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吸猫”大书
最近,科普公号“果壳”上关于流浪猫捕食大量野生动物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讯息飞速传播的今天,人们对“猫”话题的热衷度,已经远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席卷中国的养狗炒狗热。
其实,除了“撸真猫”和“云吸猫”,还有一种可以长期且方便地享受“吸猫”乐趣的方法——看“猫”书。
比如这本DK的《猫百科》。
CAT
DK《猫百科 》
讲猫的种类与进化谱系,比如地球上的猫科动物分为两大类:能够嘶吼的豹亚科(大型)和只能“喵呜”的猫亚科(小型),它们又分为七大类群共40种(这本书里写37种,2019年最新科研数据为40种)。
讲猫与人共处一室的历史,比如“与其他动物的驯化过程相比,驯养猫的过程多少带有随机性”;与其说人类因为捕鼠需要而“驯养”猫,不如猫自己“选择”与人同居,因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抚养后代”。
讲与猫有关的人文,从古埃及被当做女神膜拜,到中世纪受尽迫害,到有关猫的民间故事,到流行文化中的娱乐明星。
讲猫的生物学知识,比如可以收缩放大的瞳孔使猫无惧正午的烈日,也能成为优秀的夜行者;比如“漂移”的前肢“让猫能够毫不费劲地挤过仅有头部宽度的洞”;比如千差万别的毛色却仅仅是由两种色素(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
讲猫的选育品种,对近200种品种进行从外形到性格的介绍,占了全书60%的内容,配上模式猫的精美图片,自然是猫迷们最喜欢翻看的部分。但猫的选育品种并未形成像狗那样(从吉娃娃到高加索)巨大的差别,它们不仅彼此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跟野猫、荒漠猫也有杂交现象(wildcat野猫不是指流浪猫,流浪猫是指未被人类豢养的家猫,跟野猫在生物学上有不同的基因特征)。
讲成为合格“猫奴”的要点,吃喝拉撒、硬件设施、防疫保健、行为管教以及繁育与死亡,决定养一只宠物并不比决定生一个孩子简单。尽管如此,猫仍然以它迷人的外形和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两足生物”甘当“铲屎官”,甚至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然而,除了“果壳”等平台上科学家们的呼吁,公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获知理性对待宠物猫与流浪猫的重要性,比如这下面一本“吸猫”书:由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世界野生猫科动物》。
WILD CAT
《世界野生猫科动物》
这本书的作者,生物学家卢克·亨特是猫科动物保护组织的主席;而这本书的译者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他们是“猫盟”:专注于科学保护中国本土野生猫科动物的公益保护组织,是目前国内猫科动物保护现状评估和在地保护经验最丰富的民间团队;这样的编译背景使这本“猫”书不单是专业地讲述野生猫科动物的物种知识,同时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猫科动物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猫科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我们得知“始猫是所有猫科动物的祖先”,有化石证据表明始猫分化出来的剑齿虎和刃齿虎生活在远古人类周围,而现代的遗传分析技术证明始猫分化出的另一支“基奥豹”是所有现存猫科动物的祖先。
对猫科动物的研究技术在日益精进,GPS,遥测,红外自动相机,以及愈发强大的分子技术,都帮助科学家获得更多关于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种群状态等各方面数据。比如在AppleTV的纪录片《Earth at Night in Color》中,最新的夜间全彩摄影技术向人们展示了看上去“吃了就睡”的雄狮为了守护领地整夜嘶吼。
乍一看这本书与前面那本相似,也是大部分篇章在分别介绍不同的野生“大猫”和“小猫”;但这些介绍里除了常见的外形特征和分布地,还有食性、社会习性、繁殖和种群统计,而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是它们的现状和受到的威胁,让人难过的是看到这样的描述:仅分布在中国的荒漠猫受到皮毛交易和鼠药的威胁;最为濒危的“大猫”老虎在中国依然是非法盗猎的重要目标(对中药中虎骨的使用禁令居然在2018年被废止)。
与前面那本书还有一个巨大区别是,这里的每个品种的模式图没有“摆拍”,全是手绘,里面的照片则是“猫”们在自然状态下的抓拍,看起来也许没有宠物猫的高颜值,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野性的美:比如长得比妈还高大却赖着不走的“妈宝”美洲狮;认准野兔吃的伊比利亚猞猁;耳朵立起来几乎要挨到一起的薮猫;还有上下颌开合度堪比剑齿虎的云豹。
如果选一本当礼物送猫奴,前者看起来更得人心,但我更为钟情后者;家猫的选育品种无论身价如何高贵,其生物学上的价值都远远小于野外某处不为人知的野生猫科动物;虽然从个体情感上来说,宠物猫如同我们的家人,但我们可以让孩子透过书本认识很难亲眼见到的物种,甚至思考人类可以怎么保护这些物种,就像我们可能一辈子也许去不了多少地方,但可以通过多读书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去营造更美好的未来——爱我们,爱万物,爱世界。
文字:飞羽
编辑:光光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