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胜福寺三指禅筋骨堂
胜福寺三指禅筋骨堂 据《宁晋县志》记载:胜福寺始建于宋代熙宁七年,(1 075)是一座集禅武医兼修的千年古刹。是嵩山少林寺修建的支脉寺院。传承有少林寺的疗骨秘术以及其他养生秘方。现已经传承到第六代、第七代,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2017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传达摩祖师东渡来到嵩山少林寺,并创立了“禅、武、医”兼修的佛学理论,备受推崇。宋代熙宁七年(1074)少林寺宁晋县谷村(后改名胡谷村)建立分支寺院胜福寺。同时在此设立胜福寺药局,供研习武学和为当地百姓诊治骨伤。明代,胜福寺药局定型为专门治疗筋骨病禅医殿堂。据传说明万历十八年(1590)胜福寺禅医被万历皇帝诏谕进宫为其母亲李太后治好了腰伤痼疾,万历皇帝赐黄金千两、赏良田千亩重修胜福寺,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胜福寺僧人进宫治病的故事,胡谷村“皇赏地”也由此而来。地方志记载,胜福寺于明万历十八年做过一次大的重修。在这次重修中特设了筋骨堂殿,殿内供奉药师佛、筋骨奶奶佛像,从此宁晋胜福寺筋骨堂以专门治疗筋骨病而远近闻名。
康熙五十八年(1719)再次重修,胜福寺药局更名“三指禅筋骨堂”,胜福寺因医而著名。时任胜福寺住持承光法师为第一代有考证的传承人。
清末民初,寺院人员大量流失,留守老僧医悟生和尚在他108岁时,将秘方传给了胡谷村刘资深,是有考证以来第四代传人。第五代传人为其子刘玉岗,第六代传承人为胡谷村田宝奎。迄今已历七代传人,320多年历史。
传统的胜福寺三指禅筋骨堂疗法,有按、摩、揉、搓、推、拿、捏、拍、打、牵、抖、颤、摇等十五种基本手法,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诊断方面有“三指禅脉诊”和“三指禅触诊”两种。在骨病预防方面主张“动静相结合的强身养生术”,“动”即运动的意思,通过经常练习“少林易筋经”,达到舒筋活血、通利关节、活动筋骨的目的。第二是“静”,通过超静坐的“坐禅”养生法,运用“意守丹田”的练功方式,使人体真气充足,风寒湿郁不能入侵人体筋骨,这与中医典籍《内经》所述“真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医学理论相吻合。
第六代传承人田宝奎在继承上进行创新,创制了中医外治的“透皮熥骨膏”,通过膏药持续的温度,使病人的体表汗孔、毛细血管扩张开,通过膏药中的药物渗入,将身体的邪气被逼出体外。可以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风湿肌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等,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田氏筋骨堂”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固定的医疗程序“愈骨四合一”,可谓独门绝技,即“一推二熥三药角、观音佛香脐上烧”。
第一步“推”,即推拿正骨,包括旋转复位、斜扳复位、端提复位、按压复位、反背复位、悬吊复位等十种方法为推拿正骨的基本手法,其中“悬吊复位”是胜福寺筋骨堂正骨独门手法。
第二步“熥”,是以“活络熥骨膏”为载体,以“活络熥骨灸”为导体的药物促渗透吸收疗法,《神农本草经》记载“白石英疗风寒湿痹”,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白石英具有压电效应、谐振效应和独有的光学特性,“活筋熥骨膏”正是借助白石英的药理作用和物理特性加速药物成分促进人体吸收,起到高效快捷的治疗作用。
第三步“药角法”古代筋骨堂以牛角制罐,它采用特制药酒,以闪火的方法将药罐拔在人体患病部位,起到拔邪外出、活血祛风、通经散寒的功效,所以称作药角法。
第四步“观音佛香”脐疗法,也叫“脐烛法”。脐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这种疗法是古印度人进行神祀礼拜前一种洁静身心的仪式,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人们发现有疗病的功效;后被宁晋胜福寺筋骨堂传承下来成为其最独门秘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以及风湿骨病,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对慢性胃病、肝胆病、便秘、疲劳综合症以及亚健康症状也有很好的功效。
“愈骨四合一”疗法在临床中灵活配合使用,既能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又可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宁晋胜福寺三指禅筋骨堂讲究“禅、武、医”兼修,被称作“禅医·骨文化”,是佛教文化与传统中医相融合的文化遗产。
胜福寺三指禅筋骨堂现已经传承到第七代,第六代传承人田宝奎师从刘玉岗,刻苦学习,在刘玉岗的指导下,习本草,读脉决,每天跟随师傅随诊治病,20多岁时提前出徒,成为当时有名的赤脚医生。2012年,田宝奎研制出的透皮熥骨膏技术荣获“中国优秀中医药专利技术”荣誉奖牌;2015年12月,他的达摩熥骨术、达摩熏脐术和达摩易筋经摩络正骨丹等8个专题成果列入全国第四次中医药普查系列丛书《杏林寻宝》一书中;2016年4月,膝关节不均匀联盟国际会议暨河北省三院第七届内科论坛在石家庄举行,他在会上以《透皮熥骨膏在骨科疼痛疾病的应用》为题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几十年来,田宝奎立足师承、勇于创新、造福桑梓、回报社会;他教育子女“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谨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为“田氏筋骨堂”的行医准则。其子女三人已成为第七代传承人。