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被金国软禁9年,为何还能生14个儿女?真相让皇族难以启齿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是对明朝的注解,也是后世期盼一个朝代最高掌权者应当有的气节,但要说明朝有这样气节的原因,斗胆认为是在于宋朝,当然有人会觉得很费解,为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朝代,会有这样的渊源?而这就得从北宋、北宋的宋徽宗开始说起了,且还得探寻到宋徽宗被金国俘虏9年,还生了14个子女的真相。
首先国人有很多不想要深入探究的历史,因为有些历史实在是不用深入就觉得够气人了,其中一段就是宋朝,每每提起宋朝,说句它有钱有词,然后大家最好就不要再聊了,因为接下来就不得不说到他们的军事,一说到他们的军事就想起他们重文轻武,想起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一定是重文轻武下的集大产物,后世说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是一点没有错,所以宋徽宗赵佶会些什么?出生于公元1082年的他会吟诗作对风花雪月,你看百度百科都单独给他列一个“艺术成就”的栏目,说他的瘦金体,说他的2786件花鸟画,说他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工笔画,宋徽宗他就是一个妥妥的偏科青年!
除此之外他还是运动全能,什么马球蹴鞠步骑捶丸全都信手拈来,当时就有著作《丸经》写:“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也就是说这些运动到了宋徽宗这里,全都变成了小高潮,可见他真的很爱玩很会玩。
而且别看他这么会玩闹,导致很多人觉得他不着调,但事实上他对权谋十分有一手,就说他和向太后,由于宋徽宗是靠着向太后上位的,继位的时候免不了要被向太后拿捏,他和旧党想要让蔡京外放,但向太后非要强行留任,然而他故意忍着,忍得朝臣们非常愤怒,不停攻讦向太后,最终向太后迫于压力自己放权,宋徽宗成功借刀杀人。
不过会写诗词、运动一流、擅长权谋有什么用?前者那是国家安定才能肆无忌惮享受的兴趣爱好,后者那纯粹只能自己人打自己人,根本对付不了眼下最大的敌人,于是公元1122年宋徽宗决定背弃与辽国的盟约,想要和金人联手夺回幽云十六州,结果就是金一直在胜,而宋朝一直在输,最后本应该是自己的领土,成为了金的囊中之物。
不得已之下,好面子的宋徽宗决定和金谈判,谈判还能怎么谈?难道指望别人将位置直接拱手让出吗?所以最后是宋徽宗花了大价钱——岁币还有交割费,然后才拿回来了7个州,残破不堪的七个州,与此同时还向金人暴露了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军事力量薄弱,妥妥的一个软柿子,于是金人垂涎欲滴了。
公元1125年金开始对宋下手了,东、西两路夹击,宋徽宗第一时间就是慌乱不已,没有什么办法只想着逃跑,要不是当时还有一个叫做李纲的人主持大局,还难说得很,因为有他主战,而且说得宋徽宗哑口无言,最后才有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的事情,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宋徽宗自己就想让,他不想背负骂名。
不过最后他也没有能逃脱骂名,因为宋钦宗也没有比他好上哪里,他自己禅位后跑到江南,奢靡犹如在朝廷不说,甚至还命令东南不准驰援宋钦宗,这一举措不真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害苦了宋钦宗,导致宋钦宗再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坑儿货,于是后来宋钦宗成了坑爹货,两人在公元1126年被俘虏到了金朝,史称“靖康之变”。
被俘虏到了金朝的宋徽宗日子并不好过,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他过得很好,别看他9年间好像乐滋滋的生了14个子女,但其实这是宋朝难以启齿的耻辱,你问为什么?因为玷污一国之主最佳的办法,就是玷污他的后宫,所以这些孩子根本不是宋徽宗的,而是宋朝妃嫔和金人的,后来赵构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命令史官掩盖事实。
而宋徽宗这一手怂戏成为了整个宋朝的富和贫、强和弱的分水岭,后来就是跟宋徽宗无关,但因为宋徽宗而变得更为艰难的南宋了,自从赵构也脑子不清楚杀掉了岳飞之后,奸佞当道的南宋面临的就是多个外族的入侵,并且最终被逼至崖山,10万军民跳海殉国,海面上全是汉人的尸体,而元朝成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王朝。
元朝对汉人尤为苛刻,汉人过得都很憋屈,在元朝统治下无法喘息的朱元璋,与被元朝人压迫过的宋朝人一样惨,他坐到明朝皇帝位置之后,干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到处打压外族,而朱棣时期山海关之外都是满族,害怕重蹈宋朝覆辙,所以公元1421年他选择迁都北平,守着这里,因此就有了“天子守国门”一说。
而且即便中间隔着一个元朝,但同为汉族人的朝代,明朝人怎会不知道宋徽宗惨淡结局?于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祯帝朱由检没有和宋徽宗做出一样的选择,他先是让自己的妃嫔自缢,然后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自己,死之前还在蓝色袍服上写:“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世谓其“君王死社稷”。
所以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气节来源于宋朝,是宋朝的惨败还有宋徽宗14个子女没有一个是自己,并且让赵构辛苦修改,而皇族闭口不谈的惨淡下场,让明朝“以铜为鉴,正衣冠;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于是才有了明朝的“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