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临《乙瑛碑》,暂告一段落
从5月13日,至8月2日,历时80天,因出差中断5天(出差携小楷装备,故没停笔,只停临帖)6次重临《乙瑛碑》。感触颇深。
感谢老爹在我儿时对我的支持和鞭笞——那真的是鞭笞,不逗。
翻开泛黄的老字帖,儿时偷懒和老爹斗智斗勇的故事历历在目,如今想起来,既觉得惭愧,又觉得有趣。购于1994年的老字帖(还是老爹写上去的,告诉我要记下来),承载了太多儿时辛苦学字的片段。雨中,我一个人骑车背着书包,为了不打湿书包和里面的宣纸,只得把雨披倒过来穿,裤子和衣服回家都能拧出一盆水了,看着包里皱皱巴巴但没一点湿的宣纸,我傻傻乐着……
感谢我的师傅,准确的说是第二个真正磕头拜的师傅。他建议我将隶书启蒙的《曹全碑》改为《乙瑛碑》,那年我14岁,老爷子开玩笑说,男孩不适学太久《曹全碑》,写久了字太柔美像姑娘。
从此,以每两年甚至一年换一本字帖的速度学习。
当然,还得感谢妈妈,我18岁前两次搬家时,她帮我把儿时的字帖和写过的练习纸、作品全部保留,这是我一生的无价财富。
至今我也要求我的学生,写完字,甭管是临摹还是创作还是瞎划拉,别扔,写上日期,保留好,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你会看到进步。成人、孩子,都如此。
说说最近80天的感想。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这两本字帖也都写过,未来一段时间抽空继续)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多说几句,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重习隶书首选《乙瑛碑》并非想一步到位,而是想尽快找到精髓。
和《曹全碑》相比,它少了一分秀美,多了一分豪放;和《礼器碑》相比,少了一分浑厚;和《史晨碑》相比,多了一分雄强;和《张迁碑》相比,少了一分方笔的刚强,多了一点柔美……当然,每一本字帖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总有其他字帖不具有的特点甚至优点,此处,前辈已用尽赞美之词,咱比不了。
第一遍重写《乙瑛碑》,用的是狼毫,平时写楷书的那种,笔锋偏硬,加之很久不写隶书,很多笔画极为僵硬。所以两天后更换纯羊毫笔书写。练习纸叠了格子,字帖空白之处,或是碑残之处,皆空格。第一遍用时1周左右。
(第一遍首页,两句之间,在右下角顿点)
第二遍历时1周左右,纯羊毫笔,改用复古蜡染宣纸,叠格,如上留空白。整体感觉不舒服,纸的吸墨效果较弱,不适合慢功细活儿。
(第二遍首页)
第三遍历时10天左右,纯羊毫笔,笔锋6厘米左右,改草纸练习纸,放慢书写速度,纸张不再叠格,力求横纵成列,每天书写6*8=48字,每天控制在60-70分钟。
(第三遍首页)
第四五六遍如上方法,碑残等处,右下角做个空格的记号,不空格,连续书写,通篇视觉效果连贯性更好。只因忙碌,时而将时间压缩到30分钟,早晚一次,力求一天60分钟左右。
(第四遍随机节选)
(第五遍随机节选)
(第六遍随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