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娴,汉族,四二年出生洛阳。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洛阳女子书画院院长、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李艾娴女士出身书香门第,是民国时期洛阳城“无匾不李”的著名书法大家李振九先生之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酷爱书画艺术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早年画水粉,其作品曾参加全国电影宣传画展。近三十多年来,专攻写意牡丹,兼画墨竹,并研习书法。其功力深厚,笔力沉雄。再现了画家的清骨和雅气而独具个性。
(作者张华和李艾娴老师)
天香满地不染尘
八百年前,一定是上帝粗心,将美丽之神遗落在了万丈红尘,八百年后,在嵩山洛水之间,便生出了这般高贵的你,灵性的你,清丽脱俗的你。挥毫泼墨,摇笔散花,你让河洛大地风生水起。
一定是上帝知道,我在人间知音难觅,才派来你与我相识相知。要不为什么,我封闭千年的心,在你轻轻的感召下,不经意间便悄然打开。真的是缘分吗?伯牙以子期为知己,我与艾娴为知己,一与订之,千秋不移。
究竟有多少年了啊,你咀英嚼华,广收博采,废纸三千而不惜。你意施于笔,情动于衷,把你的人品、画品,写遍梅兰竹菊的叶叶枝枝,写遍牡丹的片片花瓣,写遍高山河流亭台楼阁……佛性藏于心间,诗意融于画中,天香满地不沾尘。为此,你让多少人在你的画品前,凝神驻足,目光难移半寸。区区咫尺小画,表达的,却是宇宙人生。为此,你又让多少仰视你,敬重你,爱你。
至如今,花香与墨香把你染成一株向晚牡丹,高贵如斯,优雅如斯,妩媚如斯。枝头蜂蝶舞,暗香染衣襟。在你面前,我本是一位问路的过客,定是受了神的暗示,一不小心,竟进入你心灵神圣之门,相知深深。
人生苦短,最终留下的唯有真情。那么就让我们,把一份惺惺相惜的温馨与爱意,珍藏于记忆的箱底,让它超越红尘,超越一切时间空间,常看常喜,常忆常新。
如果说,洛阳的书法艺术是一座山,李振九先生就是一位站在山巅上的人。左思的《三都赋》,一时让洛阳纸贵,李振九先生的书法,让民国的洛阳城“无匾不李”。先生的书品人品,令人高山仰止。正因为如此,几次动笔又搁下,内心对先生的敬畏,不敢轻易触及。仔细端详先生照片,不由自主地感觉亲近,父亲一般。慈祥的目光让人安静,让人心无杂念,让人产生无限联想。联想到那一幅幅 力能扛鼎、入木三分的作品,怎样一笔一划从先生的笔下生出;联想到先生为民书写,当场晕倒在地的场景……一切的一切,无法不钦佩,无法不感动。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与生命挂钩,便能生出无以伦比的憾人之力。
先生一生拿心写字,用笔画心,为书法而生、为书法而死,用自己的书品人品,在中原书坛上,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亮丽丰碑。 无缘与先生相识,却有幸与他的女儿艾娴结为姐妹。这是上帝对我的眷顾,我感恩在心。终于明白,艾娴姐每次从邙山看望父亲回来,为什么总是灵魂出窍般神情恍惚的缘由了。父与女,灵魂是相通的。艾娴姐书画双雄,人品画品均与父同。
今年,是先生宴诞120周年,为父亲出版书法作品集,开作品研讨会,是艾娴姐姐的一个夙愿,一个几乎需要拿生命做抵押的夙愿。她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缅怀。这又不仅仅是缅怀,她要让父亲的精神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发扬光大。今年夏天,艾娴姐大病了一场,病重得几乎令人绝望。重病的她,夙愿未了,怎能心安?她觉得,为父亲出作品集,开研讨会已迫在眉睫,不可延误。于是,大病初愈的她,就开始着手对父亲作品的广泛收集,动作之快,如一场战争。
李振九先生的作品大多散落民间,艾娴姐不顾劳顿之苦,带着车,带着人,带着相机,哪里有线索,就到哪里拍照,四方奔波,八方搜集,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年逾花甲的她,用纤弱之身,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抢救父亲作品不遗余力。为此,她的付出太多太多。
经过70天的辛劳,《李振九书法作品选》终于顺利出版,“李振九书法作品研讨会”终于与2009年12月26日隆重召开。研讨会上,各界名流荟萃,对先生的书品人品,赞不绝口。先生之英灵得以告慰,艾娴姐姐的夙愿得以实现!洛阳是座历史悠久,文物蕴藏丰富的城市,很多宝贵文物,散落民间,更有的濒临损毁。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艾娴姐姐这样,抢救散落民间的艺术珍宝,并予以保护,那就是对像李振九先生,这样的艺术先贤,最隆重的纪念了。2009年12月30日写于洛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华,笔名,小之。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轻风晓月》;诗集《风过桃林》、《走在风中的女子》等。有诗歌在《诗刊》、《诗选刊》、台湾《葡萄园诗刊》上发表。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现居古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