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引发热议,最打动我的却是这句话

《我的姐姐》从上映以来就在成为票房黑马的同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4月2日晚上,《我的姐姐》正式上映,在排片占比低了好莱坞大片《哥斯拉大战金刚》一倍的情况下反超成为当日票房冠军。

4月3日上午11时25分,《我的姐姐》票房便已破1亿。上映后仅两天的时间就打破了包括中国影史清明档剧情片票房纪录在内的七项影史纪录,在映三天内便斩获3.78亿综合票房,成为清明档票房最大“黑马”。

尽管上映了已经20多天,且有多部竞争力十足的电影上映,但《我的姐姐》热度依然不减,五一之前排片率依旧能占到20%上下,单日票房依旧在六七百万左右。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4月22日15时20分,《我的姐姐》电影上映21天,票房正式突破8亿。

五一期间排片率断崖式下跌到了1%以下,但票房仍在稳定增长。截止我发这篇文章前,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数据显示,《我的姐姐》票房已达8.56亿。

我是4月4日清明节那天,无意中在猫眼实时票房中看到《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

我的姐姐?是部什么内容的电影呢?只看了下片名的我就放下了手机,对这个名字开始浮想联翩,甚至想到了海子的那句有名的诗:“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不管是什么内容,这个标题对于身为女性的我来说倍感亲切。

5日那天查了下简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在父母突遇车祸双亡后,面临抚养年幼的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的故事。

晚上就去看了电影。看完电影后,感触很多,思绪有些杂乱。回来看到网上《我的姐姐》很快就被刷屏,热度持续走高的同时争议也不断,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撕裂,评价两极分化,被有人称为“历史上最极端的二元评价“。

关于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意识,关于亲情责任,关于自我价值人生梦想,还有二胎及兄弟姐妹“一碗水端平”问题等等。

这些也都触动了我,但最打动我的却是朱媛媛饰演的姑姑与安然对谈时说的那句:

“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

女性独立:抗争还是妥协?

这部影片的女性意识非常明显。

为了生个儿子,主人公安然的父母让安然假装残疾,并把她寄养在亲戚家,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高考时被改志愿,上大学后不顾安然的反对生下儿子,并且想把原本写了安然名字的房产证改成儿子的,对儿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他的……

就连车祸现场,交警也只看到了一张父母与弟弟的合影照片,他用怀疑的眼光望着安然问她是他们什么人。

然而现在父母双亡,留下了这个小弟弟和安然,所有亲戚都认为安然应该把弟弟抚养成人,因为她是姐姐!

安然高声拒绝!

很多女性感觉很解气,认为这是一种基于性别平等意识的反抗。

从小笼罩在性别不平等阴影中的安然,上大学时就开始了反抗。

大学四年,她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成为一名护士后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努力准备考去北京读研究生,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想,还有一个交往5年的男友相约共同去北京奋斗。

现在因为父母双亡,这个当年自己反对,曾让自己蒙受阴影乃至耻辱的弟弟却要阻碍自己去追求梦想,安然当然不会答应,当然要拒绝:凭什么姐姐就要为弟弟牺牲自我?

影片中还有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就是安然的姑妈。

小时候半夜醒来看到妈妈偷偷给弟弟吃西瓜,还叫弟弟别让姐姐看见,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却被迫放弃而成全只考上了中专的弟弟,成年后外出做生意却被喊回来要帮弟弟带小孩……因为她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

安然说:姑妈,你是个好人,但我不想像你那样活!

安然不顾姑妈和众亲人反对和责骂,一心要为弟弟找个领养人。

但在最后,合适的领养人出现后,要在协议上签字时,安然却迟疑了,并且扔下了笔,牵着弟弟奔向了门外,一起踢起了足球……

很多人尤其是许多90后、00后的“姐姐“们对这个结局感到愤怒和不解:安然明明是一个追求平等追求独立的女性,为何最后还是向现实妥协,放弃自我放弃独立,回到像姑妈一样让女性牺牲的老路上去?前面的抗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的说被气到无语,有的说结局太恶心,高赞的一个评论是“叫您一声《姐道》不冤枉吧?”

