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屡用屡效的崩漏小验方,也用了30多年
处方:当归、地黄、白芍、乌梅、生地榆、藕节。
这是我自己在临床上试验出来的一个方剂,由四物汤去川芎,加藕节、乌梅、地榆组成,治经频,月经过多,崩漏或漏下淋漓不止,产后恶露久久不断。腹痛有瘀可合用失笑散(蒲黄、五灵脂),脉弱体虚可加党参或人参,有条件的地区,药中更可加鲜藕1~3两(30~100g),平稳有效,屡用于临床,堪称良方。方中各药可用常量或稍加重,但白芍须重用至60g左右,才有理想的效果。地黄用生地还是熟地,则视病情需要而定。
本方看似平常,但我用此方已有30多年,有时竟能一剂即愈。治好的患者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后来也都不记。
这里有一点需稍加探讨。关于方中用当归,前人意见颇不一致。曾见有言曰:(崩漏治疗中)温阳不宜桂附——易助火热,养血不赖归芎——辛温易动血。张山雷也持此说:“按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遄行,未尝非活血益血之良药。唯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动,实为大禁。然俗子何知,心目中只有当归补血,归其所归之空泛话头,深印脑海,信手涂鸦,无往不误……此中奥秘,大有意味,附识数行,以告来哲。正不独吐衄咯血者之畏其辛升,而必不可以妄试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八节血崩)
但我在临床中尚没有发现如上之副作用。我治此证,白芍用量一般都偏大(白芍多用至当归的3倍以上),更有地榆、乌梅之酸敛,因而监制了当归的辛温窜动之性,所以处方中的用药往往与单味药性不能等同而论。
用大剂量白芍止血,这是根据岳美中经验引《芷园医话》说。白芍重用至一两以上,止血效果往往神妙而不可言。至于方意,我不讲大家一看也自明,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唯有止血药为什么单选此三种,用我以前写的两篇短文来做回答。
一、乌梅浓流膏
处方:乌梅3斤,加水为乌梅体积的3倍,用文火熬取两次煎出液,合并,去渣,煎至极浓,瓶贮备用(本品含酸量高,久贮不坏)。
用法:每次5ml,开水冲服,也可加糖少许以调味。
主治:久漏不止。
按:本方是我录于《中医杂志》,忘其年月与作者姓名(大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杂志)。原作者谓:暴崩易治,久漏难疗。其实得乌梅浓流膏后,久漏也非难疗之疾。乌梅浓流膏治漏疗效确切,功胜麦角,但必须在无瘀的情况下才能收功,并有“治漏下无瘀者,效如桴鼓”之语。
单用乌梅治血崩和漏下,今人已不常用,但在古方书中却有很多记载。《妇人良方》用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本草纲目》附方治血崩不止,用乌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普济方》以乌梅肥大者半斤,用酸醋浸一宿,取出去核,研为膏,加百草霜,罗过(意同“筛过”“过罗”),共乌梅膏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淡醋汤送下,日进二服。此外,复方中应用者就更多,不一一列举了。《本草纲目》说:“(乌梅)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我受此方启发,每于止崩漏方中与藕节、地榆等同用,屡收良效。唯古人用此多是烧煅后,大概是遵循“血见黑则止”的理论,我却都是生用。
二、地榆苦酒煎
处方:地榆一两,醋水各半煎,露一宿。
用法:次早温服立止。
主治:崩漏不止。
按:苦酒即醋也。此方见《医宗金鉴》崩漏门,用治暴崩,防其滑脱,蒲辅周倡用此方。地榆治诸血证与妇科病,古方书多有论述。《神农本草经》曰:“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别录》:“止脓血……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止内漏不止,血不足。”可见本品不但能止血,而且能治“七伤”“绝伤”“血不足”,是更为补药了(产后内塞一句不好解释)。逮至宋代,《日华子本草》更明确了它的止血作用,说:“排脓,止吐血,鼻洪(原书用字,洪通红,即鼻出血),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圣惠方》用此治男女吐血,妇人漏下,用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其实也就是本方了。
地榆之功,上能止吐衄之血,下能固泄利崩中。磨粉外敷,专治烫伤火灼,金疮出血。单味煎汤更能治面部红肿痒痛的斑块恶疾,止痛敛疮,其效至确,价廉易得,路边山坡,遍野皆生,诚为自然界赐人之良药。吾见近时医者并不常用,偶尔一用,也止于便血一证而已,可惜!
又,方书论地榆之性味,多曰苦寒,谓其具清火凉血之功。传统用法,也多炒炭,意在去其寒凉而增其止血之力。我用地榆惯用生者,常与藕节、乌梅等同用,加入对证方中,即使血虚脉弱之人,病愈而未见寒凉之弊。窃以为中医有很多是纯理论上的东西,用这种理论去分析药物和病症,与临床实际并不一定全符合。如药物归经中,有的药物依其功能归入肺经,于是把本不是白色的药物也说成是白色,依其功能归入脾经者,把本不是甘味的也说成是甘味的。这种例子在中医书籍中并不鲜见。
古方书中说:地榆上半截止血,下半截与稍行血,此正如当归之身首尾分用,似无什么实际的意义。今人已不分用,我也一直是这么混用的,并不见有害。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本草经疏》也反复论析,认为地榆所主诸证,必有痛而后加,或是本于《本经》“止痛”一语,抑或是经验之谈。不过,以我的临床经验来说,诸皮肤疾患中,痛痒而色红者加地榆,是不会错的。
三、藕节
藕节止血平稳有效,人人皆知,如果大家能熟知王孟英的用药,也就能知我喜用藕节并倡加鲜藕的意思了,于此不再赘言。
本方适应证毕竟属于漏下无瘀,如辨证不准确,往往虽然好了,但患者却出现或遗留下腹痛。此种情况我于临床上也遇到过两三次,解决的办法是用“琥珀散”加减,继服数剂即愈。原则上说,如果你辨证是属于瘀血引起的崩漏,则不能用此方,需用琥珀散加三棱、莪术,甚或再加水蛭之类(这里只是举例,医案见下),大胆用活血化瘀,方能止血。否则是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的。
附:琥珀散(《普济本事方》)
三棱、莪术、赤芍、刘寄奴、丹皮、熟地、官桂、当归、延胡索、乌药各30g。上药共为粗渣,每用20g左右,水煎,每日2~3次,温服。也可用常规量作汤剂服。
按:据许叔微讲,本方乃其家传秘方,原方后注其主治说:妇人月经壅滞,每发脐腹痛不可忍,及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迷闷不省,气绝欲死者。若寻常血气痛,只一服便快。又说:也可去乌药、延胡索,加菊花、蒲黄。
蒲辅周说:“若经行下腹胀,而疼痛不显著,血块较小者,用琥珀散酌情加减。”观其所论,琥珀散所治似以胀为主,疼痛不重。名医之论,余不敢非。不过以我多年应用此方的经验来说,当以疼痛为主。余屡用于经期疼痛较重者,每收良效,且原方后注也说:“每发脐腹痛不可忍”,可以说明疼痛之程度。本方破瘀之力较强,对于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癥积、产后恶露不尽等皆有良效,也可合用失笑散。经血有块者,加香附、川芎。方中刘寄奴若缺,可酌情用丹参或茜草。延胡索为活血止痛良药,向有血中气药之称,以不去为好。用此方以治崩漏,我喜欢加真血竭1~2g,研细冲服。
曾见有人论述说:别方琥珀散有琥珀,而此方名为琥珀散,却没有琥珀。并谓此方若加琥珀,其效更佳。琥珀活血化瘀,镇静安神而利尿,对痛经同时有失眠等证者,允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