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谈菌业知识的学习

一个食用菌产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但学习途径很多,我对它们有不同比喻,这里乱弹一下,博一个乐之外,也希望对读者有点启发。

所有的菌业知识都好比营养,你在什么时候进食最好,相当于什么水平的营养,都是值得注意的。营养搭配合理做好了才会有好身体。你的菌业知识结构和实用性如何,也与菌业知识学习的来源和途径有关。

一、科班的基础理论教育

涉及了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这些好比哺乳,这是一个菌业人才成长的基础,虽然非科班的人可以自学成才,但在知识的系统化方面还是会有些欠缺的,在互通上不容易做好。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相当严重,这是一个不可乐观的现象,网上的群聊,里面透露了大批的农民式研究很有点无厘头。无厘头多了,瞎猫碰死老鼠的也就有了一定数量,但绝不是某些人以为的农民能够成为研究主流,尤其是技术走向完美,黑夜里摸牛的办法是低效而且高成本的。

小时候营养缺乏的孩子,大了总有些不足。但比较令人伤心的现实是一帮营养欠缺发育不良的人说吃奶不好,要吃主食,我感觉这种朋友基本上消化不良,其言论表现知识水准面黄肌瘦。

二、实践认知

这个相当于成年人的主食,是每天不能离的,而且还要换着菜肴吃,这是一个长期必须的过程。实践认知之所以叫实践认知,就是不光要做,还要观察思考,做的怎么样?能不能更好?有没有其他做法?这些思考观察累计相当于营养的消化。不消化吃了也没用,这是许多从业多年都没有大出息的人最常见的问题。产业人才的最终工作,是人为控制曾经菌品的生长。生物的生长模板是基因,但表现受制于环境,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工业产品的机械模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无法直观理解。这是菌业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关键点。

主食不能偏颇,没有谁能够说那种食物更重要,所以也不存在工作哪个环节更重要的问题,凡是动辄打着关键技术旗号的说法,基本上就是忽悠,因为那并不是挑食,而是没东西吃。

三、媒体知识

媒体上面知识总量不大,但信息量大,重复性很强,针对性很差,所以媒体知识只能说是零嘴。不过中国不光是食品有安全问题,媒体知识也有安全问题。现在许多媒体刊发文章都带有软广性质或者凑数为晋升提供证据,所以,靠谱度不高。媒体知识只好做些参考,在中国食用菌行业,媒体是顶不了事的,脱离实际,主编们思想本身就不开放。实际上可能还有编辑水平问题,这个就不方便说了。

要是有谁拿零食充饥,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媒体们如果能够老老实实的提供信息,好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要提供知识,很多内容有知无识,是当今媒体的通病,甚至某些号称专业的,也不例外。

四、培训班

培训班好比是客饭和加餐,有些客饭很丰盛,对刚好欠缺某些营养的人是有益的,不过这样的客饭不多。大多数培训班是相当于给你夹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是个胖子人家也给你红烧肉,热情是培训班唯一的长处,人走茶凉是培训班的去处。现在培训班快成为流行病了,而培训后反馈情况基本上不满意,而高度不满甚至感觉受骗上当的倒是很多,总之食用菌行业的培训基本上三高,高期望值高收费加高失望度。

指望靠做客加餐吃饱的,往往最后饿的头晕眼花,培训班后要买后悔药的,比比皆是。刚好饿了又遇到请客,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五、交流学习

交流其实更多应该是交换,交换自然是互补。互补肯定是好东西,难题是你还要能够付出,否则没有人跟你交换。在群里胡说八道和相互问候,是不能叫交流学习的,那是交叉感染。公开撤传播的菌业知识,基本上要么就是众所周知的,要么就是胡言乱语的,要么就是造谣传谣。比如在群里推荐文章,大部分是推荐扯淡的,希望降低别人的竞争力,真正的好东西巴不得藏起来不让你看。我有些文章被人打印了,可那愿意花钱打印的人连朋友圈都不去转发。

交流真的好,换换口味不得了,问题是人家愿意不愿意和你交流。

六、会议知识

会议本身是不以知识传播为目的的,但会议却是知识来源最好的所在。一般来说参会都希望吸引人家的注意,所以炫耀性的曝光一些知识是很常见的,还有很多产品的广告宣传也带有知识内涵,只怕你不刨根问底。另外,会议遇到高人的机会也多,怎么套近乎就看你自己了。

所以会议知识相当于百货商场里的你要找的食物,他一定在那里,可你不一定找得到。

总结

大家都像需要食物一样对菌业知识如饥似渴,但你不会吃,或者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瞎吃,那恐怕会生病。

看了不乐的,就是吃错东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