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的气定神闲,来自于对未知恐惧的突破

01

紧张和焦虑,来自于对“好结果”的执念以及对众人眼光的恐惧

要论当代年轻人的处事现状,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网上活跃,现实紧张。

我的一个朋友小林是脱口秀演员,是一个典型的容易紧张和焦虑“患者”。

他日常很害怕跟人打交道,一说话就犯怂,经常紧张得直冒冷汗。去酒吧演出,想点瓶啤酒都要犹豫半天,下很大的决心才敢招呼店员过来。因为害怕和观众对视,每次演出他都会戴上墨镜。

虽然经常调侃他,但仔细想想,我好像从小到大也都很容易紧张和焦虑。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在诗歌朗诵节目里扮演领读角色,并为我设计了几个节目里常见的挥手握拳之类的动作。练习时做了好几次,老师都觉得不够完美。她一直强调“动作太硬了”,然后还自言自语说我“没有舞蹈基础吧大概”。那时候我的心就被羞耻和愧疚的感觉充斥着。后来到了上台表演的那天,老师特意过来和我强调,“大家都看着呢,最后收尾动作一定要做好啊”。本以为一切都会顺利,可朗读到快要结尾的时候,我看着台下老师的眼睛,看着第一排评委,突然脑子一片空白,心跳加快。

在一种无法控制的眩晕下,我不知道自己做了多么愚蠢的动作。等意识重新恢复,我只记得台下传来一片哄堂大笑。

我狼狈不堪下了台,班主任对我说:“平时读书那么好,性格也活泼开朗,怎么做个动作那么难看。”慢慢我发现,原来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比如在参加一场面试前,我的脑海里全都是:“其他人一定比我更优秀”、“要是回答错了好丢脸啊”、“我很不擅长临场发挥啊”……这样的担忧。

当我内心很想取悦别人得到认可,可是又没有100%把握的时候,我的脑袋就开始发晕不知所云。

这种紧张,来自于对“好结果”的执念以及对众人眼光的恐惧,往往什么心理暗示都没有用。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经常性患得患失,这样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导致负面的思维模式产生,从而无法完美地处理好一件事情。

02

“气定神闲”的背后是不断转化紧张的行动

可有的人在处理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时候,选择从行动上把它转化成动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未知的恐惧。

不知道,你还记得《超级演说家》的全国冠军刘媛媛吗?

她是一个农村女孩,一路披荆斩棘考上北大研究生。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个内向的女孩。

大学时,她有一次在食堂排队,不小心撞了后边的人,还没来得及道歉就被对方劈头盖脸骂了一顿。那时候的她,紧张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甚至浑身直冒冷汗,差点吓哭。

在回寝室的路上,她一边骂自己窝囊,一边打电话给班上最会骂人的女生,问她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怎么办。谁知对方隔着电话手把手教她如何“怼人”,刘媛媛回家以后立刻拿本子记下来这些方式。

后来参加《超级演说家》时,她一开始并不被导师看好。林志颖说她“演讲过于犀利”,李咏说她“音质太差,语句太俗”,乐嘉则评价她“弱点致命,太过于紧张,表达唯唯诺诺不清楚。”

但她内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之后在台上撂下一句狠话:我会让你们后悔的。

她说,“当晚我就去了书店,买了二十多本演讲表达的书。一直到总决赛的三个月里,我差不多翻了100本这方面的书,ted演讲视频也看了不少,专门研究他们的自然语调、肢体动作和语言技巧。”

她把从书里看来的、从ted演讲上研究出来的、甚至从别的选手身上学来的技巧,不断的通过比赛去实践——最终,她方法的效果十分可观。

后来她凭借着《寒门贵子》《丑女莫作怪》《年轻人能为世界做点什么》这些震撼人心的演讲,成为了那年最大的黑马,拿到了冠军。

除了刘媛媛,大家都知道董卿,也知道她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她有着略带沙哑而温柔的嗓音,也有着端庄气质的外表,我很喜欢看她的节目,能让浮世的人们感到一阵清新,她就是一个遇事“从容不迫”的典范。

“我不认为自己是有超群天赋的人,我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靠刻苦努力和放弃其他换来的。我每每觉得,我付出心血,总能得到些回报,我已经很感谢了。这回报是:做出了好节目,你的有些话影响到了大家,是天道酬勤的满足感。”这是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我印象深刻,也感触良多。

有多少人是从不做出努力和改变,就幻想自己可以遇事从容不迫。之后稍遇挫折,就怨天尤人,说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认真,是老天不公,是自己怀才不遇。可是你真的百分百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了吗?

你以为别人生活中的“气定神闲”,其实都是假象。在所有从容不迫的背后,都有你看不到的克服紧张和焦虑的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