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超四百亿、四百多家企业集聚,青岛高新区的康复医疗梦何以筑成?【未来医疗坐标城市】

导读: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如何扬长避短,把握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是摆在我国健康产业界一个重大而十分紧迫的课题。对此,动脉网从国内外优势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从产业定位、政策扶持、产业服务等方面总结发展经验,希望为我国园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探索相对较晚,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比全球首屈一指的波士顿地区晚了整整20年,但尽管如此,经过三十余载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如今也已实现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总产值达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

其次是生物医药占园区比重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68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共计387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其中有193家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占比高达50.13%。

最后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猛增。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止2020年底,我国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园640家,比2017年的450家增加了近200家,年平均涨幅高达15%。

每一个数字无一不在反映生物医药产业园当前的热度,但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顶层设计规划不清晰、企业集聚不明显、核心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产业园区支撑性明显不足,园区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动脉网以青岛高新区为例,通过对园区发展现状、布局逻辑、产业规划等维度进行深度剖析,提炼总结实战经验,找到产业发展的“最优解”,力争为我国园区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01

入驻企业超400家,

建成多个功能性载体平台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青岛高新区)是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将医疗医药产业作为重点育成产业之一,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医疗医药产业扶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体系等举措多方发力,形成了以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领域为支撑的医疗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医疗医药产业发展实现裂变增长。

截止目前,青岛高新区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类相关企业,主要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利洁时、国药集团,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齐都药业、迪沙药业、阜丰生物,瞪羚企业汉唐生物、瑞思德生物,上市企业瑞康医药、华仁药业、蔚蓝生物、海尔生物。

为给企业提供充足发展空间,青岛高新区通过推进“千万平米”产业载体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多个高质量产业载体,包括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蓝湾创业园、青岛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器、盘古创客空间、中科研发城、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高新国际企业港(联东U谷)及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等多个功能性载体平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国家火炬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总投资达140亿元,主要聚集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领域,目前已集聚生物医药类市场主体企业332家,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之一,位列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30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环境竞争力”第8位。

依托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12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园区现建设有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青岛中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体系。其中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总投资2.4亿元,面积7000平方米,包括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分析测试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等,可为包括园区企业在内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专业的技术和咨询服务。

除了园区,企业端也在发力。奥克生物自建的“干细胞与生物诊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同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也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下属唯一的干细胞研发基地,为高新区在再生医学及生物诊疗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高层次研究平台。

除此之外,为支撑创新型企业发展,青岛高新区积极构筑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孵化加速体系。目前,园区内已拥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6家,引进了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山东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设立的研究院,可持续性地推动产业创新,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02

  集聚多重资源优势,

为产业发展搭建温床

从国内外诸多成功案例中不难看出,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并非是“孤立无援”的,而是需要和区域自身条件相匹配,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于青岛高新区来说,它的底气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城市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背靠山东、毗邻日韩,具有明显的面向世界以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区位优势,从地理和历史积淀上看,国际化条件仅次于上海。

二是地理位置优越。青岛高新区位于胶州湾湾底,是大青岛都市区的交通枢纽,也是青岛市重点建设的北岸中心城区。从青岛高新区出发,15分钟车程可到达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以及新建成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高铁1小时到济南、3小时到达京沪两地,距离青岛港各港区约30分钟车程,形成了国内快速触达北上广深、国外紧密连接日韩的交通网络体系。

三是医药市场空间巨大。青岛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群众医疗、保健意识强,人均年消费医药品多达400元,远超全国人均100元的消费水平。除此之外,青岛老龄化现象严重,仅次于上海,未来对医药的需求较大。

四是政府主动发力。为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青政办发〔2020〕6 号),其扶持力度之大,居全国前列,省内首位,具体表现在资金扶持、企业孵化、审批程序、人才建设等关键性业务板块。

五是产业基础雄厚。核心区自2008年建设以来,累计引进腾讯、华为等项目2000余个,总投资达4000多亿元,获批国家级产业基地6个,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长为园区“招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了华为青岛基地、腾讯双创小镇、百度智创基地、瑞典ABB、德国库卡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龙头项目,为推动医疗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六是高精尖人才聚集度高。青岛高新区作为青岛“人才特区”,已累计引进院士3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次5000余人,建有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青岛特色人才港两大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除此之外,青岛院校林立,才智云集,驻有康复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中医药大学等50多所高校,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技术创新工程“双试点”城市。

