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 02》:你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

其实,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但是人最容易去了解的,也是自己。

这并不是玩虚无主义,也不是玩相对主义。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早期和父母的关系如果存在问题,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生理结构,在潜意识中留下冲突的记忆。为了减少内在冲突带来的焦虑,他可能发展出各种形式的防御机制来扭曲或者否认现实,包括对自己情绪体验的疏离、压抑、投射或者其他不恰当处理。这些不健康的防御机制,会导致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情绪难以实时自然地表露。

沟通的关键在于彼此双方的情感交流,因此,若是一方有意无意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沟通就很难达到效果。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小时候父母总吵架,自己被夹在中间,因此对冲突和紧张关系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成年后和自己的伴侣之间出现矛盾时,情感起伏强烈,愤怒和恐惧情绪甚至与实际的矛盾不成比例,如果直白表达将会伤害伴侣,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因此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再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很强势,母亲长期受到压制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教育男孩,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男孩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情绪表达的教育培养,于是成年后缺乏相关能力技巧。情绪描述词汇仅限于“不高兴”等模糊语言,在出现冲突的情况下本能的回应是沉默或逃避等。

很多时候,压抑自己的情绪是无意的,也就是说,你并非有意要压抑,但行为上却这么做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也就是,明明很想和对方沟通,出发点也是好的,可结果却是自己炸毛了。

再者,大多数情况下,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最好的评价就是“懂事、乖巧、听话”,这不仅压抑了我们的情感,还会给我们内心种下一颗种子,即“表达情绪是不好的,尤其是那些负面情绪”

“懂事”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毫不夸张地说,“懂事”的期待,是一种被许多父母误用和滥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造成了不良影响。

请问,怎样才算懂事呢?对别人的话都要听从吗?听从到什么程度?哪些话可以听,哪些话听了就当放屁,我们小时候心里有数吗?

很多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主观上的不愿意,还有一个就是客观上的不会。

其次,情侣、夫妻之间很难直白地表达情绪,通常是因为双方关系质量不高,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境界。很多人对情感关系缺少维护、建设和滋养的意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和肢体亲密上,没有把了解彼此情感模式、内心状态和成长经历等问题作为增进双方关系的必经之路。

我在之前解读有关亲密关系的其他书籍时,也曾提到过这点,当负面情绪在你心头涌现出来的时候,不要压抑,也不要逃避,而是去面对,去接受。你可以告诉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此时此刻,我感到很难过,或者是很孤独。很多人觉得这是在示弱,而且这几年的心灵鸡汤与成功学一直在教我们如何成为更强大的自己,一直在强调“强”的一面,可是好好想想,表达情感与“强弱”有什么关系。

我突然想到我初中时期,那些非主流的文字,我很多同学的QQ签名都写过类似的文字,包括我自己也一样。现在想想,在我们那个内心情感发生巨变的时期,父母很少会理解并安抚我们复杂多变,甚至多愁善感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网上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找到了一个出口,这或许是当年非主流那么流行的一个原因。

情感的表达,如果有成熟的人在一旁“指导”,那么我们在长大之后,在表露自己情感的时候会更直接,给人的感觉也会更舒坦,若我们的情感在一种无人指引的情况下独自发酵与生长,那么我们长大之后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会更别扭。

在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去说教、去讲道理、做思想工作,而很少去感受对方的心情。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这么做呢,经常在否定别人的情感,就算我们当面不说,背后也会跟朋友吐槽:“就这?至于吗?”

要记住,我们无法评判别人的情感,就算别人因为一件小事而伤心,我们也没必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会显得我们很没品。

要健康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就是要观察、审视自己的内心,描述与表达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最后说说原生家庭,的确,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很大,这几年也一直被人们提起,提多了,可能反而显得矫情。但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不会因为这样而消失不见,可又但是,我们是人,我们在成年之后,有能力去降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影响。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探索与学习。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段关系,只不过这段关系比较特殊。而且,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段关系,往往会影响到我们今后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原生家庭之所以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需要依赖那些不良的模式和习惯。

既然是关系,肯定会有开始、相处,也会有结束。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成年人相对来说还不少,多数人在长大后也会意识到早年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是有不可取之处,因此陷入了一段恶性循环。可能,子女在等着父母道歉,可父母觉得这没什么不对。

首先,真的需要父母向自己道歉吗?难道说一句“对不起,当年是我们不对”就可以改变你现在的生活了?如果真的可以,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会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天天说声“对不起”。

那难道说,这事就这么算了?

没错啊,很多时候,只能是这么算了啊。你要自己放下这段过往的恩怨,你要明白,决定你生活幸福的,是你自己。就算童年有多么的不堪,长大之后,你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能决定你自己。所以,非要父母道歉的朋友,犯了形式主义上的错。

其次,我也遇到过一个朋友,她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属于家暴的那种,也因此经常住院。她在我跟说的时候,将自己的父亲描述成了一个“畜生”。我相信她的感受是真实的,最可怕的是,身边的长辈还在劝她和父亲和解,诸如“她是你父亲啊,你原谅他吧”这样的话。

就像很多婚姻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旁边有人在劝:“算了吧,将就过下去吧,毕竟你们有了孩子。”

我能够理解这么劝的人,多半是年龄比较大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可能比较保守,我这里也不做评价了。

最后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离开家,和你的父亲不要再见面了,你讨厌你的父亲,那就正视你的情感。

我们可能会有一种误会,以为关系就是要朝着好的一面去发展,如果关系不好,就去改善它。可是,别忘了,我们也有终结关系的权利啊。日子过不下去了,分手啊,离婚啊。当所有的办法都试过,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就结束吧。

可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这是一段血缘关系,是一辈子也无法斩断的。的确,在物理层面上是如此,但我们可以在心里层面上斩断。与父母保持必要的联系,除此之外,就各过各的,逢年过节道个平安之类。

可能,我这样的想法在老一辈人眼里是大逆不道,是不孝。

我首先得是我自己,我才能孝敬父母,如果父母的存在一直在阻止我成为我自己,实际上,我也是没有孝敬的能力的。

如果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无法和解,其实也不一定非得要和解,心理上的结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生家庭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学不会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太能理解你的情感,可能你就会变得沉默,压抑,甚至话都不想说了,亦或是,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被拒绝、被否认。这往往会伴随到我们与恋人的相处。

其实,很简单,要记住,“表达我的情感”是我的事,如果我真的想用心维护这段关系,这也是必要的,至于你知道我的情感后会作何反应,是否认还是拒绝,我都不用担心,因为,这是你的事,仅此而已。(当然,不能胡搅蛮缠啦)(表达情绪,直接说我的感受就好,多用“我”这样的句子,少用“你怎么怎么”,可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重建亲密关系 05》:有效沟通,应对亲密关系之间的冲突

好,我们下期继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