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墓地
发布时间:2012-10-23来源:荆州博物馆
熊家冢墓地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为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东距纪山古墓群约14公里,南距八岭山古墓群约20公里,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4.5公里。墓地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中心(主冢)地理坐标为北纬30°37′12″、东径112°00′37″,黄海高程58.6~68.2米。
据调查,在熊家冢墓地周边尚有特大型古冢(封土堆直径在70米以上)13座,大中型古冢数十座,小型古冢近百座,是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及历史文化环境。
因多次被盗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产建设的影响,熊家冢墓地的埋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葬文物难以继续保存下去。为尽快抢救残存的珍贵文物,解决重要的科研课题,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文物工作者对熊家冢墓地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调查勘探和研究论证,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情况并提出抢救性发掘申请。200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排葬坑(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于2006年8月15日正式开始,截止2011年,共发掘面积约3.2万平方米,调查勘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殉葬墓55座、车马坑12座,出土玉器、玛瑙、水晶、料、铜、铁、陶、骨、竹器等文物约2300件套。
熊家冢墓地由主冢、陪冢、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及附属建筑等部分组成。
主冢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原有较大的封土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漳河水库二干渠,其中一支干渠从封土西北部穿过,取走了大部分封土,此后,周边封土继续遭破坏,加之渠水的冲刷,西北部墓口及两级台阶已暴露于地表。据勘探和主冢周边的发掘,得知熊家冢主冢是一座近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96°。墓道在东,长36、宽6~35米。墓口东西长67、南北宽70米。墓口至椁顶板深约14.5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东、西、北部各有一个早期盗洞,可能已经破坏了椁室。
陪冢紧邻主冢东北,两者相距约14米,亦呈“甲”字形。封土破坏严重,残高约1米。墓道在东,长约18、宽约4~11米。墓口东西长约36、南北宽约30米,方向与主冢基本一致。
在主冢的南边发现4列24排计92座殉葬墓,墓葬排列整齐,间距基本相等,大小、方向基本一致。墓口长约4.7、宽约3.3米,深约4.7米,方向96度左右,未被盗扰。在陪冢以北的勘探中发现了35座殉葬墓,分布情况基本与主冢南边的殉葬墓相同,但规模略小。
在熊主冢和陪冢的西边,发现车马坑40座。其中一号车马坑(编号CHMK1)南北长132.6、东西宽11~12米。在一号车马坑东边中部发现一座仅存车轮槽底部的车马坑(编号CHMK2),在一号车马坑西边共分布着两列十数排计38座小型车马坑(编号CHMK3~40)。在已发掘的大车马坑北部,共出土车43乘、马164匹,其中有“驾六”3乘。
已发现的祭祀坑主要分布在主冢南边、主冢与陪冢之间、主冢与车马坑之间以及车马坑北边。其中,主冢南边的祭祀坑大体可分为5排,主冢与陪冢之间的祭祀坑可分为3排,主冢与车马坑之间的祭祀坑以及车马坑北边的祭祀坑则分布零星。发现的祭祀坑总数约100余座,多为圆形,少量为方形。在某些祭祀坑上或附近发现有柱洞遗存,可能为墓地的附属建筑,其分布规律不明。
在主冢南边的前三排殉葬墓一带,发现了一处呈零星分布、堆积较薄、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东周地层及数个打破该层的东周灰坑。在主冢东边还清理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部分灰坑和墓葬,其中两座明代万历时期的墓葬出土地券记载,墓主为定居于此地的熊姓族人,这也印证了相传中的“熊家冢”一名的由来。
此外,在部分殉葬墓的填土中,以及在建造遗存周边的防渗设施时,多在红褐色网纹土层中发现少量打制石器。
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揭示出了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东周楚国高等级大型墓地的基本内涵。墓地规模宏大、布局完整、规划有序。主冢和殉葬墓的规模,车马坑、祭祀坑和附属建筑的发现,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是在全国同时期墓地中较为罕见的。熊家冢墓地的发掘收获,为探讨楚故都纪南城与其周边大型东周墓地的关系,为研究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的葬制,为溯源早期楚国都城以及研究楚文化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