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解方用药篇(1)
上篇
人之经络,不外一表二里。察一表,则为太阳,察二里,则为阳明和太阴,起于诸条经络,以此而傍身。知人之经络,不明一表二里,知为暗,用其药,必不见效,究其原,经络属性不明。知人之经络,非熟读经书而明;明与经络,归于阴阳五行之理,则经络通达。人之经络,分成阴阳,合于天地,固阳外而阴内,成于气血,则气归于阳,血归于阴,气血以运经络。天地九数为大,而一二,阴阳之用,三为其中,为人和,固一三数成化,阳三,阴三,列六经脉动,表里互为,上下手足相同,故彼此化为十二经络,成人之经络之实体。明于经络,辩于脏腑,则医道基础可成,暗于经络,晦于脏腑,气血不明,医理必然不同,阴阳五行生化必然有碍,此乃后世学医者,之所以歧途根本,庸医遍地之源远。
病者之因,不外有三,一者天之六气,感于皮毛肌肤,袭入经络,感于脏腑;二者,头目,四肢血痹不行,生却异端;三者,外事所为,或房事,或锐器,或意外;此三者病源之本原,察病知其本,则明于病,明于病,则医理运行无碍,阴阳五行之下,则明,必然治未病之病,不治已病之病,诚为本原所在。
医理既明,用药则行阴阳五行配伍。药物之力,全凭阴阳五行配伍,药物七情相合,为药物搭配之根本,而加以效能力精,则用阴阳五行机理,以和气血,安于五脏。是以调和水土,为人之大统,理顺金木,为运化之途。然而后世,因下智之人解读,开歧路先河,后学者,五博览群书之识,囿于以室之学,经学,理学之祸端,封闭思想,不察阴阳五行枢机,固有南北朝后,乱解者众,至于北宋后因太极文化形成,固步自封以大成,易学沦丧,徒为《周易》之表。阴阳五行用太易之本,以冲气而就生生之气;太极用太阳之表,死死之气,用则死,死后亡,是以更迭之象,悖于天地,固无生化之能,阴阳五行之用,则沦丧;中国之哀,哀在太极之用,医学用太极则不传医学之道,只明医术之技,固太极文化下之医药,行方剂之能事,尽药物之讲究,不辨药物自然之属性,徒论男女,黑白,上下,前后,以通阴阳五行,令人发笑。药物者,或植物,或动物,或矿物,天就如此,自有阴阳所属,非假人力而有之。药物之间,基本配伍既有,则行阴阳五行运化机理,恰如仲景之四逆汤,天有四维,而天地安然,适生万物;于人则定于四维,固有四逆汤。人病,则四维不固,治病则先定人之四维,固有四逆汤应用,明于此,合于阴阳五行大道,则治未病之病,成也;暗于此,无知之辈丛生,玄学之诊脉,妄自徒论,不知阴阳经络之六气地成,谋人钱财,人多因医而亡。仲景功绩,成中国医学之医药互证体系,上为医理,下为医药,传世方剂,皆有暗合于阴阳五行,此乃仲景为圣之根本。学者悟于此,通矣。后世伪学者,不明阴阳五行,乱解仲景方剂,或有篡改,或有增补,而明于阴阳五行者,洞察无二,用药之策略,不越阴阳五行之法理,皆合仲景之用药法则。体悟仲景传世方剂,药物匹配之暗合,明医家不远矣。
君臣佐使,用药之制衡法则,天圆地方,导之规之矩之,药力之“精”与“力”,在于药物间的五行生化。君者,授其令,臣者,应其令,佐者,受其令,使者,佑其中。用药者,如用兵,归于阴阳五行也,一通则百通之正理。君者,或一君,或一君一后也,君多则国必乱,用药者,国乱则药力不达,病难除也。臣者,或一二,或三四,令之通达,臣不可多,或辛而散,或寒而下,臣之促力,善全之法度,臣多则令不 行,徒用药之多,不见其效也。佐者,以应之于臣,或一二,或三四,策应臣力之速达,弥补君臣之短处,力之精于此也。使者,用药如用兵,则使者佑其中军,戊己之土,五行枢纽,中州之府,故使者护左,以左升,佑右,以右降,中州既运,阳魂阴魄气成,则天地冲气之既足,水不润,火不炎,木不曲,金不革。五行相环,气血安然矣。
君火丙丁之下行,戍土有湿,遇湿成火形,刑辛金而为革,金违从则逆上克于乙木,塞上焦之由,暗于中焦,庚金之病起;木直风和,经络通达而气血煦然,金克木而变曲,曲以生郁,风生之原。木郁成甲木相火,热病之由来。木曲反制于巳土,土湿不得达,太阴运行失常之常数。金违从则逆上,留湿而成热,亡气路入水之关口,加以太阴湿之常,阻壬水之气行,故壬水困于四壁,终成为蠹。壬水不行,巳土湿就,乙木曲郁,丙丁火生也。丙丁火下行,戍土因湿成热,甲木相火接引,戍土之湿,癸水不接,故下焦寒之源也。寒水不化,壬水不行,水火不交接,病之源,邪之生也。
下篇
太阳经
1-- {大青龙汤 }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个 石膏如鸡子大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炙甘草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证候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或干咳,或渴,或利,或噎,少腹满,或喘者,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3------{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自解语---- 伤寒者,受于天之六气,感于卫,卫收而不降。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卫收则卫气不畅,右降之逆转,故君相之火不降,内热之缘由。麻黄散卫解表,桂枝行热化郁,君令之达,杏仁,石膏,秉臣佐之力,甘草,大枣,生姜,佑其中也。大小青龙之固法。大青龙,用之本,病候以应。小青龙,病候之不同者,卫气已伤。咳喘由来,腹满而逆行火炎。芍药固其木,细辛安其气,干姜养其卫,五味收其气,半夏佑其中。
4---{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5------{桂枝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7------{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9------{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自解语------人之经络运行,气血营卫是也。外病由来,必求于太阳之表。太阳经,麻黄散其表,桂枝行其经,一定之法也。表之卫气既散,寒气不存,则经行畅通。营之不郁则无邪热内发之忧。和于太阳,中州之运化,不忘中军之令源,病则无忧也。外因传病之路,一者皮毛,二者肌肤,三者经络,四者六腑,五者五脏。仲景善用桂枝,麻黄于太阳之妙法,散其皮毛,宣其卫气,行其经络,外病可御也。
