只好买入指数基金了。股民对于选股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其实买入指数基金就能够保证你的收益与大盘同步,这要好于大部分交易者的实际战绩。交易是一门“舍”的艺术,当你舍去了暴利的黑马,那么你也规避了弱于大盘的风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