站在女性意识的角度,我理解这种愤怒和不解。

4月28日,《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发布。其中提出,完善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落后观念,提高女孩受教育水平。

这条消息第二天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前列,虽然男女平等说了这么多年,那句“消除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落后观念”仍然戳痛了很多人的心。

像《我的姐姐》影片中那样尖锐的矛盾和极端情节,在现实中当然也仍然存在,不过已经越来越少。

在每件事上都因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的父母也越来越少,但在房产继承等大事及传宗接代等观念上区别对待的父母仍有很多,而如韩国现象级小说和同名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所描绘和展现的,那些看似平常细小却暗含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几乎随处可见。

人们尤其是渴望独立平等的女性多么渴望这样一部凸显女性意识的影片能够让安然抗争到底,做出一个“女性独立”的自由选择啊!

但是,亲情呢?如果安然潇洒地签下这份协议,她能一辈子心安理得吗?

亲情与梦想:选择还是放弃

24岁的姐姐有责任抚养4岁的弟弟吗?

关于兄弟姐妹间的抚养义务,民法典中对此有明确规定:

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

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五条 )

即便法律没有规定,姐姐对年幼的弟弟也应该有手足情。

如果说抚养确实无力,但领养协议中要求与弟弟永不相见,这太残酷了,毕竟是亲姐弟,血浓于水,也并无深仇大恨,只是因父母的传统观念及年龄悬殊等原因导致感情淡漠,后面姐姐在与弟弟的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她的迟疑就更顺理成章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春节前看的《吉祥如意》,影片中因病导致智力低下的三舅回老家跟着老母亲,主要由二舅夫妇照顾,母亲去世后讨论三舅的照顾问题,离婚的妻子不管,女儿无力管,虽然二舅很有怨言,也因此把个年夜饭弄得不欢而散,但还是要靠兄弟姐妹照顾。

智力残疾的三舅似乎什么都忘了,却天天高喊着“文武香贵”,而这正是除他之外四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听着让人落泪。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针对的当然是男性,但女性何尝不是如此?独立女性并非无情之人,无情也并非女性独立所追求的。

亲情与梦想之间,家庭责任与自我追求之间,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其实,安然面对的困境,并非只是女性,可以说它与性别无关。

如果把安然换成哥哥,弟弟换成妹妹,这位哥哥同样会面临艰难抉择,面临“两难境地”。

民法典中那条规定中有个前提条件”有负担能力“,这个应该如何界定?

安然24岁已经成年并且已经参加工作,应该算是有一定负担能力了吧?她有次带了弟弟去医院值班,在医院忙碌得根本顾不上弟弟,有人说她根本没办法抚养弟弟啊。但那个场景却让我觉得很眼熟,这多像身为女性婚后开始几年的生活?

《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疲倦的样子让幼小的我印象深刻,母亲奔跑着去学校的身影更是一直在我的童年里晃动,我自己也曾亲身经历——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

有面试官对某女生提出这个问题,有女性评委让女生可以拒绝回答,认为这个问题有性别歧视,为何不问男性这个问题。

这当然有道理,但其实这个问题男女都要面对,只不过因为性别不平等,女性更多承担。

很多人在谈到父母不恰当的期待对孩子的伤害时,都会提到一本广受好评的小说《无声告白》,人们大多只注意到那个因为承受父母不同梦想而不堪重负的女孩莉迪亚,却没有注意到她的母亲玛丽琳,在追求独立追求自我实现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痛苦挣扎。

玛丽琳是个天资聪颖且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女性,结婚后仍没有忘记梦想,但为了追求梦想在孩子尚且年幼时采取了离家出走的方式,这对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莉迪亚自杀的悲剧与此也不无关系。

李银河在评论《我的姐姐》时写道

“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崇尚集体注重家庭的,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受西方价值影响,自我价值被提到很高位置,失去自我被现代人认为是最可悲的,不仅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家庭本位的价值观也在受到挑战。

手足之间:相爱还是相杀?