阳明经
1-----{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泽泻汤}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自解语----人之病,外因莫过于天之六气,内因无怪乎里湿。天之六气,外感皮毛,次而肌肤,再者经络,复之六腑,后至五脏。湿者,卫气不收,敛之膀胱。何也,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卫气不行,聚于膀胱,桂枝,麻黄之定法。小便不利,腹怀胀满,湿者即成,常传经于阳明,故有泽泻安膀胱之湿,茯苓却阳明之湿。太阳,阳明之湿为右逆之原,土湿背于阳明之躁金司令,土运不行,庚金失令,君相之火难降,火炎其上之基础。五脏六腑,运化之路,三焦互通,中焦如沤,土运不行,湮没于湿。故阳明之湿,中焦之湿,用于茯苓,白术;太阳之湿,下焦之寒,用于泽泻,猪苓;仲景先师传五苓之法,妙用无限也。
3----{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4------{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
3-----{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5-------{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 厚朴四两 枳实 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6------{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7------{厚朴大黄汤}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8----{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9-----{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猪膏发煎主之。
自解语----人之经络,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与太阴居其内,本也。阳明,热盛之原,君相之火,降于金土,不化则热。阳明燥金司令,不出其二。三焦之会,上焦如雾,由燥金所成;中焦如沤,五谷善磨而下,戊土运化;下焦如渎,丙火而化水。故阳明之躁,不可过,过者而热,热而生火。阳明之躁,庚金司令,戊土从子化,则不成以湿,湿则为积,积者复而为热,阳明热之盛之本原也。大黄,善下而消满,中满证候之定数,阳明热盛之急方。厚朴,枳实,降逆而消满,破壅散滞之良方。半夏, 生姜,消上焦之气逆,降浊行散之常法也。,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2-----{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13-----{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14------{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自解语------阳明之逆,辨证候而分治,热者去热而不过,湿者化湿而不偏。里因有湿,湿重难下而生逆,外因卫气不达。太阳主一身之表,受外感卫气而收敛不降,卫气之束缚,土运不行,故有麻黄之功效,散卫气之收敛,外无卫气之困扰,内乏湿积之郁动,则燥金运化无碍,中州枢纽生之。卫气之本,在于戍土之躁,故有干姜之能。戍土接巳土之湿,如沤则分化,躁运则善磨,五谷可纳,清者上而如雾,行上焦之脉络;浊者下而如渎,成二便次第而出。葛根,白术,养戍土之阴,通巳土之清,待辛金从化之力。
少阳经
1------{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枳实四枚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3-------{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自解语-----少阳处于半阴半阳之间,接君火之降,顺胸膈三焦而成相火。甲乙之间接,阴阳之界河。木直荣而上行,阴化成阳,曲郁而热行,阳魂不降。人之阴阳,左升右降,水火通,阴阳接,则气血安然。半阴半阳之少阳,因病阴不生而郁,阳不降而逆,体热之本原,柴胡,黄芩之命也。理乙木之郁,导甲木之逆,降于戊土,芍药,半夏之佐命也。戊土降,己土升,中州运化,人参,甘草之使然也。
5-----{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
6-----{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自解语--------经络之运行机理,莫过于胆之疏泄,故少阳之经系内病之由。甲木,行五行运化之首要,理也。甲木下,乙木上,木之荣华可期,煦然风和,人之经络安然之本。水运火济,气血营卫,身安体健。近世以来,虽有心脏病之说,皆为西医所论,非中国医学畅言,言心脏病者,不外巳戊土不行,君相郁结,壬癸寒生也。心为君火,化为丙丁,丙丁阳火,抱阴魄而右降,少阳相火秉君火之令,降于戊土,再降膀胱,化为壬水,阴阳通,水火接。
人子于未发育之时,病由在金土,发育后而水火接,五行备矣。壬水化为癸水,行左升之能。戊土不降者,违燥金司令之权,则病生。戊土不降,巳土定不生。戊土,阳明,胃也。巳土,太阴,脾也。阳明燥金司令之权,在于降,不降则逆,或滞,或胀,或呕,或热,甚者热而成火,故有半夏,大黄,救逆常数。
相火郁结者,因戊土逆热成火。甲木,相火疏泄,其职不可代。内病,疏泄有异,正气由此生,阳气之所发。病则火过为炎,柴胡,黄芩,黄连,清下其过,一定法也。扶人之正气,祛外邪之疫病,莫过于黄芩理相火之正。
癸水寒生者,太阳寒湿司令。寒去则用火,君相之火,降其火,化太阳湿寒之源。戊土因湿而不降,断君相之火,则膀胱寒生,寒生而病现,有蜀椒,干姜,以辛热之性,化寒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