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给我几个回合的时间,我想我可以发现更多

在与老范斡旋失败后,我开始上课了。

老范在座位上听着歌,泓棣在座位上画着画,能够跟着我参加活动的只有浩然,弘理,青竹,还有在妈妈陪伴下的特立。

我们拉成一个圈,让每个同学打招呼。或许我的指令不清楚,或许他们不理解,从浩然开始,他和特立打招呼,特立在妈妈的指导下回应,于是有了每个人都是和固定的人打招呼,这显然与我设计活动的初衷不符,却也顺势当成一个活动的环节,再来一次,让他们和所有人打招呼。

“同学们好!”

“XX好!”

所有人都轮流过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这一次,别人打招呼说过的话,你就不能再说了。

弘理说:“大家好!”

“弘理好!”同学们回应。

“好,现在'大家好’其他同学就不能再说了。”我强调了这一轮活动的用意。

青竹说:“同学们好!”

“青竹好!”同学们回应。

“好,现在'同学们好’其他同学也不能再说了。”

轮到浩然了,感觉他有点困难,于是引导他说不一样的。

浩然在我引导了很久之后说:“所有同学们好!”

我很欣喜,听到了我没有想到的答案。

“浩然好!”

“好,现在'所有同学们好’其他同学也不能再说了。”

轮到特立了,我和妈妈又强调什么不能再说了。

“嗨!”特立一边摆手一边说。

“特立的问好特别好!我们一起用特立的方式向他问好。”

“嗨!”

“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动作,要求是一个同学做动作,其他同学跟着他一起做,然后再换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不能重复这个同学的动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先示范了拍手的动作,然后强调:“其他同学还可以用这个动作吗?”孩子们摇摇头,但是这个摇头的动作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还是会重复动作。于是让他们一个个换。

一轮下来,有人摆手,有人双手举过头顶抖手,有人双手举过头顶合十,有人做个微笑的动作。每个动作过后,我都要求孩子们模仿,他需要注意到其他同学的动作,才能做出来。每做完一个动作,我就问同学们:“这个动作还可以再做吗?”孩子们摇摇头,慢慢地理解了。

再来一轮,我先来,双脚交叉,双手打开。孩子们的动作也从手上的已经慢慢地转移到脚上了。出乎我的意料,浩然和青竹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够自己做出不同的动作来,而且动作新颖、美观,超出了我的预设和想象。特立在妈妈的指导下也能够做出不同的动作。只有弘理,每次轮到他的时候,动作总是和前面的动作有些相似,于是我们就让他再做一个,再做一个不一样的。

很快,到了下课的时间,可我却意犹未尽,如果再给我几个回合的时间,我想我可以发现更多,我可以看到浩然和青竹的想象力,我可以看到特立能够保持每个动作的时间长一点。我甚至觉得,再多几个回合,弘理的动作也会让我惊奇。

最后的总结,我不知道他们能听懂多少,能记住多少,能实践多少,但我知道,这一节课,我的收获挺多,孩子们的想象力需要发掘,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发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