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污染环境?农民割麦得花钱喷淋降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连生存都没有,就更不用罔谈发展了。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农民,因为收粮而受到掣肘,那么这个制度就有问题了。
中国的地域面积大,南北饮食也有不同,相对来说,南方以米食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种的是水稻,北方以小麦为主。收割的季节也有所差别。如今正是小麦的收割季节。
你见到过一面是小麦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割麦子,一边是农民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制的喷淋设备,跟着收割机洒水除尘吗?这不是故事,这是当下河北某地收割麦子的场景。
6月8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闫里乡的麦地里就发生这样的事:一边是小麦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地割着麦子,一边是农民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制的喷淋设备,跟着收割机洒水,抑制扬起的秸秆粉尘。
这大概是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麦收割方式,他们怎么这么做呢?原来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嘱咐,收割机扬起的秸秆粉尘会导致空气污染,需要采取措施才能收割。但是麦子熟了是不等人的,农民没办法只能这样做。
那没人看到不就可以了,只是环保检查的哪有那么容易躲过。如果是工业污染的话,环保的不会时时盯着,但是就媒体那么地头三小时,竟然有两拨人员来检查环保,这是知道农忙时间,小麦必须收割的。
这两拨人,有农业农村局的,他们表示,当地环保压力大,割麦子得使用安装有防尘设施的小麦收割机。还有一拨是乡里工作人员,他们表示要上装有除尘的收割机,麦子让熟透来,这样粉尘小。
归结到底就是收割小麦会产生污染呗,那么农民就得为这个买单了。要么用农业农村局调用来的收割机,应该价格更高;要么再等麦子熟透,再用规定的收割机,总之,都是要多花钱的。
当地农民实在等不得,麦子熟了是不等人的。只能用自制的喷淋降尘设备,雇人洒水。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成本,近些年来,小麦和稻谷的价格算是比较稳定,涨不起,跌不下,但是农资材料和化肥却节节高升。
粮食卖不到高价,关系国家民生,想卖都不敢,也卖不到高价。但是其它的相应设备及材料涨价了,如果连收割都要涨价,农民种地的成本就更高了。这也是为什么种地不挣钱,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地荒掉的原因。
试问,谁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谁能离开粮食而存在?但是,粮食的价格是由农民来决定吗?诚如房价上涨,那就是市场作用,叫供求关系,那就不算是民生问题了;然而粮食呢,价格有波动,那就是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民生问题。
所以,我们看不到农民在商业化浪潮中的风起云涌,他们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赚取微薄的收入,然后再外出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他们完全扔掉土地,那么他们将更加困顿。
环境对人的生存影响很大,治理环境是应该的。但是以收割麦子,秸秆会扬起粉尘,造成污染,对收割麦子设置障碍,显然是对“环保政策”反应过头了。难道因为“污染”,就让粮食烂在地里吗?
收割小麦产生的粉尘究竟会对大气产生多大的影响?其危害性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在没有权威调查作为支撑的前提下,人为对收割麦子设置障碍都是武断的,都是懒人思想和管理的一刀切。
机械收割小麦的确会产生粉尘,会造成一点环境污染。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污染,吃喝拉撒,只要在活动,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是生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只是,想一下,在没有进入现代收割机的时代,人工收割小麦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粉尘,造成污染,但那个时候的环境有现在糟糕吗?当下环境的糟糕,更多是工业造成的污染,而不是农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小的细节都需要注意。如果能从技术层面解决“收割麦子的污染”,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前提是不能额外地增加农民的负担。
环境保护不是要抓大放下,而是要抓住重点,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放在没有多少影响的事情上,而对真正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重视环保是对的,环保部门主动作为值得称道。但是,环保不要不作为,更不要乱作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