七是园区服务体系完善。为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青岛高新区搭建了多个载体平台,主要包括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青岛中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分析测试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以及干细胞与生物诊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体系,可为包括园区企业在内的各类生物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专业的技术和咨询服务。

完善的配套服务一直是支撑产业园区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青岛高新区来说,它目前在政策、区位、人才、产业、市场、资金等多个维度建立了关键性优势,覆盖到了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以康复大学为基点,

聚力打造国内康复医疗新高地

与绝大多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样,青岛高新区当前也有着自己的“困惑”。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于研发、临床、项目建设等阶段,龙头效益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尚未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条,细分领域特色竞争力不足。

虽然前进道路布满荆棘,但青岛高新区对于未来仍充满了信心,将通过努力建设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和基地,加速促进“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医养健康产业不断地向高质量、高增长、高标准迈进,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

为成功兑现其目标,青岛高新区将主要围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3个细分产业领域和产业图谱进行重点打造。首先是创新药,将重点关注化学药、生物药、 动物药三大类;其次是高端医疗器械,将充分聚焦于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家用医疗器械、影响诊断设备、治疗设备五个细分板块。

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康复医疗领域,这也是青岛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青岛市正在打造长江以北地区一流医疗卫生中心城市和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初步聚集了日韩医养健康合作平台等一批医养平台,正在新引进和建设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等一系列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全球第一所以康复为特色的大学—康复大学落户青岛,为青岛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康复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康复大学由山东省主办,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在青岛高新区共同建设,是全国首所国字号专业康复类大学,计划于2021年竣工,初期招生5000人。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解决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成为解决残疾人康复问题的重要举措,推动康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全民健康的专业康复需求,促进青岛市康复、医疗等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

除了人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也将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青岛制造业根基深厚,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目前,青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新兴产业加速突围,软件业异军突起,集聚了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00余家,在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微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已构成多个产业集群,为高新区发展康复医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关联产业支撑。

未来规划已逐步清晰,但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持续性地为其发展输入动力,基于此,青岛高新区已经开始行动。6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青岛健康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中铁世界博览城新闻中心成功举办,现场共22个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171.65亿元。签约项目中,有21个产业投资项目、1个技术合作项目,涉及高端医疗、智慧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旅游等多个领域。

04

写在最后

近年来,随着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布局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国家层面,不断地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优、开放度高的区域,扶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其次是地方层面,各地政府通过整合区域资源,逐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但机遇和困难总是并行的。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来说,目前还面临诸多不可调和的难题,正极大地阻碍产业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顶层缺乏统筹规划、创新要素与产业脱节、企业竞争力有限、配套服务机制不系统等四个方面。为解决其难题,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动脉网以青岛高新区的发展路径为参考,提炼了以下四点意见建议。

第一点是结合现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级产业来说,他们在政策上和资源上都与国内一线城市相差甚远,因此从产业的细分领域切入,或许更有利于形成发展优势。

第二点是从产业各细分板块切入,完成全产业链的搭建。充分挖掘核心产业链的细分板块,不断探寻上下游发展的契机,将服务范围覆盖到产业的方方面面,并以此构建全产业链条,加注产业的“护城河”,奠定产业的整体性优势。

第三点是既专注龙头企业引进,又注重创新型企业孵化。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命力,因此,提升企业质量就等同于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对于产业集群来说,一方面是要竭尽全力吸引头部企业入驻,这不仅可以提升园区影响力,也能为产业发展带来诸多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不断对创新型企业进行孵化,这是提供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最后一点是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完善的配套服务绝对至关重要,这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这并非拥有“标准答案”,而是需要结合产业集群实际痛点进行“量身打造”,真正为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从而推动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疫情的推动下,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空间被进一步打开,为强抓发展机遇,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广泛布局,但这并不是一件一朝一日或凭一时的意气就能一蹴而就的事情,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根本属性一样,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付诸努力并且等待时间的沉淀。

因此,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力争早日找到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参考资料:

1.青岛高新区战略招商研究

2.青岛高新区创新药产业发展专题规划

3.青岛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专题规划

4.青岛高新区康复医疗产业发展专题规划

★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