安然之所以对弟弟冷漠,除去性别不平等的因素之外,她与弟弟之间年龄的悬殊也是一个原因,而这与我国特有的二胎政策有关。

在电影的评论区,就有年轻女孩问如果父母现在生个弟弟是不是以后也要我养?有的直接就说我以后也要养弟弟了。

由于政策原因,二胎长大后,父母大多年事已高,但对于具备条件的家庭来说,一般无需年长的姐姐或哥哥承担养育责任。影片《我的姐姐》用一场惨烈的车祸让矛盾变得集中而尖锐。

其实,在我们老一辈人中间,兄弟姐妹之间年龄悬殊也是经常可见的。

我有位小学同学的舅舅比她还小;我婆婆外甥比她小不了几岁,她哥哥让她上学且不用下田劳动,大嫂为此很不高兴;我妈妈婚后仍承担年幼弟弟的抚养(与外公早逝有关),为此与婆家闹过许多矛盾,受过许多委屈。

二胎导致的矛盾在同性之间同样存在,身边就有许多例子。

大儿子生下来给了公婆带,夫妻俩出去打工了,生小儿子后就回来了,对小儿子有了更多照顾与陪伴,有事时父母总是要求哥哥让弟弟,弟弟有理无理都喜欢告哥哥的状,兄弟之间矛盾不断,村里邻居还有人列举种种事实进行挑唆,爸妈喜欢弟弟不喜欢你!

而其实,不只是二胎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因为父母”偏心“导致的矛盾也是司空见惯。

微博上有一个上了热搜的话题叫做“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瞬间”。评论中有很多女孩感受到父母对男孩的偏爱,但也有同性别孩子之间的,某个心理学教授,在三个女儿中间学历最高工作最好,但却最不受重视,每年都是她张罗年夜饭如果哪次忘了被数落,考博士时为省事包了些包子,父母顺道过来看见就要拿给妹妹,说妹夫不在家懒得做饭,她说我还没吃呢,父母气乎乎地说拿你几个包子怎么了?

韩剧《请回答1988》,德善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姐姐弟弟生日时都有父母关心,轮到她的就敷衍,她委屈地大哭,爸爸道歉,但后来家里煤气泄漏,只记得背姐姐和弟弟出来,根本不记得德善。有网友感叹:最可怕是这种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偏心!

《我的姐姐》中,弟弟爬到窗户上对着姐姐说了一句话: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相煎何太急“的兄弟:曹丕与曹植,现实生活中同性别手足相残的悲剧也并不罕见。

因此,我觉得,《我的姐姐》设置的矛盾和人生困境虽然包含鲜明的女性独立平等意识,但其实并不只限于此,它还包含许多与性别无关的而与每个人有关的矛盾,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亲情与梦想之间如何选择,二胎及兄弟姐妹之间如何对待如何相处等等。

姑妈在性别不平等中选择了妥协,在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之间选择了责任,在兄弟姐妹的不平等之间选择了接受与奉献,其实她的内心也有失落,但她本能地希望安然能像一样选择,在遭到安然拒绝和对抗后,她才意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失落,她开始了反思。

最后,姑妈她对安然说:

“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这,当然是鼓励安然走自己的路,但并非要求安然走怎样的路。

相反,她这是表明她不再要求安然走怎样的路。

既然我们不能要求安然走和姑妈一样的路,自然也就不能要求姑妈走和安然一样的路。

我们不能说选择放弃抚养弟弟就是自私没良心就是错误甚至是大逆不道,我们也不能说选择抚养弟弟就是懦弱就是愚蠢甚至是可怜可笑的“扶弟魔”。

“套娃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何况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当然最好是能够二者兼顾,但如果不能兼顾,无论选择哪一种,我们都应该尊重,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

罗素说: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姐姐》的开放式结局是最好的结局,每种选择都能被看见,并且都能被理解。

愿你点个【赞】+【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讨论

也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