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靠《一剪梅》一举成名,有何过人之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了整个京师。此时,李清照,方年少。
李清照靠《一剪梅》一举成名,无数人追捧,有何过人之处?
少年时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父亲,一代大学者李格非,不但自己学问好,同时能够超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观念,使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
优雅的生活环境,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年少时就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朝廷斗争,李家受害,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
于是,这首《一剪梅》诞生了,并依靠这首词一举成名天下知,后世对此津津乐道。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古代“思妇”词作屡见不鲜,但是女性作者却不多,但这首词直接从女性角度出发,而且是一位很会写词的“思妇”在将情感转化为文字媒介,所以,它的优势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上面没有多少特别。荷花残了,竹席凉了,秋风起了,雁儿飞了,正是触景生情怀念良人的时候。这当中,自然少不了等待丈夫的来信——即所谓“锦书”,然而最后没有等到,
唯见月满西楼,“独上”兰舟的她只好“独处”斯楼,孤灯挑尽,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了。但是这些还不够惊艳。
妙的是下片。从一般心理上讲,“相思”者往往偏执于倾诉自己感受,李清照以其特有的细致和深沉的眷恋,将“相思”之苦由自己推及对方,一心二意地体察和品味着双方的愁思和痛苦、这样:“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不是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么,真正有份量的相思实在也应当是“愁吾愁以及恋人之愁”啊,这才是博大的、温馨的、甜蜜的、如诗似画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相思”。
下片的第二个妙处是,女词人以朴素、简洁、传神的文字展示了相思之情的特有的执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在忧愁中会情不自禁地皱起眉头,或者感到心口阵阵酸痛。这是生理常识。
至于孰先孰后,恐怕谁也不会在意,因为这种变化太灵敏、太微妙、太难鉴定了。到了她这里能够说得那么肯定。反而更能说明她始终沉浸在这种感情的旋涡之中,简直到了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地步。
这就是李清照,被上天宠爱过,也遗弃过;在残酷的现实中漂泊过,挣扎过,恨过,更我行我素、恣意潇洒、酣畅淋漓地爱过、活过。
距离她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近900年,她的才华,她的家国情怀,她的胆魄骨气,她的风流无二,现如今,我们只能从她的诗词里寻找了,不妨看看这本《李清照词传》。
这套书不但收集了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仓央嘉措的诗词作品,而且通过他们的生命经历来阐述他们的作品,以词解人,以人说词,说尽人世沧桑,人生世事。
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通过诗词,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他们,真真切切地品悟儿女之情,山河之叹。
这套书,除了《李清照词传》,还有《仓央嘉措诗传》、《纳兰容若词传》、《李煜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共六本书。这6本书都是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诗人们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